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艺术理论教学的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5-10-04 15:27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理论 艺术文献 三维教学模式
论文内容摘要:高等院校艺术理论教学经历了从教材理论传授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两个阶段,随着新时期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艺术理论教学必然面临新的要求。文章提出了在教材理论与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文献集成阅读体系,增强学术性与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导向,从而促进专业学习与创作。
高等艺术院校及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艺术基础理论的学习都有必修课程,课程名称通常为《艺术概论》,实质是对高校学生综合艺术理论素养的一次普及,这门课对于理解艺术理论,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正确引导艺术实践活动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这门课程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美术、摄影、影视、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园林等多种艺术门类和形态,围绕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推衍展开,对艺术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梳理;依据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一般规律,具体探讨有关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风格与流派、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艺术与社会各系统的关系。而现有的教材体系,旨在揭示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艺术学科教育的基本平台,在较大学科框架下引用极少原典,在反映艺术理论的风采与精华方面显得有些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教学创新和研究。
目前,国内学界对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一的纯理论课堂学习,这种模式以教材知识传授为主,重心在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以及艺术门类的基本概念,介绍艺术创作与社会接受的一些环节。如果单纯以口授和书面理论为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较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这也是第一种模式在教学工作中逐渐淡出的原因,围绕教材展开的艺术概论教学是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第一维度;第二个阶段,是随着各大高校教学设备的逐步完善提升,开始出现教学理论与多媒体声像相结合,以教师课件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感性地认识各种艺术门类的影像资料,这也是新时期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维度。
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乃至各省、国家级的有些精品课程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教研与推广过程。从长远来看,艺术理论的教学必然会面临新的要求,将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随着新时期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以及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感到,现有的教材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已经开始出现了某些局限,但是,相关的深化辅助体系尚未完备地建立起来,大量可利用的文献资料十分分散,我们可以通过汇总、去粗取精加以整合,使其成为教学中又一个有力支撑和补充。因而,在目前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状态下未雨绸缪,在教学学术性上再向前推进一级,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增加新的教学方式非常必要,这也成为本文探讨的第三维度。
三维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现阶段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基础上,引入各艺术门类艺术大师的经典文献著作,建设开发教材之外的阅读课本,以指导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与艺术创作实践,提高精神文化领域的人文素养。这一平台的内容可以包含文学、音乐、美术、建筑、雕塑、影视、戏剧、舞蹈等富有代表性、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实践经验总结,论文、随笔、感想等体裁不拘,构建一个可资阅读和借鉴的书面经验体系,如同一个现身说法的艺术家文库,使学生通过集中阅读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积累与感悟所凝结成的文字,短时间内结合课堂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素养与基调,在有效的课堂学习中感悟艺术与人生的丰富内涵。
这个集成读本体系可以以文献的遴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选择一批文献及时进行教学与反馈,然后再补充更新,最终稳定下来,形成一个核心文献为主体的人文艺术集成读本。文库的编排收纳按时代序列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围绕三种类别展开,力争内容丰富、涵盖多样。具体来说,第一大构成部分是古典诗、词、文、琴、画论文献的精选、节选,以及白话文译本的选择、构建,然后围绕“意境”“意蕴”有关核心概念的典范文本集合,如曹丕《典论·论文》、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谢赫《古画品录》等,例如曹丕论及文字,“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典论·论文》)又如嵇康论及古琴的文字,“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嵇康《琴赋》)
