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张资平小说的价值审视

发布时间:2015-09-27 08:55

摘 要:张资平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我国红极一时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有众多的读者。但长期以来,提到张资平,很多人立即会想到“汉奸文人”和“三角恋爱小说作家”,把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名反面教员”。本文希望对张资平小说做一重新审视,发掘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张资平;小说;价值
  张资平,生于1893卒于1959,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我国红极一时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有众多的读者。他的文学生涯是在日本读书时开始的。那时,张资平学的是地质,郭沫若当初学医、郁达夫当初学经济、成仿吾当初学兵工,共同的文学兴趣使他们聚集在一起,策划筹建了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创造社”。后来张资平在上海开书店创办《乐群》杂志。张资平数十年来坚持文学创作,他的二十几部中长篇小说,都是描写恋爱的作品。文学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位作家像他这样如此执着于恋爱主题。
  长期以来,提到张资平,很多人立即会想到“汉奸文人”和“三角恋爱小说作家”,把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名反面教员”。他的作品的价值也往往因其政治名号和后期执着于商业利益而被忽视。特别是著名作家鲁迅曾直白批评“张资平氏先前是三角恋爱小说作家,并且看见女的性欲,比男人还要熬不住,她来找男人,贱人呀贱人,该吃苦,这自然不是无产阶级小说。但作者一转方向,则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何况神仙的遗蜕呢,《张资平全集》还应该看的。这是收获呀,你明白了没有 ? …… 现在我将 《张资平全集》 和‘小说学’的精华,提炼在下面,遥献这些崇拜家,算是‘望梅止渴’云。那就是 — — — Δ。”i每一种认识和评价都基于历史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立场,本文无意争辩哪种评价正确,而是希望抛开外在干涉对张资平小说价值做一重新审视。
  张资平的小说在当时拥有很多读者。读者多是一些青年学生。据称,
  1930年,上海一所私立的大夏大学 ,曾邀请“ 为青年所崇拜的张资平先生 ”到该校去教“ 小说学 ”ii。 而从张爱玲的文章中 ,我们得知在她那个时代 ,在学生群中有极受欢迎的“ 二张 ” ,一为张恨水 ,另一个就是张资平。张爱玲较欣赏前者 ,而她的同学却较喜欢后者。iii著名作家张爱玲自己就曾明确说过,她曾迷恋于张资平的小说并深受其影响。可见,张资平的受欢迎程度极其影响力。
  郁达夫的《沉沦》在新文学史上可谓是打破性禁忌的第一篇作品,但是其中描写的多是男性主人公的变态性心理,以男性为描写的主线。张资平的性爱小说却更为大胆,描写了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的性爱心理,第一次把自然的、基于灵肉一致的性爱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追求。“正当的恋爱,乃是灵肉合致,复杂而高尚的”iv“灵肉一致的恋爱是恋爱的最进步”v张资平小说描绘了各式各样的恋爱关系:《梅岭之春》中的叔父与侄女同居;《飞絮》中的姨妈与外甥女争夺情人;《寇拉梭》、《双曲线与渐近线》中的师生相恋;《苔莉》、《爱之涡流》、《性的屈服者》等的嫂子与小叔子(或表叔)的私通 ,等等。在《最后的幸福》中的美瑛更是先后与四、五个男人有过性关系,而且与丈夫的前妻之子阿和也暧昧难辨。他小说中的婚姻不再以金钱与地位作为标准 ,而以情爱与性爱作为标准。小说中的人物敢于为了神圣的情爱与性爱起来反抗传统的社会组织与家庭制度,反映了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要求。郑伯奇认为: “描写两性间的纠葛是他最擅长的地方。在初期 ,他描写两性关系的小说,还提供一些社会问题 ,或者写义理和性爱的冲突 ,或者写因社会地位而引起的恋爱悲剧。”vi张资平大胆涉足这一方面虽不是开创性的,但确实是最执着于此的。张资平注意了小说所具有的叙事功能和其中所体现的娱乐性质,也正因此他的小说拥有广大的读者。但同时,他的小说所呈现的主题和内容也是一般言情小说不具备的,他的小说具有苦难的性质,似乎当两人相恋之时就笼罩着悲剧的氛围。与一般的消遣小说或言情小说的大团圆结局相比,张氏小说中主人公是无法得到幸福的,以此给人以较大的震撼。他以现代意识肯定人的性爱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肯定性的客观存在与价值,甚至通过性变态和性苦闷来对压抑、扭曲、蔑视人的性爱的封建伦理道德作出彻底的反叛。
