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电视综艺节目与民族艺术特

发布时间:2015-10-06 15:15
论文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民族艺术特色重要性可行性
论文摘要:随着电视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受众对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认同,电视作为广泛传播的声像符号形式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电视成为人类了解新闻信息的第一媒体,同时也是日常生活娱乐的第一媒体。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在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片面追求娱乐性而忽略民族艺术的审美情趣及美学价值。本文从分析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入手,深入探讨了电视综艺节目展现民族艺术特色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希冀为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找寻一条长久与健康的发展之路。
  引言
  电视综艺节目是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节目进行有机的组合,集欣赏、娱乐、知识、信息、审美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种电视样式。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电视综艺节目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和一批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及演职人员,在观众中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成为时代的“明星”。随着电视综艺节目的飞速发展,创作队伍的良莠不齐、理论建设的滞后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互相模仿、缺少新意。为吸引观众达到一定的收视率,只好放大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甚至采用了比较庸俗、低级趣味的娱乐方式取悦观众,不少综艺节目因此或被广电局叫停,或因为观众抵制而纷纷落马,幸存下来的节目也凸显出一定的弊端。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大多数是模仿欧美及日本等国的类似节目,使得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个跨文化传播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只是一个文化接受者,而不是文化传播者;是一种单向的传播,而不是一种互动的传播。要提高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只有加大综艺节目自主创新的力度,找到自我的解救方式,在保持电视综艺节目娱乐特性的同时着力提高其民族艺术的审美特点及美学价值,才能使综艺节目获得更长久更健康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电视长远发展与壮大、中国传媒走向国际化生存的必然要求。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和弊端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几乎与中国电视同步诞生,并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与世纪之交的文化转型同沉浮。因电视综艺节目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往往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多样、灵活自由,有较强的观众参与性。基于这一特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节目体系逐步成熟,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在发展中依然存在着单纯模仿外国而无本民族的特色、节目内容格调不高、庸俗化、同类型的节目过多过滥、自我重复等问题。
  目前,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媚俗风。电视综艺节目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的电视节目类型。电视节目的审美娱乐性是指一种特定的、狭义上的审美,即由艺术方式所传达、所刻画、所塑造出来的审美形象和审美情感所具有、所产生的娱乐性。尽管在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和发行过程中需要突出其娱乐性、通俗性,以满足人们消遣的需求,但绝不是可以不讲求艺术性。而且,通俗化和庸俗化有别,娱乐性显然不等同于一味媚俗。目前,随着市场化的深入,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逐渐趋于媚俗化和低俗化,甚至完全不考虑艺术性。某些电视综艺节目一方面缺乏起码的文化品位,艺术格调低下,一味迎合大众,搞笑、耍贫嘴、闹剧等充斥其中;另一方面,商业气息过于浓重,以浓重的商业气息来诱发观众的投机心理。
  “克隆”风。越具有民族性的艺术就越具有世界性,这是世人皆知的艺术创作规律。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从一开始就是“拿来主义”的产物,“克隆”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除表演类综艺节目是中国内地电视的产物外,游戏娱乐类栏目多是港台地区娱乐节目的“大陆版”,或者是日本综艺节目的复制品。如《快乐大本营》就是模仿香港前些年的《综艺60分》,《相约星期六》的克隆对象是《非常男女》,《超级女声》则受启发于美国的《美国偶像》。《美国偶像》已运作8年,是以业余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形式,让普通的美国民众自由参与,并把评判权交给观众,通过民意选出最受欢迎的歌手。《超级女声》走的也是“平民变明星”的路线,无论是海选、晋级环节还是最后的煽情场面等都有模仿之嫌。如今,小台抄大台,大台抄港台,港台又抄日本与欧美。这种连锁“克隆”现象已经持续了十余年,也导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在某一阶段出现“畸形”的繁荣。节目创新举步维艰,这是众多综艺节目遭遇“滑铁卢”的根本原因。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必须展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要革新的必然性不仅由其自身地位所决定,也与其关乎民族文化本位、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品格以及其他媒体和国外文化的冲击有着必然联系。具体表现在:
  电视综艺节目是一项“民心工程”,具有“寓教于乐”的特殊功能。电视综艺节目因有着全人类共通的文化积淀而在全世界都比较受欢迎,但似乎在中国尤甚,尤其是庆典型文艺晚会。“我国春节文艺晚会,连续举办届数之多、播出时间之长、受众面之广、投入人力物力之巨,堪称世界之最,甚至已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①这显然是有着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深层原因。以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来说,其意义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的方式,它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如北方人大年三十吃水饺一样的“新民俗”。在某种程度上,春晚这类综艺节目已经成为一项“民心工程”,担负起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国民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任务。作为相对远离经济基础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电视综艺节目必然承载和传达一定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倾向和主观意识形态。因其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优势,各级政府都要注重通过包括综艺节目在内的文艺形式来弘扬主旋律、振奋民族精神,以增强群体意识和凝聚力。
  电视综艺节目是弘扬民族艺术的最佳途径。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史承载着非常厚重的民族文化艺术以及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俗民风,这些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儿女在该地域活动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
  但由于传统的民间艺术长期以来都只依靠当地百姓的口口相传,传播手段的简单使得传播范围很小,再加上有些民族艺术地方色彩太浓,很难普及到其他区域。长此以往,不少优秀的民族艺术就渐渐消亡了,非常可惜。电视综艺节目因汇集声音、图画、科技等多种元素,可以依靠最先进的传播手段迅速进入千家万户,而且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如果能在电视综艺节目中融进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扭转民族艺术衰退的颓势。提升综艺节目品质,融进最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与民俗来打造地方品牌节目,还可以扩大地区知名度,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产生良好的“隐形效益”。
  具有本民族艺术特色的电视综艺节目可抵御外来文化侵略。随着欧美、日韩文化的强势入侵对本土文化的渗透,致使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陷入严峻的境地。中国文化中有着强大的包容性,它吸取国外文化的精华,创造出自己民族新的文化。但是在这吸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文化入侵”现象,特别是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大多是从国外“克隆”而来。目前,文化入侵的触角已经从电视节目伸展到我们文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国的青少年,在看外国动画片,在听美国音乐,在玩韩国游戏,吃着巧克力,喝着可乐。如何才能脱离西方的模式,回到自己的文化中来?关键是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打造“中国特色”,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注重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之战”。

