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老舍小说的平民视角

发布时间:2015-10-09 09:25

摘 要:老舍之所以被称为平民作家,是因为老舍笔下描写的是普通人的世界,老舍小说的平民视角是指老舍以平民的角度观察人生,平民的思维方式描写平民生活的故事,表现城市平民悲苦的生存状态和凄惨曲折的人事命运。

关键词:老舍;平民视角;京味小说

  老舍先生被称为"人民的艺术家",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创作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平民生活,从自己的生存体验出发,从平民视角出发,细致入微刻画城市平民的生活和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都市中下层民众艰难苦痛的生活画卷,剖析了都市平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寄托了他与小说人物形象之间血肉相铸的平民情怀。
一、平民视角的界定
  关于平民视角的界定历来包含两层含义,既有以平民作家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也有以平民的眼光去描写底层民众的生活,在这里是指老舍笔下描写的是普通人的世界,即老舍用平民对生活的感觉、平民的思维方式描写平民生活的故事,反映平民的思想感情,揭示平民的社会生活状态。老舍就是这样一位以平民视角观察人生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尤其是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其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表现城市平民悲苦的生存状态和凄惨曲折的人事命运。这种平民视角集中体现在他为我们构建的以北京为中心的文学世界里,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二、平民视角的生成原因
  老舍小说平民视角的生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他本人的独特成长经历、"五四"新思潮对他的影响和浓厚的宗教情结是极为关键的因素。(p183)
  熟悉老舍小说的读者会发现,老舍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普遍的特征,即他们总是处在命运的层层威逼与压迫之下。如《骆驼祥子》里的祥子,想靠自己的努力买上一辆人力拉车从而过上好日子,结果却被命运无情地颠簸,最终成为了作家所言的"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再如《四世同堂》中的祈瑞宣,只想尽忠孝;可是,又有什么用呢?战争使自己下过狱,老二变成了最没出息的人;连最老成,最谨慎的父亲,也投了河!在敌人面前,保护一家人都是一个梦想,最后被迫投身于革命。对比他这些小说中的人物的生命境遇与作家本人的创作历程,极耐人寻味的是,老舍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也颇似他小说中的这类人物形象--为生活所迫者。
  老舍的父亲是一个旗军,家庭生活原本就十分困窘。不料在一次战争中他的父亲又被活活烧死,在那样一个主要凭借男性赚钱维持生计的时代,这个噩耗会给他的家庭造成怎样的困难可想而知。老舍在童年时,家里仅仅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的微薄收入维持。陪伴老舍的,是不用花钱的玩具和拥挤的大杂院。幼年的这种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小贩、下等艺人、娼妓这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这些地位卑贱的人们的喜怒哀乐;这也使他从小就受到民间传统艺术的熏陶。可以说,他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在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独特而鲜明的印记。
  幼年时期艰苦的生活,给了老舍很多接触和了解下层平民的机会,也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平民的基调。当然,文学创作除了与个人经历相关,也与时代的脉搏紧密联系在一起,老舍平民化的视角既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渴望,也是时代的呼唤。
  老舍是受"五四"新思潮影响而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他曾经在《五四给了我什么》中说:"以我这么一个中学毕业生,既没有什么学识,又须挣钱养家,怎么能够一来二去地变成作家呢?这就不能不感谢"五四"运动了!"(P8)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使老舍感受到做人的尊严,树立了挣脱礼教束缚的决心;唤醒了他敢于批判社会弊端和人性丑恶的意识。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这两种认识就是我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虽然我写的并不深刻,可是若没有"五四"运动给了我这点基本东西,我便什么也写不出了。这点基本东西迫使我非写不可,也就是非把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所给我的苦汁子吐出来不可!这就是我的灵感,一个献身文艺写作的灵感。"
  其实,老舍身上平民视角的形成,还与他的宗教信仰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老舍自传》中曾有这样一段话"在南开中学教书的时候,我曾在校中国庆纪念会上说过:我愿将'双十'解释作两个十字架。为了民主政治,为了国民的共同福利,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耶稣只负起一个: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弊,与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我们须预备牺牲,负起一架十字架。同时,因为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我们也须准备牺牲,再负起一架十字架。"这段文字可以看作是老舍的信仰宣言。正如《老舍自传》的编者徐德明在注释中写道:"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影响了老舍的一生"。 (P2)老舍领洗入教时更名"舒舍予"(原名是舒庆春),"舍予"既舍己为民为国之意。老舍对基督教宣扬的大同世界是深以为然的,这种基于基督教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基础上的大同思想,是老舍一生的追求。
  宗教给予了老舍"平等"意识、"宽恕、牺牲、博爱"的精神,老舍将此内化而流淌于笔端,一生用作品给他心爱的平民读者以希望、指引,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使老舍更甘心于"平民视角"创作,使他笔下的主角永远是平民。