  在张资平的小说中女性拥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小说表现了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等历史的艰巨性任务。阿英指出: “他的创作确实是时代的产儿。我们只要了然于‘五四’运动以后的情况 ,我们就可以不假思索的指将出来 ,张资平先生的恋爱小说完全是 ‘五四’ 期间女子解放运动起后必然的要产生出来的创作。”vii但在传统的社会里女性是没有独立意志的,她不是一个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生命个体 ,而只是男人的附庸和工具 ,她可以是父亲的闺女 ,丈夫的妻子 ,或者是孩子母亲 ,但就不能是她自己,她属于男人而不属于她自己。鲁迅说: “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viii法国作家波伏娃也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 ,是被塑造成的。”ix由此可见女性所处的悲剧性地位,在文学作品中女性也承受着封建社会、家庭的枷锁。张资平的小说宣扬个性解放,肯定人的情欲,主张婚姻自主,关心妇女命运,这些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最后的幸福》中美瑛反复思考之后,“知道了所谓幸福并没有绝对的,只看她的欲望能否满足……有一部分的希望或欲望受了道德法律的限制或受了夫妻名义的束缚,那个女子就不能算幸福了。”可见,女性爱情的实现也应该是无限制的,不应该受到任何文明秩序和传统的压抑,这表明一种对于爱情的追求,真正的爱怀着对于对方的欲望和希望。他抛弃了用传统道德规范笼统地谴责婚外恋的观念,对要求得到真正爱情和正常的自我满足的女性给予人性的同情。但同时他也清醒地意识到她们毫无顾忌地倾力追求自我的满足是不现实的,因而她们的结局又都是悲剧的,多是死亡,即幻灭的象征 ,他注视着爱欲与文明的对立,但在这条前行的道路上他不是新道德、新社会伦理的建构者,但确实引起部分读者的思考。是当时新文学引领的转型期所不可忽视的一环。
  张资平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用娴熟的笔法捕捉人物的心灵颤动,使人物内心挣扎生动可感,从而使他的性爱小说具有心理小说的特色,内心独白、 自我剖析、 书信日 记、 梦境描写等也使得他所描绘的人物更具立体感。通过人物的心理、思想及行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市民知识分子在欲望前绝望挣扎的生动图景,却没有一个能在挣扎中脱身,他们竭力追求自己爱情的结果反而招致了生命的毁灭。
  固然,张资平的小说因其体现的固定模式而受到世人的批评,有人称之为“曲折的故事+刺激的(两性关系)组合+时兴的思想”,其文学价值也因张资平个人政治和商业方面行为而往往被人忽视。但不可否认,张资平发展了市民文学,在做到娱乐性的同时关注社会新思想,执着于爱欲和文明的冲突的呈现,以其娴熟的笔法特别关注女性的思想、生活。批判了在中国传统的性文化束缚下被扭曲的性价值观,具有反封建的历史意义和性爱审美化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鲁迅.张资平氏的“ 小说学”.鲁迅作品全编:杂文卷上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8:
根据鲁迅《张资平氏的“ 小说学” 》 ,那时上海最畅销的报纸《申报》 曾作此报道。引号内的文字乃为鲁迅原文,想亦是鲁迅摘自报道原文。见《鲁迅作品全编》 杂文卷上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8)。
张爱玲.存稿 .流言 .香港:皇冠出版社 (香港)有限公司, 1996:
瑟庐.爱伦凯女士与其思想口 妇女杂志 ,1921
风子.恋爱自由解答客问第二 妇女杂志 ,1922
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 .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1935
阿英.张资平的恋爱小说 现代中国文学作家 ,第 2 卷.上海:泰东书局 ,1930.
鲁迅. 鲁迅全集第 3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转引自苏冰.允诺与恐吓 20 世纪中国性主题文学的文化透视.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5.

上一篇:叙事漫画的形象表现研究

下一篇:浅谈设计发展史上的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