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融汇和开拓 -----浅析审美人类学兴起的原因
摘 要:审美人类学的兴起与发展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它的产生既有摆脱传统美学研究自身的困境而进行深刻反思的内部深层原因,又有诱发其产生的诸如学术背景和学术渊源等外部原因。理清其新生的诱因,对于进一步的审美人类学研究及其今后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无疑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美学;反思;审美人类学;学术背景;学术渊源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国内学术界仍鲜为人知,其名称仍很少为学者们使用。“但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一种倾向,企图把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以找出美学新的研究方向与内容,不少学者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事着这一领域的研究。”①
审美人类学是一门用人类学的方法和概念系统来研究和阐释美学问题和审美现象的学科。它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聚美学和人类学的某些特征于一身,并对二者加以有机的整合,以人类社会文化的大量材料来充实美学对人类精神领域的思考,使抽象的思辨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它的出现解决了单纯的美学研究和人类研究无法解决的弊病,开辟了一片学术研究的新天地。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科意义及其他问题,姑且息论,本文仅就其兴起的原因作一些浅陋的探讨。
一、对传统美学的反思(内因)
审美人类学终究是来研究和阐释美学问题和审美现象的学科,所以,其兴起的内因就不能不从美学研究的危机谈起。
西方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形成了一系列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朗吉弩斯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美的问题的理论体系,传统美学经由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康德遂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精深、美仑美奂的理论体系。但是,西方传统美学只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论总结,具有明显的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色彩和形而上学倾向,充满着鲜明的理论思辨色彩,缺乏实证基础。“其实,美学从产生到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是一种边缘话语,一直是与社会物质领域的现代化进程相对应的文化力量。”②
美学这门学科要想永葆青春,获得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就必须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下,在与其他众多人文学科并行不悖的前提下,学会与它们交融渗透,借助其它人文学科的新鲜理论视角,站在学术前沿,把握时代脉搏。惟其此,美学方能大有天地。“在当今知识迅速增长,学科边界日趋模糊的时代,传统学科内部的修修补补与自我拓殖,不足以酝酿出富有强劲生命力的学术新质。”③
在我国学术界,美学面临的危机一直是一个既重要又沉重的话题。中国美学的理论框架来自于西方,既然西方传统美学如上所述已经面临了进一步发展的危机,那么建立于其上的现代中国美学必然也存在着包括学理与实践意义上的危机。王杰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就有学者讨论美学的危机。这表现在 ⑴八十年代以后,美学话语在学理层面出现某种断裂,一方面倾向于大众化的‘审美文化’,另一方面退守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学批评。在某种意义上,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审美文化研究正是美学自身深刻危机的表现。……⑵美学的语言学转向……⑶美学研究的心理学转向。”④
综上,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的美学发展到现在都由于自身的深刻危机陷入了进一步发展的困境。因此,美学这一传统人文学科如何继续发展下去,如何能在新的学术背景下继往开来遂成了众多中外学者积极思考的一个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 学术背景、学术渊源(外因)
其实,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中,研究者们始终关注着跨学科的整合,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更为明显。
二十世纪出现了美学与心理学嫁接的审美心理学,美学与社会学整合的美学社会学,美学与语言学结合的形式主义美学,它们无疑都是传统美学陷入自身发展困境之后重新抉择的结果。而已经发展了近一百多年的人类学,其考察对象的实例性、时空性、具体性,其研究方法的文化分析性、实证性,其研究视角的宏大性、多维性,无疑是诱发现代美学往纵深方向进一步发展的绝佳契机!由此看来,有百年历史、体系相当完备精严的人类学无疑是诱发审美人类学产生的首要外部条件(外因一:学术背景)。
人类学(Anthropology)就是一门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回答关于人类自身一系列问题的学科。传统人类学可以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部分。实际上,随着文化人类学本身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研究的不断以人为中心的扩展,形成了许多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尤其在二战以后,如认知人类学(伯林与凯等)、结构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符号人类学(济慈)、经济人类学(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艺术人类学(莱顿、哈彻等)都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和发展起来。人类学注重田野作业、细致的族群实地考察,具有鲜明的实证性。而人类学特别是艺术人类学在当代的发展早已表明“人类学特有的学术功能和思维范式适应了美学/文艺学这一学科转型的内在需要。”⑤从而构成了审美人类学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学理基础。
其实,传统的人类学研究一直以来就渗透着对文化(审美文化)的研究。“人类学家所从事的田野观察和民族志记录,始终注意到被观察对象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境况。”⑥一些伟大的人类学家其实本身也是伟大的美学家,如维柯(《新科学》)、列维—斯特拉斯(《苦闷的热带》)等。
美学与人类学各自的学科优势只是为它们之间的相互整合提供了一个契机,而它们之间自古就有的天然密切的漫长联系历史、水乳交融般的彼此渗透关系,又构成了审美人类学得以产生的又一外因(外因二:深厚的学术渊源)。
美学在其发育的早期阶段,就与人类学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亚里士多德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研究审美,为审美的生物基础作出人类学的阐释。浪漫主义文学与美学中的人类学倾向有目共睹,我国学者邓晓芒指出“人类学立场是开启康德哲学的钥匙!……‘人是什么’这一康德人类学的总问题的最后答案就是:人是自由的存在者。”⑦德国古典美学从温克尔曼开始,到黑格尔、费尔巴哈,是美学最辉煌的时期,究其原因,就是美学吸取了当时人类学的研究资料和思想资源。而康斯坦蒂弩(Marios Constaninou)则明确地把马克思与席勒的美学视为审美人类学。
海力波同志在其《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一文中从三个方面
详细梳理了人类学的审美研究问题。即“一、美的特质的界定:从古典进化论到历史特殊论的审美研究 二、美的功能分析:从功能学派到新进化论的审美研究 三、美的意义认知:从结构主义到实践人类学的审美研究。” ⑧王杰、海力波同志的《列维—斯特劳斯与审美人类学》一文则详细论述了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审美人类学思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审美人类学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美学界和人类学界自觉或不自觉的共同学术追求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应运而生的逻辑结果,它既是美学自身发展需要不断超越、不断摆脱困境的自我调节的历史必然性的反映,也是人类学发展到二十世纪中后期需要向更高层次转化的趋势。
审美人类学是在对传统美学研究反思的基础上,“在世纪之交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科际整合的大背景下,美学领域中的人类学旨趣同人类学发展史上对诸族群审美习俗研究传统相汇融的逻辑结果。”⑨它传承融汇美学、人类学的各自的学科优势资源,结合自身的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成果,终于以创新而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开拓了审美人类学研究的这片处女地!
参考文献:
王杰.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 .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
王杰、覃德清、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文学评论,2002(4).
向丽.走向跨学科的美学研究----今年来审美人类学研究综述 .文化研究,2006(3).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康德〈判断力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海力波. 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5).
王杰、彭兆荣、覃德清.审美人类学三人谈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6) .
下一篇:地籍测绘相关技术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