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声音传播中的 视听艺术
发布时间:2015-10-04 15:28
摘要:电台广播是一种用眼睛观看不到的听觉艺术,多元并富于变化的声效可以增加声音的“空间感”和“方位感”。本文描写了在电台广播节目录制中运用丰富的语言和音响效果,可为听众打造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
关键词:广播新闻;广播剧;音响;优势作用;发挥使用
广播是一种听觉媒介,它利用声音符号,诉诸人们的听觉传播信息。声音是广播的唯一传播手段,而音响有则是声音的一个重要的元素。广播不像电视,有画面给观众一个视觉的可信度,也不像报纸可以给读者一个相当大的思考空间。广播的传播特性是稍纵即逝的,要想让节目抓住听众,除了稿件的新闻价值、语言特色等吸引听众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音响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运用一段音响,有时要胜过记者大篇幅的描述,一段精彩的音响,不仅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立体感和真实感,还可以引起主客体之间感情的交流,缩短与听众的距离,给听众身临其境之感。
1.突出音响在广播新闻中的优势
(1)带“音响”的广播新闻,不仅有一种直觉性的品格,还能为听众带来多维感受。什么样的音响,可以告诉人们有什么样的境况。机器的轰鸣声,可以让人感到新闻中的主人公所处的热烈场景;镰刀割禾的唰唰声,能使听众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和田间劳动的艰辛;丝竹管弦之声,会让听众感受到欢乐优美的氛围;激越的枪炮声、嘹亮的军号声,令听众想象出战斗的场面,等等。这些音响,如果在采访现场把它们采录在广播新闻中,对衬托新闻人物、表现新闻主题就会起到重要作用,对听众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广播新闻常常采用现场口头报道、现场直播、录音报道等,把采访对象所处的环境、现场声以及人物的说话,有所选择或全部传播给听众,使人如临其境,能闻其声,如见其人。因为人们长期的生活、社会实践,经过视听等器官对它们的反复认识,在大脑皮层必然会积淀各种事物的声形印象。录音新闻反映的事物是真实的,所以听众通过听觉,不但能感知报道对象所处的场境,甚至能够感悟思辨出所报道的人物的音容笑貌来,形成一种立体感。这往往就是一条新闻的灵魂。打一个很不贴切的比喻:一座深山古刹,若是没有晨钟暮鼓,那古刹就缺少生气,只有一片冷寂;如果每天都有晨钟暮鼓的鸣响,不仅显露出古刹的生气,而且增添了古刹在宁静中的神秘。这是对生命心灵的一种冲击与碰撞。
(2)音响不仅具有一种美的感召力,而且能唤起听众的审美情趣。美,是劳动创造的。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引伸出来的。这一命题告诉我们:劳动对象体现了人的意志和力量。作为新闻这一特定的精神产品正是我们的审美对象。壮烈激越的音乐,能强化对新闻英雄人物的崇高美感;那种舒缓的抒情音乐则可以给那种优美(秀美)的报道内容锦上添花。有时报道对象本身就是演员或音乐家,记者在采制新闻中,便可以直接插入他们的表演,这能帮助听众加深对报道对象的了解,如他们的气质、风格、修养等。可见,在不损害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运用音乐艺术,就既可以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又能使人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享受。
2.广播剧音响的“视听”魅力
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形式和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广播剧是广播独有的艺术形式,它综合了舞台艺术的戏剧性、电影艺术的灵活性、小说的文学性和音乐的抒情性。特别是,它能借助音响效果任意营造出剧情所需要的空间感和环境感。因此,有人称它为“看不见的电影”。广播剧由于没有画面的提示,所有的动作和场景都要靠解说和音响来表达。但是,面对复杂变幻的立体世界,无论多么优秀的解说词,它的表现力都是有限的,而音响造成立体感觉无可比拟。
于是,用解说词和音乐来结构故事的做法逐渐被淘汰,而一向处于从属地位的音响效果越来越被重视,音响的使用直接影响了广播剧的质量和艺术效果。许多在剧本中没有被提及的音响效果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被设计、添加,甚至突出强调,使得广播剧的丰富性和可听性有了很大的提升。将音响运用到广播剧中,从多方面为听众打造了穿越听觉的视觉冲击:
(1)音响的空间感。生活环境中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声场,大房间有大房间的效果,小房间有小房间的效果。人在大理石地面走路的声音和在木地板上走路的声音不一样,火车在不同的路基上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比如,人物从室外走进室内,说话和走路的声音都明显有差异。所以音响可以让我们通过听觉产生空间的联想。
(3)音响的运动感。声音的从小到大表示运动物体由远而近,声音从大到小表示运动物体的远去。单声道录的节目,声音的运动可以表现声源的距离感,纵深感。立体声的节目,则可以表现横向的移动和斜线移动。
