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论杨凝式的书法艺术

发布时间:2015-10-08 10:10

摘 要:五代时期,各地军阀藩镇割据,互有征伐,以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社会政治生活的附属品文化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书法艺术已不复唐代的鼎盛局面。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杨凝式成为书坛硕果仅存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艺术上承唐之余绪,下启宋之尚意风气,对书法从唐代的‘尚法’转换为宋代的‘尚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五代 杨凝式 书法艺术
  唐朝末年,政治已极其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兼并,加之各种苛捐杂税,李唐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农民大起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公元875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黄巢率领数千民众在家乡揭竿而起,于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较为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使敌人有了喘息之机,得以蓄势反扑。后终因弹尽粮绝,农民起义军被迫撤出长安,继而转战山东,黄巢于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前后历时十余年,虽最终归于失败,但却给予了唐王朝以毁灭性的打击。各地割据的军阀看到唐室衰微,早有自立之心,遂利用农民起义的契机,纷纷建国称帝。公元907年,割据军阀朱温灭唐,建立政权,国号后梁,此后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加之南方和北方的一些小国家,如前蜀、吴、闵、楚、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汉等十个国家,史称十国。直到公元979年,并立的这些政权才先后被北宋所灭。这种混乱的局面一共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其间各地政权互有攻守,战争频仍,兵戈迭起,频繁的徭役和兵役使得民不聊生,家破人亡,整个时代都处在一种政治变幻无常,经济萧条崩溃的危机下。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统治者都忙于战事和争权夺位,根本无暇顾及文化的建设,文学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书法艺术虽承唐之余绪,但因大环境的关系,还是呈现出凋落衰败的趋势。
  书道衰微的五代,能泽及后世的书法家为数不多,但其中的杨凝式则是这个过渡时代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占一席之地的一位大书法家。
  杨凝式,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卒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字景度,号虚白,别署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因生于癸巳年,又号癸巳人。唐昭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登进士第,迁秘书郎。后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后梁时任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集贤殿学士、考功员外郎。后唐时授礼部郎中知制诏、给事中史馆修撰判馆事、中书舍人。后晋时官居太子宾客、礼部尚书,至后汉官至太子少保,故世称“杨少师”。同时,由于时局的动荡,政治的险恶,为了周旋于政治的旋涡之间而得以自保,杨凝式不得不装疯卖傻、放浪形骸、恣纵狂逸,佯狂自晦,故世人又称其为“杨风子”。杨凝式出生于名门望族,父亲杨涉在唐哀帝时任宰相。史载其“精神颖悟,富有文藻,大为时辈所推”。①907年,朱温废除哀帝而自立梁朝,并命宰相杨涉率领百官献出传国玉玺,据历史记载,杨凝式曾劝阻其父说:“大人为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而更手持天子印授以付他人,保富贵,其如千载之后云云何?”对此,后代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其劝父之举表现了他“一臣不事二主”的高风亮节;另一种则认为他虽劝乃父不以社稷与他人,但自己却做了梁、唐、晋、汉、周五朝的高官,从礼部员外郎、左仆射、直至太子太保而终老,仕历朝而不倒,实乃口是心非,没有气节之人。后人的这两种相反的评价,恰恰说明了杨凝式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应该说,他“一方面怀有一定的正义感,一方面又无力摆脱其处境,不得已采取了‘弗与世网,优游卒岁’的处世态度,以佯狂来掩盖其精神的苦闷。杨凝式最大的困惑和苦痛就是如何将双重的性格自觉地在现实中加以弥合,为了维护个体的生存和人格的独立,最终铸就了他这个可喜又可悲的人物”。②
  杨凝式没有为后世留下只字片语的关于他的书法思想的言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是有自己的书学观点和书法美学思想思想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窥得一二。由于他长时间居住于伊、洛之间,因此他的作品大多留在了洛阳的各个寺院的墙壁上,《旧五代史》即记载杨凝式“笔迹酣放,宗师欧阳询与颜真卿而加以纵逸,既久居洛,多遨游佛道祠,遇山水胜迹,辄留连赏咏,有垣墙圭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若与神会。”
