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提倡问题争辩,唤醒创新意识
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众所周知,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语文的多义性、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育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创造的动力和空间。因此,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会得到尽情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性才能有创新。因此,我们坚持不搞一言堂、一刀切,而是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辩论的舞台,抓住疑点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问题争辩中明辨是非曲直,追求真知灼见。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司马光这一人物形象时,抓住司马光搬石砸缸、抢救落水儿童这一"激趣"的关键性情节,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生开动脑筋,设想了抢救落水儿童的另外三种方法:1、找绳子爬到假山上把他拉上来;2、丢进缸里一块木头,先让他浮上来,再跑到屋里去叫人;3、拿水桶把缸里的水舀干。我引导学生将这三种办法与司马光的办法作对比。最后学生得出:这三种办法固然都可以采用,但不是在千钧一发、救人于危险时的最佳选择--绳子、木头、水桶不可能很快找到,延误抢救时间,落水儿童就会淹死;还是司马光搬石砸缸来得快捷便当--就地取材(有假山),"哐当"一声,缸破水淌,落水儿童顷刻得救。这样,就挖掘了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激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司马光的聪明、机智。
这种教学,教师不把一个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焦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在不断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明确认识,让学生在由发散到集中的认知过程中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创新思维火花在争辩中随时就会有所闪现。长此以往,创新意识必然萌生,创新能力必能发展。
二、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 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思考的表现。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挑战同学、挑战老师、挑战教材,是我的课堂"挑战三部曲"。挑战使同学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说话。这点尤其表现为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如:我在教《詹天佑》一文,谈到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好处大,使火车上山容易多了。这时候几个学生站起来,大胆地提出了疑问,认为"人"字形线路使火车上山费时了,而且下山特别麻烦,提出了"改变线路,避开陡坡"、"架设引桥,让火车渐渐爬上陡坡"的意见,由此展开了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活动。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辩论后,大家终于达成了一个新的共识:架设引桥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改变线路虽然能避开这段陡坡,但会遇上另外的陡坡,"人"字形线路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方案,但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它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它充分体现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向权威挑战,探索新的设计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又回到了"人"字形线路,集中体会它的好处。通过"发散"和"集中",大激发了创造热情,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贵在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勇于探索、尽情体验,"换一双眼睛,看问题,换一副脑子思考问题,换一方法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教与学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
上一篇: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电工专业教学改革
下一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