(4)音响的透视感。声音和画面的透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近处的声音清楚,远处的声音模糊。人们说话的声音,在喧闹的大街上、集市上,嘈杂的工厂车间,会听不清楚,甚至听不见。但是在寂静的夜里,很多平时听不见的细小的声音,会变得清楚、很响。比如,夜深人静的时候闹钟的滴答声清晰可辨,有时候掉一颗钉子在地上都有回声。但是在机械声很响的工厂车间,两个工人声嘶力竭的对话常常会被震耳欲聋的噪声掩盖。有的人把音响称作噪音,因为它没有语言的含义明确,也没有音乐动听,但是音响是我们感知事物的依据,是真正的生活,随时随地都存在我们周围,勾起我们对生活的熟悉和感悟。所以在广播作品中音响的正确使用是作品真实性的保证。
3.电台广播中音响的使用
(1)正确选择录音报道的形式,使音响优势发挥得恰到好处。利用音响进行新闻报道是广播的特色,这种报道形式称录音报道,常用的录音报道大体有4种:录音报道、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和录音采访。
(2)学会驾驭音响,使之繁简适度、突出主题。我们提倡广播新闻要充分运用音响,反对滥用音响,一定要让音响在广播新闻作品中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
(3)音响要符合人物、环境特点,为作品增光添色。人物语言音响的使用,一定要适合人物的身份,要再现生活,让人听后真实、自然、舒服,感觉到这些人物的语言就是实实在在生活中身边人说的话。广播音响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同一篇音响报道中音响的特性会从各个侧面体现出来,音响特性的表现会有所侧重。
4.结语
视听艺术是一种集视觉和听觉表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除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带来的立体而鲜活的艺术形象外,声音是另一种有效的塑造视听形象的手段。自从声音作为与视觉相同重要的艺术素材并共同进行艺术形象塑造开始,声音就以它不可替代的表现空间和独特作用与效果,渲染环境氛围,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情感,推动情节发展和高潮出现,最后作为情绪的延续为受众流下回味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说,声音作为情感的载体与视觉效果综合运用多维度地塑造着人物形象,不仅用艺术手段还原现实,还营造一个近乎真实的虚幻时空。
参考文献:
[1]尹斌.中国广播电视规制研究[d].湖南大学:湖南大学,2007.
[2]赵津立.广播媒介多元化传播的发展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重庆大学,2009.
[3]杨莎.当今我国广播媒体生存态势及竞争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湖南大学,2007
关键词:广播新闻;广播剧;音响;优势作用;发挥使用
广播是一种听觉媒介,它利用声音符号,诉诸人们的听觉传播信息。声音是广播的唯一传播手段,而音响有则是声音的一个重要的元素。广播不像电视,有画面给观众一个视觉的可信度,也不像报纸可以给读者一个相当大的思考空间。广播的传播特性是稍纵即逝的,要想让节目抓住听众,除了稿件的新闻价值、语言特色等吸引听众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音响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运用一段音响,有时要胜过记者大篇幅的描述,一段精彩的音响,不仅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立体感和真实感,还可以引起主客体之间感情的交流,缩短与听众的距离,给听众身临其境之感。
1.突出音响在广播新闻中的优势
(1)带“音响”的广播新闻,不仅有一种直觉性的品格,还能为听众带来多维感受。什么样的音响,可以告诉人们有什么样的境况。机器的轰鸣声,可以让人感到新闻中的主人公所处的热烈场景;镰刀割禾的唰唰声,能使听众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和田间劳动的艰辛;丝竹管弦之声,会让听众感受到欢乐优美的氛围;激越的枪炮声、嘹亮的军号声,令听众想象出战斗的场面,等等。这些音响,如果在采访现场把它们采录在广播新闻中,对衬托新闻人物、表现新闻主题就会起到重要作用,对听众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广播新闻常常采用现场口头报道、现场直播、录音报道等,把采访对象所处的环境、现场声以及人物的说话,有所选择或全部传播给听众,使人如临其境,能闻其声,如见其人。因为人们长期的生活、社会实践,经过视听等器官对它们的反复认识,在大脑皮层必然会积淀各种事物的声形印象。录音新闻反映的事物是真实的,所以听众通过听觉,不但能感知报道对象所处的场境,甚至能够感悟思辨出所报道的人物的音容笑貌来,形成一种立体感。这往往就是一条新闻的灵魂。打一个很不贴切的比喻:一座深山古刹,若是没有晨钟暮鼓,那古刹就缺少生气,只有一片冷寂;如果每天都有晨钟暮鼓的鸣响,不仅显露出古刹的生气,而且增添了古刹在宁静中的神秘。这是对生命心灵的一种冲击与碰撞。