另外,在同一艺术门类之中,对于东西方艺术的影响与交融,我们也可举例介绍给学生,“在西方学习了绘画中的结构规律、平面分割的法则,回头再看自己祖先的杰作,我惊讶地发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立足于‘方’的基本构成,其效果端庄而厚重;郭熙的《早春图》以‘弧’为主调,从树木干枝到群山体态,均一统在曲线的颂歌中,构成恢弘的春之曲;弘仁着墨无多,全凭平面分割之独特手法,表现大自然的宽阔与开合……我曾将中、西方杰出的绘画作品比作哑巴夫妻,虽语言有阻,却深深相爱。若真能达到艺术的至境,油画风景和水墨山水其实是嫡亲姊妹,均系大自然的嫡传。”吴冠中以精到的语言、丰富的人生体验告诉学子,在艺术的最高境界中东西方相融,这种毕生的体会,如果配合青年的悟性,必将会在艺术的思考与创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部分,选择当代艺术批评、电影理论、新媒介理论、艺术设计理论方面有独到体会和个人成就的文选构建,介绍具有一定个人风格的当代艺术批评,例如,“当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使者带着他们固有的文化标准来中国选择现代艺术时,中国的‘细腰国际主义者’们由于多年积累了丰厚的‘泛表演’经验,就会坦然说出:‘您需要什么类型的作品,我就能做出什么来。’足够地暗示了自家手艺的无所不能。换句话说,您(西方)用民俗眼光看我们(中国),我就给您提供有滋有味的民俗制品……”作者以犀利的语言,入木三分地解析了当代的一些艺术现象,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通过中正平稳的教材语言与富有语言特色、剑走偏锋的文献个案配合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既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又可以让他们掌握语言运用的灵活技巧与思考问题的方式,起到思维与语言技能双向提高的作用。
总之,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在多媒体影音教学与教材教学的两级平台之上,首先完成古典的反映传统美学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深邃精华构建,随后完成近现代选文的构建,然后完成当代的选文构建及课堂运用。经过完整的教学周期的应用与反馈,最后统筹定稿,成为日后教学的有力辅助文库,并扩大范围推广。虽然目前的艺术理论课堂教学仍处于第二阶段的长足发展中,但从长远来看,在深化教学的追求中,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产生更深入、更有效的影响。从古今中外大量存世的文论、画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等各领域艺术家著作中采撷、精选、过滤和搭配,比单纯依赖学生自己去图书馆课后阅读要直接、有效。
参考文献:
[1]许姬传.梅兰芳回忆录/梅兰芳口述[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2]吴冠中.皓首学术随笔.吴冠中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尹吉男.后娘主义——近观当代中国文化与美术[m].上海:三联书店,2002.
论文内容摘要:高等院校艺术理论教学经历了从教材理论传授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两个阶段,随着新时期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艺术理论教学必然面临新的要求。文章提出了在教材理论与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文献集成阅读体系,增强学术性与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导向,从而促进专业学习与创作。
高等艺术院校及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艺术基础理论的学习都有必修课程,课程名称通常为《艺术概论》,实质是对高校学生综合艺术理论素养的一次普及,这门课对于理解艺术理论,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正确引导艺术实践活动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这门课程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美术、摄影、影视、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园林等多种艺术门类和形态,围绕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推衍展开,对艺术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梳理;依据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一般规律,具体探讨有关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风格与流派、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艺术与社会各系统的关系。而现有的教材体系,旨在揭示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艺术学科教育的基本平台,在较大学科框架下引用极少原典,在反映艺术理论的风采与精华方面显得有些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教学创新和研究。
目前,国内学界对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一的纯理论课堂学习,这种模式以教材知识传授为主,重心在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以及艺术门类的基本概念,介绍艺术创作与社会接受的一些环节。如果单纯以口授和书面理论为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较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这也是第一种模式在教学工作中逐渐淡出的原因,围绕教材展开的艺术概论教学是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第一维度;第二个阶段,是随着各大高校教学设备的逐步完善提升,开始出现教学理论与多媒体声像相结合,以教师课件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感性地认识各种艺术门类的影像资料,这也是新时期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维度。
