论广州民俗翻译群落的动态平衡--从沙湾古镇谈起
摘 要:翻译群落是生态翻译学的重要组成,它源于自然生态群落的概念,是翻译系统整体性的体现。本文通过对沙湾古镇等广州民俗景点翻译生态现状的解读,探讨了翻译群落的动态平衡对民俗翻译的启示。
关键词:广州民俗;翻译群落;动态平衡;沙湾古镇
一、 引言
“翻译群落”由“译者、读者、作者、资助者、出版者、评论者”组成,各组成元素在翻译生态系统内代表各自相关的利益,它们“存在着内在双向关联互动和重叠交叉现象”(胡庚申,2011)。翻译群落各成员之间需要遵循生态理性的指导,以译者为代表进行“动态地调整,以适应整体翻译生态环境,以便能有效地互动共进。”对整体的翻译生态环境做出分析和判断,是翻译群落各成员有效参与翻译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传承和传播的意义和价值各不相同。进行民俗文化翻译时,是孤芳自赏还是致力于海外传播,其最初的翻译定位和目标决定了民俗文化翻译的优劣和特点。因此民俗文化的翻译势必要全面结合“文化发展的战略”,将历史、政策、市场、创新、接受度等元素融入翻译的考虑;民俗翻译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要特别考虑翻译传播的途径、媒介、对象的差异,尤其要关注“翻译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翻译生态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
本文将以广州著名的民俗文化景点“沙湾古镇”为切入点,研究翻译群落的动态平衡对民俗翻译的启发。
二、 沙湾古镇翻译现状
沙湾古镇是岭南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代表,至今有800多年历史,大量祠堂、庙宇等古建筑和商业、民居遗址遍布其中;它是广东音乐的发祥地;飘色、龙狮、兰花及特色饮食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经久不衰。古镇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以“留耕堂”为典型代表的古祠堂约100多座;作为“民间雕塑之乡”沙湾古镇保存了大量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艺术精品。此外,北帝诞、鳌鱼舞、扒龙舟、养兰、私伙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独具特色;饮食文化方面,沙湾姜埋奶、鸡丝酿芽菜、沙湾别茨鹅、豉椒碌鹅、狗仔粥、牛奶宴等也极富盛誉。
虽然沙湾古镇拥有如此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但其目前的发展现状却并不乐观。笔者于2012年1月龙年春节之际走访了沙湾古镇,当时正值古镇一年一度的“开墟日”,即正月里集市开张、开门迎客的日子。各种独具岭南特色的民俗饮食和活动吸引了大量游人。
笔者在感叹“三稔厅”的先贤们对广东音乐的贡献,“留耕堂”的何氏先人们对后代的激励和鞭策,朗朗上口的广州民谣对民间生活精妙的刻画时,却不得不遗憾地说,如此精妙地体现岭南民间文化的地方,却极少见到对应的英文翻译。踏遍古镇的角角落落,笔者仅在“中华神木馆”见到了关于“神木”的英文介绍。
其实,沙湾古镇的翻译现状并不是个案。笔者在距离沙湾古镇10分钟车程的紫坭村,走访了建于清末的岭南特色文化园林“宝墨园”,其中华文化藏品可谓是琳琅满目,叹为观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整个园林、展览厅以及所谓的中英文导游器,都并无任何英文介绍和翻译。同时,笔者发现有些慕名而来的外国朋友,兴趣盎然的购票入场,但很快便离开了这座号称占地130亩的园林建筑。笔者认为,景点翻译配套服务的缺失,将直接影响海外游客的兴致,从而影响到民俗文化的传播。
相比之下,广州陈氏书院(陈家祠堂)的翻译配套服务非常到位,不仅有详细的英文翻译,而且还专门出版了丛书《陈氏书院建筑装饰中的故事和传说》(英文版)(李卓祺,2010),并且展示在景点显眼的位置。络绎不绝的外国游客,可以通过对文字和书籍的品评,理解陈氏祠堂所体现的岭南民间尚学的文化。正像当年《马可波罗游记》掀起的中国热,岭南文化在海外的有效传播归根到底还是读者和接受者。由此可见,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和作用远远超出文字的层面。
三、 翻译群落动态平衡及启示
鉴于沙湾古镇等景点的翻译状况,笔者走访了民俗文化领域的相关人士。她坦诚民俗文化海外传播工作一直都在进行中,但其真正的推进和传承还存在诸多问题。曾经有专业人士致力于民俗文化的翻译,但其工作庞杂、任务艰巨,更主要是资金短缺,又得不到赞助和支持,最终只能无疾而终。
在翻译群落中,虽然翻译工作主要由译者承担,但其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译者的工作只有得到作者的首肯、赞助者提供的经济支持、出版者提供传播途径、评论者给予足够重视,最终才能到达读者的视野,完整的翻译生态链条才得以实现。各组成成员之间的鼎力合作,赞助者根据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译者,译者结合市场调整翻译的策略和节奏,一系列的活动有赖于成员之间动态地自我调整和适应。目前在广州民俗文化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归根于赞助者未能有计划地提供评估和支持,最终导致民俗文化的翻译尚停留在零散、无体系的运作中,从而直接影响了民俗文化的海外传播。
参考文献: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中国翻译,2011(2):5-9.
李卓祺.陈氏书院建筑装饰中的故事和传说.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沙湾古镇”
上一篇:浅谈唱腔艺术的创新
下一篇: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