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展现民族艺术特色的可行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文化战略时就再次强化和确立民族文化产业方针,搞文化产业化发展,最能实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电视综艺节目再次成为广大电视人关注的焦点。各大电视机构竞相角逐,但成功的案例不多。把脉问诊,解决当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弊病就是要走出模仿的怪圈,明确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要求创作者真正深入民间,学习、了解、挖掘民族艺术。在保持电视综艺节目娱乐性的同时增强民族艺术创新,同时还要制订出强化策划与制作、建立品牌、丰富营销手段等推广方案。
  把握时代性,注重民族性。所谓时代性,就是依据各个文化周期的不同特点突出电视综艺节目的民族特色。作为大众文化的晴雨表,电视综艺节目往往代表着时代的文化娱乐走向。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审美进入多元化时代,人们的个体意识进一步强化,娱乐休闲方式日益多样化,众多陈旧的娱乐已难以吸引大众,返璞归真渐成潮流。这种时候最适合推出带有原生态风格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栏目顺应时代潮流,在节目中突出“原生态”,注重对中国原生态音乐的挖掘。在第三关“家乡美”中,选手说家乡、唱家乡,通过陕北信天游、东北二人转、江南小调等各种方式展现家乡的风土人情。这个环节的设置使节目内涵更加丰富,并且寓教于乐,电视机前的观众被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所吸引,为民间艺术家的精湛演艺而折服。
  所谓民族性,是指文化逐渐趋向多元化时,更应该脱离西方的模式,回到自己的文化中来。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热门的、停留在讨论层面的话题,“从某种角度看,它其实掩盖着一种文化霸权”②。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民族性,这是横亘在电视综艺节目面前的巨大阻碍。因此,在电视综艺节目制作和营销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持民族特点和文化人格的独立性,防止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透。因为每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都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它的媒体中,所以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应具有高度自觉的民族文化意识,挖掘本土的、民族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原创电视栏目20佳之一,广西电视台的《寻找金花》是一档在全国乃至东盟都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视综艺节目。“寻找金花,现在出发”这句口号不仅在国内已经叫响,在东盟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借此东风,2009年,广西卫视把《寻找金花》作为东盟宣传的重要窗口,更加注重节目的地缘特色,将其推广至东盟各国。目前正在播出的“东盟魅力金花秀”,就是在中国和东盟的大学生中寻找金花使者,提升节目在中国与东盟年轻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使综艺节目摆脱了被动模仿国外同类节目的尴尬,而且还成功实现了电视综艺节目创作由文化接受者向文化传播者的转型。
  找准节目定位,突出大众参与性。电视综艺节目要赢得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一步找准节目审美价值定位,细分受众市场,锁定目标人群,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量体裁衣,打造不同的样式和风格。媒体娱乐化走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摆脱过度大众化的困扰,淡化神话式的英雄情结,向平民化路线靠拢。把电视综艺节目定位为“平民化”路线,使普通老百姓成为舞台上的主角,由百姓充当弘扬民族艺术的使者。作为地方台,更应该把本地的观众作为演员和基本受众,使综艺节目突出本地区的民族艺术特点,完全不需要搞成东拼西凑的民俗“大杂烩”。这样反而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时代,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比如辽宁台的《快乐总动员》,就是以二人转作为主要娱乐方式,台上台下都是二人转的发烧友,很容易激起参与热情,节目一直热播多年,“高烧”至今不退,北方民族艺术中最有特色的二人转也得到很好的传承。
  注释:
  ①②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7页,第61页。

上一篇:浅谈做打响 中国设计 的品牌

下一篇:论加强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