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乃至各省、国家级的有些精品课程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教研与推广过程。从长远来看,艺术理论的教学必然会面临新的要求,将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随着新时期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以及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感到,现有的教材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已经开始出现了某些局限,但是,相关的深化辅助体系尚未完备地建立起来,大量可利用的文献资料十分分散,我们可以通过汇总、去粗取精加以整合,使其成为教学中又一个有力支撑和补充。因而,在目前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状态下未雨绸缪,在教学学术性上再向前推进一级,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增加新的教学方式非常必要,这也成为本文探讨的第三维度。
三维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现阶段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基础上,引入各艺术门类艺术大师的经典文献著作,建设开发教材之外的阅读课本,以指导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与艺术创作实践,提高精神文化领域的人文素养。这一平台的内容可以包含文学、音乐、美术、建筑、雕塑、影视、戏剧、舞蹈等富有代表性、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实践经验总结,论文、随笔、感想等体裁不拘,构建一个可资阅读和借鉴的书面经验体系,如同一个现身说法的艺术家文库,使学生通过集中阅读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积累与感悟所凝结成的文字,短时间内结合课堂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素养与基调,在有效的课堂学习中感悟艺术与人生的丰富内涵。
这个集成读本体系可以以文献的遴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选择一批文献及时进行教学与反馈,然后再补充更新,最终稳定下来,形成一个核心文献为主体的人文艺术集成读本。文库的编排收纳按时代序列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围绕三种类别展开,力争内容丰富、涵盖多样。具体来说,第一大构成部分是古典诗、词、文、琴、画论文献的精选、节选,以及白话文译本的选择、构建,然后围绕“意境”“意蕴”有关核心概念的典范文本集合,如曹丕《典论·论文》、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谢赫《古画品录》等,例如曹丕论及文字,“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典论·论文》)又如嵇康论及古琴的文字,“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嵇康《琴赋》)
第二构成部分,选择近现代的曲艺、美术等艺术门类,如梅兰芳论艺术、吴冠中论抽象美、傅抱石论中国画的精神等一批富有真知灼见、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文章。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影响角度,我们可以选择戏曲大师梅兰芳的文字举例,“我虽然很早认识白石先生,但跟他学画却在一九二零年的秋天。记得有一天我邀他到家里来闲谈,白石先生一见面就说:‘听说你近来习画很用功,我看见你画的佛像,比以前进步了。’……白石先生笑着说:‘我给你画草虫,你回头唱一段给我听就成了。’……他的小虫画得那样细致生动,仿佛蠕蠕地要爬出纸外的样子。但是,他下笔准确的程度是惊人的,速度也是惊人的。”这段文字选自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里面部分章节细致生动地记录了他与陈师曾、金拱北、陈半丁、齐白石等画家的交往与学画的经历。这适合美术类青年学子沉心静气地体会戏曲与国画界的颠峰人物相互促进的往事,深入体会艺术门类间的相互借鉴与影响,有利于开阔视野,促进专业创作。
另外,在同一艺术门类之中,对于东西方艺术的影响与交融,我们也可举例介绍给学生,“在西方学习了绘画中的结构规律、平面分割的法则,回头再看自己祖先的杰作,我惊讶地发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立足于‘方’的基本构成,其效果端庄而厚重;郭熙的《早春图》以‘弧’为主调,从树木干枝到群山体态,均一统在曲线的颂歌中,构成恢弘的春之曲;弘仁着墨无多,全凭平面分割之独特手法,表现大自然的宽阔与开合……我曾将中、西方杰出的绘画作品比作哑巴夫妻,虽语言有阻,却深深相爱。若真能达到艺术的至境,油画风景和水墨山水其实是嫡亲姊妹,均系大自然的嫡传。”吴冠中以精到的语言、丰富的人生体验告诉学子,在艺术的最高境界中东西方相融,这种毕生的体会,如果配合青年的悟性,必将会在艺术的思考与创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部分,选择当代艺术批评、电影理论、新媒介理论、艺术设计理论方面有独到体会和个人成就的文选构建,介绍具有一定个人风格的当代艺术批评,例如,“当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使者带着他们固有的文化标准来中国选择现代艺术时,中国的‘细腰国际主义者’们由于多年积累了丰厚的‘泛表演’经验,就会坦然说出:‘您需要什么类型的作品,我就能做出什么来。’足够地暗示了自家手艺的无所不能。换句话说,您(西方)用民俗眼光看我们(中国),我就给您提供有滋有味的民俗制品……”作者以犀利的语言,入木三分地解析了当代的一些艺术现象,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通过中正平稳的教材语言与富有语言特色、剑走偏锋的文献个案配合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既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又可以让他们掌握语言运用的灵活技巧与思考问题的方式,起到思维与语言技能双向提高的作用。
总之,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在多媒体影音教学与教材教学的两级平台之上,首先完成古典的反映传统美学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深邃精华构建,随后完成近现代选文的构建,然后完成当代的选文构建及课堂运用。经过完整的教学周期的应用与反馈,最后统筹定稿,成为日后教学的有力辅助文库,并扩大范围推广。虽然目前的艺术理论课堂教学仍处于第二阶段的长足发展中,但从长远来看,在深化教学的追求中,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产生更深入、更有效的影响。从古今中外大量存世的文论、画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等各领域艺术家著作中采撷、精选、过滤和搭配,比单纯依赖学生自己去图书馆课后阅读要直接、有效。
参考文献:
[1]许姬传.梅兰芳回忆录/梅兰芳口述[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2]吴冠中.皓首学术随笔.吴冠中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尹吉男.后娘主义——近观当代中国文化与美术[m].上海:三联书店,2002.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技术与舞蹈教学
下一篇: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