三、平民视角的表现
  老舍的平民化视角源于个人的生活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以及宗教的信仰,他深深体会到平民情感的表达不但是一种自我的宣泄,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这种平民化的视角基本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主要体现在平民形象的塑造、民间语言的使用以及大众化的平民叙事风格方面,以上无不寄托了老舍深厚的平民情感。
  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包括了军人、商家、车夫、巡警、流氓、妓女、汉奸、特务等几十类,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最能够体现平民情怀的就是底层市民形象的塑造。底层市民形象是老舍作品中人数最多、读者也最熟悉的一个系列,在老舍的市民系列中占有显著的位置。在前期的创作中,老舍描写的底层市民形象多是在黑暗的社会现实压迫下"绝望"的人物,老舍流露出的是一种同情。例如:《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在军阀和官僚统治对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欺压与迫害下,最后堕落成一个从肉体到灵魂都散发着腐烂气味的无业游民。后期的创作,随着老舍世界观的变化,他笔下 的这类人物终于不再全是这种"绝望型"的人物了,而是在艰难时世中不断成长起来的觉悟者。例如:《四世同堂》里的车夫小崔拒绝给汉奸拉车,剃头匠孙七被活埋时大声痛斥汉奸,并进一步写他们加入了抗日的行列,如程长顺的觉悟,棚匠刘师傅的出走等。
  这些底层人物的刻画是老舍大部分创作的文学典型,同时也是老舍平民视角的聚焦点所在,为老舍先生创作平民文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老舍的文学语言平民化的表现主要是来自于民间的语言大量使用,尤其是带有"京味儿"语言的大量使用。没有华丽的文字,没有整齐的韵律,没有震撼的句式,老舍语言更多是一种平常里道长说短,显现出了他平民化的追求,例如:在《母鸡》中,"一向讨厌母鸡""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诸如此类的大量口语化的描述几乎就是他语言的全部;此外,带有明显"京味"的语言让本就"平民化"的词句,更显平常。老舍小说被称为"京味小说",这种"京味"在《骆驼祥子》中应该说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这部作品里,老舍使用了很多北京口语中的字和词,像"磨烦"(拖时间) 、"耍骨头"(调皮、捣乱)、"炸了酱"(硬扣下,吞没)、"不论秧子"(不管是谁)等等,以及许多专属于底层贫民甚至是车夫们的词汇,像"白房子"指的是最低等的妓院,"窝窝头脑袋"就是说人死脑筋,"'抄'买卖"就是将别人正在进行的生意抢过来等等。
  老舍小说的平民视角体现了一种平民化的审美追求。这位来自北平小胡同的旗人后裔血液里有着浓厚的平民情结,他的思想感情、创作风格无不打上鲜明的平民烙印。他在书写民生百态的时候,其风格并不同于当代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池莉,用世俗的眼光和世俗的语言将个体生命原生状态简单地还原,也不像某些远离平民生活的知识分子用虚构的情节故事来苍白的表达对平民的同情和关注。而是从自己切身生活体验出发,从平民审美情趣出发,用平民叙事风格来传达他们的生活,实现对平民原生状态的超越。使其作品既有通俗性又有文学性,散发出更加持久的艺术魅力。
四、平民视角的意义
  研究老舍小说的平民视角,对于探究老舍的生平经历和个性特点、准确定位老舍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透彻地把握老舍作品蕴含的社会意义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P48)
  从老舍小说的平民视角出发,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走进他的思想世界和心灵世界,能够感知到老舍幼年时期穷困不堪的生活以及平民意识形成的过程,也能够了解到他的性格特点,而这些经历和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因为文学创作作为独特的个性化创造,在深层次联系着他的生活体验和个性气质。同时,研究老舍小说的平民视角,有助于我们把握和理解老舍作品是怎样从平民出发,来选择平民题材,表现平民情感,构建平民艺术风格。可以说老舍小说的平民化视角为我们树立了平民文学的典范,包括平民形象的塑造,民间语言的使用以及平民风格的确立,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笔丰厚的遗产。此外,老舍的作品通过大量的平民化素材的使用,很容易让我们走进当时的平民世界,能够让人们窥探到清王朝末期下层平民悲惨的生活,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五四"运动给人们所带来的变化,正如老舍自己所言:"假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可能终身作这样的一个人: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我绝对不会忽然想起去搞文艺"。老舍的作品反映了很多下层平民的觉醒,他们对于腐朽的封建礼教深恶痛绝,以及走上了抗日的道路等等。这些都是基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下,提炼出来的反映时代大背景的题材,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情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五、小结
  老舍是人民热爱的文学艺术大师,解读老舍小说的平民视角,等于找到一把打开老舍创作研究之门的宝贵钥匙,通过这把钥匙,我们看到老舍的内心深处,熙熙攘攘的转动着一个平民世界,那里面有我们所熟知的生活与人物。中国学家费多连科曾高度评价老舍,他说:"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文学中开拓了新的道路,掌握了真正生活素材和民主的文学形式,在小说和话剧中建立起了一个整个的时代,一个拆除旧的建立新的时代" 。(P26)

参考文献
戴永课、周何初.《老舍小说平民意识的三个归因》.求索,2007.
老舍.《五四给了我什么》.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徐德明.《老舍自述》.湖北.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戴永课.《老舍小说平民化的多元价值》.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
倪昕.《试论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上一篇:韩国语主动句与被动句

下一篇:浅谈构成对城市家具设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