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玛丽莲·梦露看艺术媒介化
摘 要:二战以前,艺术始终在精英阶层,始终在神坛,被媒体脱下的不过是艺术的外衣——伪艺术、行货等。那么这一切在二战之后,特别是在网络兴起的近二三十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关键词:艺术品;艺术媒介化;安迪·沃霍尔
一、
波普艺术其实就是一件地道的外衣,在笔者看来根本不能算是艺术。至多不过是大众在工业时代寻求的对艺术的代替品。比如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玛丽莲·梦露,如此多的重复其实也就是体现了机械复制的廉价以及能成为每个男人床头图片的可能。这正满足了大众的需求,而当沃霍尔的梦露搭乘各种纸媒传遍各地之时,其实也就是艺术被“媒介化”之时,当然这个说法必须有个前提,就是承认这个作品仍是艺术作品,哪怕是一张报纸上印刷的梦露。事实上,要让大家承认这一结论,并不现实。因为在笔者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谬论,以此为例的目的仅仅是想表明梦露只有一个,而且她曾经可以属于肯尼迪。换个角度,也就是说,如果把梦露当成一个艺术品的话,她绝对的只能属于社会权利的顶层,而且作为一个高档的艺术品,也只可能存在于顶层。一切不是顶层的梦露,都是假的,都是赝品,或者说都是行货。
如今,媒体力量如此之大,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这实际上也是理性主义的胜利。艺术在媒体的紧逼之下,不断退守,或是妥协,甚至与之共谋,但不管怎样,真正的艺术仍然在高雅之地。失去的仅仅是一层层外衣,去掉这一层层外衣艺术或许会更加纯粹。柏拉图将再现的艺术视为自然的摹本,而自然又是真理抽象出来的,即自然又是对理念的模仿,因而艺术已经和真理隔了两层。可如今在媒体主导下的艺术,又和真理隔了几层呢?且从真理的角度谈及,当我们把真理换成艺术不是一样的效果吗?即我们所言的“艺术”和艺术又隔了几层呢?就像上面所说的梦露一样,我们看到的是无限复制的梦露。而这个梦露早已被抽干了实质,剩下的仅仅是一个符号,并用这个符号来取代我们心目中真实的梦露,这里与其说是心目中真实的梦露,还不如说我们心里压根就没有过真实的梦露。当沃霍尔的梦露铺天盖地之时,还有谁在关心梦露究竟是谁呢?又还有谁在在意她是不是有一个实际年龄的,和肯尼迪有关系的美貌的艺人呢?然而,大家甚至连其死因也懒得过问,相反,关心的是她在无限次的复制中被塑造成的一个美国似的美人,或者说是美国似的成功。我想梦露的意义已经充分说明在媒体主导之下,不断重复的艺术是个什么玩意儿了。
我们还是以此为例,换个角度来观察真实的梦露【1】在哪里?梦露在哪,其实无从研究。若说梦露在肯尼迪怀里,肯定是八卦新闻;若说梦露在拍电影,则只能通过媒体告知;若说梦露被刺杀了,也可能认为是一些政治较量中的牺牲品,话语权在媒体那,媒体怎么说怎么有理;事实上,就说梦露没死,也无妨,波德里亚不是就说连海湾战争都没发生过吗。从这个角度理解的话,被媒体覆盖的下层是不可能知道真相的,知道的仅仅是仿像,而仿像又是可以操控的。这样一来,我们知道的梦露的消息(或是艺术品),还有意义吗?显然值得怀疑。反过来,也正是这种仿像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大众享受了复制梦露带来的快感,而让真实的梦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换句话说,仿像取代了真实,我们只不过生活在仿像之中,真实已经被隔离在离我们太遥远的地方了。但作为生活,这又何妨?又奈若何?
二、
波德里亚说:“这是接触的、感官拟态的、触觉神秘主义的全部想象,说到底是整个生态学被移入这个操作仿真的世界,多种刺激带来多种回应”。【2】很明显,在波德里亚看来,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马克思笔下以生产力发展为主导的世界了,现在不但是消费主义的世界,而且是符号盛行的世界,更是仿像和超真实【3】取代真实的世界。显然,这个世界也是媒体的世界,媒体在这个世界如鱼得水,媒体搭载着符号、仿像、超真实横向纵向反复渗透我们生存的空间,试想,如此世界,还有什么是自然的?还有什么是为自己的?那么艺术,还有多少是创作的?对于艺术而言,被圈养在精英阶层的固然存在,但范围着实已经被缩小到了临界点,几乎到了下层不可知的程度;对于现在庞大的艺术创作群体,实际上就是一个被超真实浇灌的群体,这个群体不可能创作出真正有超越性的艺术作品,事实上,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都已经是被创作的了,比如刘小东画的照片。刘小东的画现在是卖得很火,但我们不能以其作品的价格来衡量其价值,毕竟这个社会也还有资本盛行的一面,资本之下,只要有利可图,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能发生,对此无需惊叹,更无需视若神灵。在超真实体系之外,在资本未渗透的地方,也就是极少数艺术家创作的地方,其实也就是媒体不能触及的地方。因而,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随着媒体的冷落伴随艺术家身体消亡悄悄的躺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从某种角度上说,其实这也正是媒体对媒体关注之外纯正艺术的保护。
参考文献:
为了表述方便,这里的梦露,可以理解为一个艺术品原件。当然,沃霍尔的原作在这的话就无需此列,但这近乎不可能。这也正是笔者要反正的媒体对艺术(原件或圈养的艺术)的保护。
车槿山译,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译林出版社,2006,第103页。
所谓超真实,按波德里亚认为:“……对真实的精细复制不是从真实本身开始,而是从另一种复制性的中介开始——从中介到中介,真实化为乌有,变成死亡的讽喻……一种失物的拜物教——它不再是再现的客体……”见车槿山译,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译林出版社,2006,第103页。
上一篇:杂技艺术表演
下一篇:浅议剪纸风格透视装的审美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