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感艺术魅力 致力语感培养
摘 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因素,是人的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学生语言修养的必由之路! 语感是学生理解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但语感是一种心智技能,不会自然形成,必须靠有意识的、长期的扎扎实实的训练而逐步形成。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首先,要抓住要点(分寸感、意蕴感、形象感、情趣感、流畅感)来设计训练程序。其次,要以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的基础;要让学生直接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广泛交流,多方运用,在语文实践中增强语感。
关键词: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因素,是人的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志。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逐渐能驾驭文字。”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语感训练是提高语言修养的必由之路。
语感实质上属于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的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综合智能。它是一个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语文概念,强调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最终达到对语言文字快速领悟的境界。就大语文教育观而言,语感不仅仅限于对书面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也应包括在口头语言交际中,直接、迅速地聆听、领会对方言语内涵,并且还应包括对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深刻体验。可以说,当代语感意识所追求的是对语言反映自动化的那种理想境界,是一个人智商、情商、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语感是理解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语感是一种心智技能,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形成,必须靠有意识的、长期的扎扎实实的训练而逐步形成。“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阅读教学是语感训练的重要依托,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渠道。培养语感能力就是要以优美的言语对象作用于人的语言器官,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发展形象思维,扎扎实实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 语感培养的重点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主要包括分寸感、意蕴感、形象感、情趣感、流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必须抓住这几个要点来设计训练程序。
1、把握分寸感。即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性的感受与把握。准确性是语言运用的最基本要求,因而分寸感的训练也就是语感培养的基础。它体现在任何文体的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实用文体的阅读教学中。除了翻查字、词典以外,还可以通过词语辨析、选词填空、联系语境之类的练习,培养学生对语言分寸感的把握与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从而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深切内容及表达方式上的精妙之处,进而准确把握它。学生只有在把握了词语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才能准确领会作者用词的特点,进而领悟到由此而产生的作用,才能进行其他的语感训练。
2、感受形象感。所谓形象感,主要是读者阅读语言文字时能通过想象,在头脑里形成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不仅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的立体感悟,还指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整体性感悟。学生这种表象的形成,需要调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并且把新旧体验加以联系和沟通,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新的表象。只有这时,学生对语言对象的感受才能比较准确和深刻。教材中有很多以叙述、描写为主的文章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或用生活画面来反映生活、传递情感、感染读者的。
3、体味情趣感。所谓情趣感,是指能披文入情、品味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情味,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情指思想感情,趣指审美情趣。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读文者披文以入情。”这说明作者写文章必定会传达某种情感,读者读文必然要体味到某种情思。而这种情感与意趣在语言文字中并不是明白直露,一目了然,往往是将其奥妙之处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让读者去想象,去品味,去咀嚼。因此,理解课文还要体味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情绪、情感,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语言文字。
4、揣摩意蕴感。所谓意蕴感,主要指感悟文章所蕴藏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语言的特点和领悟其隐含意义。每篇文章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或道理,作者的思想往往不是浅白直露的,学生必须通过对文章主旨的提炼才能得知。可以从中心词、句、重点语段的剖析入手,也可以从归纳段意上着力,这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感。教材中有许多文字优美、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有表情有节奏的反复诵读,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读出气势、情味、韵味,体察悟情,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契合,从而悟出文字后面的深厚意蕴和情味,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5、感悟流畅感。所谓流畅感,指的是对语言前后衔接是否顺畅、流利,语音节奏是否适当、和谐的感受。它主要是指对语流的感触,不仅仅表现在对语言的遣词造句的通顺以至畅达的敏感,而且还表现在对句子之间的前后衔接、句式的搭配、语气的呼应等方面的敏感。教学中可采取语句或段落重新排序的训练,采取补句或续句的训练,采取加写标点符号的训练等,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感。
二、 语感培养的方法
学生语感的培养要以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的基础;要让学生直接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广泛交流,多方运用,在语文实践中增强语感。
1、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
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读一、两遍课文,扫清文字上的障碍,不懂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解决。把词语放
在课文中去理解、体会。比如古诗《暮江吟》第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典的解释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而把“铺”放入这句话中去解释:黄昏时的太阳,快接近地平线了,光线斜照在江面上,使整个江面洒满了夕阳的余晖。这时,学生才感知“铺”运用得比“照”、“射”更为准确、形象、生动,它把具体形态的残阳描绘成可以铺陈的实物。学生通过对“铺”的理解。更理解了暮江绚丽多彩的景物。如此一来。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情感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那么,在朗诵时,对暮江夕照的赞美之情便油然而生。
2、 突出语感,激发情感,培养语感。
教师本身的教学语言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教师的语感示范作用不容忽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语言形象化、具体化,唤起学生的表象,激发学生的联想,使他们对描写的对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如融其物。如在教“美丽”一词时,可引导学生说:“蔚蓝的天空,绿色的大地,金黄色的麦浪,这些自然景观十分美丽,还有哪些景物是美丽的?”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培养了他们的语感能力。其次,教师语言活泼多变,富有儿童情趣,富有魄力,对激发学生的情感,开拓学生思维,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祖国优美语言的欲望有极大的作用。
良好语感的形成最直接来源于朗读训练。语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感知;语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必须通过多次朗读逐步掌握文章的语音、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例如《桂林山水》一课,学生在观察图的同时,反复诵读课文,正确处理朗读停顿,注意高昂、舒缓、宛转、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被那优美的语言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尤如游客在其中畅游遨翔,真切地感受到桂林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独特风姿。这就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它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情境,这个朗读过程实际上就锻炼了学生敏锐的语感。同时,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3、 想象联想,培养语感。
想象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和形象,通过大脑加工改造,“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以加深学生的感悟与领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语言,这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教学《鹅》一诗时,应启发学生想象出一幅明丽的白鹅戏水图,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仿佛看到了白鹅在水中游玩、戏歌,“红掌”划起了清清的水波,感受到白鹅的自由与快乐。这种语言的感受是意会的。
教学时也可以运用联想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语言文字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感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可提出“焦急”、“耐心”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展开联想,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到老奶奶对周总理热爱和怀念的感情,从而诱发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
4、 多读多记,培养语感。
多读、熟读有助于正确理解,有助于感受形象、语言的美,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因此,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关键是大量阅读,过好诵读关。首先,要大量阅读,这样才能自觉不自觉地培养语感,提高语文学习水平。随着诵读的遍数增加达到背诵,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也会逐渐加深,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地。有这种感性的积累与理性的妙语,才会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增强了语感。
5、 多说多写,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感受经验,是在言语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运用是形成语感的保证。说是基础,是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说要重点引导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写是一种规范运用书面语言的活动,对促进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写的训练不能为文而文,孤立进行,而要贯穿于语文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个生活中。
6、 直觉思维,培养语感。
语感属于心理学所定义的直觉思维。是人们经过长期语言文字的训练,形成一定语言感悟能力时,便可在阅读中能准确、迅速、敏锐地感悟语言文字。培养直觉思维,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捕捉语感点。语感点是文章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它们是值得反复吟咏,再三品味,具有积累和借鉴价值的。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语感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运用直觉思维去感受、捕捉语言文字中闪现的语感火花,并将学生的感受和教师的点拔结合起来。重在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判断,使之对言语有切实的体会,从而加深领悟,形成语感能力。
总之,语感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参加言语实践活动。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握语感的特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滋润、熏陶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上一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研究
下一篇:风流而旖旎 婀娜复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