(2)音响不仅具有一种美的感召力,而且能唤起听众的审美情趣。美,是劳动创造的。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引伸出来的。这一命题告诉我们:劳动对象体现了人的意志和力量。作为新闻这一特定的精神产品正是我们的审美对象。壮烈激越的音乐,能强化对新闻英雄人物的崇高美感;那种舒缓的抒情音乐则可以给那种优美(秀美)的报道内容锦上添花。有时报道对象本身就是演员或音乐家,记者在采制新闻中,便可以直接插入他们的表演,这能帮助听众加深对报道对象的了解,如他们的气质、风格、修养等。可见,在不损害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运用音乐艺术,就既可以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又能使人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享受。
2.广播剧音响的“视听”魅力
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形式和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广播剧是广播独有的艺术形式,它综合了舞台艺术的戏剧性、电影艺术的灵活性、小说的文学性和音乐的抒情性。特别是,它能借助音响效果任意营造出剧情所需要的空间感和环境感。因此,有人称它为“看不见的电影”。广播剧由于没有画面的提示,所有的动作和场景都要靠解说和音响来表达。但是,面对复杂变幻的立体世界,无论多么优秀的解说词,它的表现力都是有限的,而音响造成立体感觉无可比拟。
于是,用解说词和音乐来结构故事的做法逐渐被淘汰,而一向处于从属地位的音响效果越来越被重视,音响的使用直接影响了广播剧的质量和艺术效果。许多在剧本中没有被提及的音响效果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被设计、添加,甚至突出强调,使得广播剧的丰富性和可听性有了很大的提升。将音响运用到广播剧中,从多方面为听众打造了穿越听觉的视觉冲击:
(1)音响的空间感。生活环境中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声场,大房间有大房间的效果,小房间有小房间的效果。人在大理石地面走路的声音和在木地板上走路的声音不一样,火车在不同的路基上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比如,人物从室外走进室内,说话和走路的声音都明显有差异。所以音响可以让我们通过听觉产生空间的联想。
(2)音响的距离感。人站在近处听到的声音和站在远处听到的声音不同,这就像是画面的景别,近大远小。音响帮助我们辨别发声物体的远近距离。
(3)音响的运动感。声音的从小到大表示运动物体由远而近,声音从大到小表示运动物体的远去。单声道录的节目,声音的运动可以表现声源的距离感,纵深感。立体声的节目,则可以表现横向的移动和斜线移动。
(4)音响的透视感。声音和画面的透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近处的声音清楚,远处的声音模糊。人们说话的声音,在喧闹的大街上、集市上,嘈杂的工厂车间,会听不清楚,甚至听不见。但是在寂静的夜里,很多平时听不见的细小的声音,会变得清楚、很响。比如,夜深人静的时候闹钟的滴答声清晰可辨,有时候掉一颗钉子在地上都有回声。但是在机械声很响的工厂车间,两个工人声嘶力竭的对话常常会被震耳欲聋的噪声掩盖。有的人把音响称作噪音,因为它没有语言的含义明确,也没有音乐动听,但是音响是我们感知事物的依据,是真正的生活,随时随地都存在我们周围,勾起我们对生活的熟悉和感悟。所以在广播作品中音响的正确使用是作品真实性的保证。
3.电台广播中音响的使用
(1)正确选择录音报道的形式,使音响优势发挥得恰到好处。利用音响进行新闻报道是广播的特色,这种报道形式称录音报道,常用的录音报道大体有4种:录音报道、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和录音采访。
(2)学会驾驭音响,使之繁简适度、突出主题。我们提倡广播新闻要充分运用音响,反对滥用音响,一定要让音响在广播新闻作品中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
(3)音响要符合人物、环境特点,为作品增光添色。人物语言音响的使用,一定要适合人物的身份,要再现生活,让人听后真实、自然、舒服,感觉到这些人物的语言就是实实在在生活中身边人说的话。广播音响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同一篇音响报道中音响的特性会从各个侧面体现出来,音响特性的表现会有所侧重。
4.结语
视听艺术是一种集视觉和听觉表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除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带来的立体而鲜活的艺术形象外,声音是另一种有效的塑造视听形象的手段。自从声音作为与视觉相同重要的艺术素材并共同进行艺术形象塑造开始,声音就以它不可替代的表现空间和独特作用与效果,渲染环境氛围,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情感,推动情节发展和高潮出现,最后作为情绪的延续为受众流下回味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说,声音作为情感的载体与视觉效果综合运用多维度地塑造着人物形象,不仅用艺术手段还原现实,还营造一个近乎真实的虚幻时空。
参考文献:
[1]尹斌.中国广播电视规制研究[d].湖南大学:湖南大学,2007.
[2]赵津立.广播媒介多元化传播的发展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重庆大学,2009.
[3]杨莎.当今我国广播媒体生存态势及竞争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湖南大学,2007
上一篇:舞台灯光在现代戏曲中的作用
下一篇:论陶瓷的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