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欧洲近代转型的助推器--从\"中国热\"看中

发布时间:2015-10-22 09:52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经传教士传到欧洲后,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掀起了长达一个世纪学习和研究中国的热潮。在\"中国热\"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了欧洲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并对欧洲近代转型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热\"; 欧洲近代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文化现象,近代以来的传播与交流更是蔚为壮观。但由于种种原因,"欧洲文化中心论"的论调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却长期未能得到正确认识。
  反观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却不难发现:16--18世纪这一中西关系史上最令人陶醉的时期。这时期的东西方完全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倾慕成为其时代特征。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中国的热潮。基于此,笔者试从欧洲"中国热"入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欧洲的传播和在欧洲近代转型中的作用。
  一、17-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背景分析
  近代欧洲"中国热"的出现有其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首先,西方有着美化和向往中国的传统。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期已出现萌芽。古希腊时,中国人被称为"赛里斯人"(即丝国人),传说"赛里斯人身高十三肘尺","寿逾二百岁","皮与河马相近,故万箭不能入"【1】,中国人此时被神化为半人半仙的形象。在古罗马时代,双方已有了间接的商业往来。中国的丝绸辗转到了古罗马,一时间罗马人竞相以使用丝绸为时髦。中国给罗马人造成了富庶、强大的印象。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的流行,则更强化了西方人对中国的热情和向往。书中将中国描写为一个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中国的繁荣和强大令无数欧洲人为之疯狂和着迷。西方人对中国的这种印象一直持续到了近代。
  其次,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中西文化交流虽由来已久,但16世纪末以前双方交流大都停留在器物层面。直到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中西文化交流才迈上一个新台阶。传教士中最有成就的当属利玛窦。他的"合儒补儒"政策要求入华耶稣会士必须了解中国文化,熟悉中国历史,掌握儒家经典,这为后来中国文化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有人称"利玛窦之入中国,实开中西交通之新纪元。"【2】
  其间还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事件--礼仪之争。这场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结果使中西方上层的冲突逐渐白热化。最终传教士被禁止来华,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也因此受阻。礼仪之争虽在中国造成严重的消极后果,在欧洲情况却截然不同。争论期间,各派传教士为给自己做辩护,写了大量报告、书信、著作,翻译了大量中国典籍,向欧洲介绍中国历史和文化。结果,欧洲关于中国的知识大大增加了,一时间谈论中国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可以说"在17及18世纪中,耶稣会士是沟通欧洲与远东文化的桥梁"【3】。
  再次,新兴资产阶级制度变革的思想需求。
  当时欧洲正处于广泛要求时代变革的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从新的理论和文化中寻找变革的方向。这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完全不同于基督教神学的异质文化的广泛输入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背景。
  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神学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桎梏。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推翻贵族特权和教会神学的黑暗统治。在强烈的变革呼声下,中国这一没有世袭贵族和教会特权,崇尚道德和世俗理性的古老帝国自然成为欧洲关注和借鉴的对象。"中国热"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下,顺应欧洲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出现的。
  二."中国热"的表现
  传教士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本意在于推动其在中国的传教事业,结果却将不同于基督教神学的儒学文明传入欧洲,使中世纪神学权威受到冲击,继而掀起一个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热潮,这的确可谓是历史的讽刺。但无论其初衷为何,欧洲"中国热"却是强烈持久和广泛的。
  "中国热"出现的最初媒介是传教士们带回来的大量有关中国的著作、书信和译著。这时期各种关于中国的资料风行于欧洲各国,其数量之巨、受欢迎程度之深,在欧洲都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热"也体现在社会生活、建筑艺术、文学等各领域。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在欧洲仍红极一时,收藏中国器具、艺术品成为一种时尚;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也在欧洲流行。优雅、精巧、自然、多样、非对称性等成为当时欧洲建筑的风尚,"洛可可"风格建筑就有典型的中国特点;在文学上,当时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大受欢迎,一部部具有东方情趣的书在欧洲十分畅销。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近代转型中的作用
  社会或时代的转型,是人类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一种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它涉及到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如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生产生活方式、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的巨大转变。16到18世纪正是欧洲由黑暗的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传入欧洲,经思想家们的部分取舍加工后恰如一剂催化剂,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近代欧洲转型的影响
  历史上,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四大发明为首的中国古代科技的向外传播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欧在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首先得益于中国的物质文明。恰如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所描述的:"火药、罗盘、印刷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除了四大发明外,中国的纺织、造船技术、生产井盐的深钻技术、风筝等在欧洲的传播,对欧洲科学家以及近代技术发展无不富有启迪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学说成为欧洲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
  在政治转型方面,欧洲实现了从封建贵族统治向近代民主政体的转变。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西方民主源于欧洲,并热衷于学习借鉴乃至全盘照搬西方民主。其实,西方民主在孕育和诞生过程中就已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因素。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仁政、德治、民贵君轻、民为国本等思想传至欧洲后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孙中山在其《民 族主义》一书中就曾明确指出:"中国领先于欧洲和美洲几千年,就发展了一种民主哲学"......在真正的政治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
  在传教士和启蒙思想家眼中,中国政府合理而有效,中国的皇帝开明而睿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中国以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办法也都备受欧洲人的欣赏。中国的这一切与官位世袭、贵族特权强大的欧洲截然相反,很自然便成为欧启蒙者学习宣传的对象,成为他们改革的思想武器。当时伏尔泰、莱布尼茨等许多著名思想家是都受到中国启发而极力推崇开明专制统治模式的。当然孔子的政治哲学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不能等同于现代意义的民主,但其中的民主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中国文化对近代欧洲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3、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欧洲启蒙思想的发展
  在思想文化转型方面,此时欧洲正处于以反对宗教神权,提倡理性为主要特征的启蒙运动兴起之时。在中世纪,基督教长期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社会习俗乃至私人生活都由宗教教规来规范。基督教宣扬,上帝的启示是道德的唯一源泉,只有信仰上帝,人们才能获得真理得到拯救。但当传教士把中国的情况介绍到欧洲后,欧洲思想界为之震撼了。中国是一个没有基督教信仰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伟大的成就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极大地动摇了《圣经》和天主教的权威,打破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儒家尚"仁义"、"德治",重现实,重伦理,其所充满的理性精神和自然神特征恰冲出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樊笼,与欧洲启蒙思想不谋而合。许多启蒙思想家为此深受启发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成为启蒙思想家手中反基督教神学的思想武器。
  此外,西方古典哲学、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公有思想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哲学、重农思想以及孔子的大同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因其与西方元素或互补或相似等特质,由传教士传到西方后都受到人们极大的欢迎。
  通过以上粗浅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方方面面的。这对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起到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当然,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那一时期文化交流的历史,不能过分夸大中国文化的作用,更不能陷入"中国文化中心论"的泥潭。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欧洲思想文化中的新时代因素并非完全等同,甚至有很大差别。它是当时欧洲思想家们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识结构出发,对中国文化进行解释和再创造后才被"接收"和"消化"的。实际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误读"和"偏见"。但也正是这种"误读"和"偏见",才使中国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成为欧洲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这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论对继承固有文化还是吸收外来文化也都应做理性的选择,吸收合理因素摒弃过时和腐朽成分。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发扬光大,也才能使中国文化历久弥新,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参考文献:
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1页.
方  豪.中西交通史.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691页.
利奇温.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29页. 

上一篇:军训服装创新应用报告

下一篇:论师生音乐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