由于他的书法成就很大,故“洛人得凝式真迹,夸诩以为希世珍,西洛寺观二百余所,题写几遍。”③但是因为时局的动荡和频繁的战乱,这些作品随着寺庙的损毁而逐渐消亡。只留下了《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新步虚词(大仙帖)》及《云驶月晕帖》等少量的真迹。杨凝式书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但能变革出新而有己意,尤其是他的行书,飘洒疏淡,风神脱俗,极富个性,独树一帜。其传世的代表作《韭花帖》出于颜而秀于颜,深得“二王”神韵。整幅作品中宫收紧,绝无虚笔,一反唐人写行楷书行距宽字距窄、布白匀密工整之常规,而是将字距、行距都拉开,产生出秀丽典雅、神清气爽的感觉,观之顿有一种萧散之气扑面而来。历代对《韭花帖》所表现出的疏朗秀逸的布局,顿挫而有序的线条,略有欹侧而不失平衡的间架结构所呈现出的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可以说,“此帖变唐人森严气氛为旷淡抒情,笔墨含蓄而意蕴萧散,开启了宋人‘尚意’书风的先河。”④清人曾协均在题《韭花帖》时说:“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论也。”清人杨守敬亦言:“杨凝式《韭花帖》醇古淡雅,实足为三唐之殿,李西台未足以相拟也。”⑤他的另外一幅代表作《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于行书中参入草书笔意,行距布白更是疏密全由己意,任意挥洒;字体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用墨浓淡相宜,富有极强的韵律感。综观整幅作品,虽仍可见《韭花帖》疏放萧散之意,但已不多。反而在字里行间透出一种超然世外,物我两忘的禅学意味。这与杨凝式经年留连寺院,以禅悟世不无关系。“杨凝式这种书法心态,既与生活的时代有关,也与晚唐一批书家们借书悟禅的思想有关,或者说,他正是处在乱世,常感身不由己,惟有借笔抒心,产生了自由放任的书势,成就了他的艺术。”⑥
  历代对杨凝式的书法成就无不赞许有加,苏轼谓杨凝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在于:“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事所汩没者。”⑦黄庭坚也作诗赞其:“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一向目中无人,对历代书家肯定不多,就连颜真卿和柳公权都被他说成是“丑怪恶札之祖”的米芾在看到杨凝式的行草书时也不得不赞曰:“杨凝式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清人吴德旋说:“十年前见杨少师书,了不知其佳处何在。近习《步虚词》数十过,乃知后来苏、黄、米董诸公,无不仿佛其意度者。黄涪翁比之‘散僧入圣’,可称妙喻。”⑧又云“学杨少师书,如读周、秦诸子,乍看若散漫无纪,细玩却自有条理可寻。于诗则陶靖节也。”⑨刘熙载则更加深入地看到:“杨景度书,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然学杨者,尤贵笔力足与抗行,不衫不履,其外焉者也。”⑩《宣和书谱》则给予了杨凝式全面而中肯的评价:“凝式喜作字,尤工颠草,笔迹雄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虽然杨凝式在书法创新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他的不足之处,如杨凝式在他的《夏热帖》、《神仙起居帖》等书作中,除了“率性而为”的自由抒写外,还存在着一些生硬的拼凑痕迹,但这并不影响杨凝式对书法艺术的贡献。正如杨守敬所言:“杨凝式《神仙起居帖》,脱胎怀素,虽极纵横,而不伤雅道。” ○11 可以说,“从杨凝式不同的书法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撞与中和,总之,在这种对撞与中和中,造就了杨凝式的书法艺术,也促成了杨凝式的书法艺术对书法从唐代的‘尚法’转换为宋代的‘尚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12
  综观杨凝式的一生,他“以心疾、旧恙、发疯来对待人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反抗黑暗的一种特殊方法,与颜鲁公的凛然正气,以死抗争不同,与释怀素的忘怀世故,寄情自然也不同。杨以特殊的心态,癫疯的外貌,在书法艺术领域里踽行,成了承唐启宋的行书大家,是唐楷向宋过渡的关键人物”。○13

注释:
①《旧五代史》卷一二八。
②葛承雍《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13页。
③陈思《书小史》卷十,潘运告主编《宋代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43页。
④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8页。
⑤杨守敬《学书迩言·评帖》,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736页。
⑥陈方既、雷志雄《书法美学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页。
⑦苏轼《评书》,同⑤第55页。
⑧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589页。
⑨同⑧第594页。
⑩刘熙载《艺概·书概》,同⑧第706页。
○11同⑤
○12何炳武《论杨凝式的书法艺术特色》,《华夏文化》2004年第2期。
○13同④第317页。

上一篇:对国内游戏玩家差异性的文化根源一探

下一篇:赵云形象演变的原因与意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