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我国古诗词中\"梅花\"的原型意象
摘 要: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梅花作为原型意象大致有三种约定俗成的稳定内涵:一是寄寓伤春之感,表现对时序变迁,年华易逝的感伤。二是象征高洁离世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品格。三是以梅为思乡怀人的寄托。
关键词:梅花;原型意象;伤春;品格;寄托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梅花是一个备受追捧的意象,咏梅诗数量庞大,精品甚
多,虽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诗歌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发展为一种象
征模式,以至梅花意象所呈现的情意流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加拿大文学批评
家弗莱看来,这种象征是可交流的单位,"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原型:它是一种典
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指一种象征,它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
而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梅花作为古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意象,
成为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那么按照弗莱的定义,梅花也是原型意象。
古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梅花本身花色淡小以及地理分布
等因素,秦汉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最初只取其实用之处,晋宋以来才
渐渐得到人们的亲睐,直至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其甚为推崇,才逐步上升为一种
崇高的文化意象。这可从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的看出来:"《书》曰: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诗》曰:‘摽有梅,其实七兮。’又曰:‘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毛氏曰:‘梅,枏也。’陆玑曰:‘似杏而实酸。’盖但取其实与材而
已,未尝及其花也。至六朝时,乃略有咏之者,及唐而吟咏滋多。至本朝,则诗
与歌词,连篇累牍,推为群芳之首,至恨《离骚》集众香草而不应遗梅。"???从
梅花作为审美对象开始,一代代诗人对其不断再现、反复运用,强调、突出和强
化了它所蕴含的各种品质。梅花作为一种原型意象,渐渐形成了一些稳定丰富的
内涵。概括来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寄寓伤春之感,表现对时序迁转,年华
易逝的感伤。二是象征高洁离世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品格。三是以梅为思乡怀人
的寄托。
一、 寄寓伤春之感
梅花的花期早,先春而发,待入春后万物复苏,便凋零,其时令特征在诗人
的渲染下演绎成一种伤春感怀,感时伤序的情怀。魏晋时乐府横吹《梅花落》是
最早的以梅花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而早期的咏梅作品大部分是对《梅花落》旧题
的拟作,更多的是由花开花落的表象引出的伤春之感,寄寓诗人对时序变迁及年
华易逝的感伤。南朝梁著名文人何逊的《咏早梅诗》中有"兔园标物序,惊时最
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横枝却月观,花绕凌风台。"这首诗诗抓住梅
花开放的时令特征,感咏时序。梁简文帝萧纲的《梅花赋》里写到"层城之宫,
灵苑之中,奇木万品,庶草千丛。......梅花特早,偏能识春。"北宋秦观的《和
黄法曹忆建溪梅花》中有"月没参横画角哀,暗香消尽令人老",慨叹梅花的凋
零,感慨韶华易逝。南宋刘克庄《落梅》的首联"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
堆墙"则描绘了落梅的凄凉景象,透露了诗人惋惜伤感之情。而北宋周邦彦的《花
犯*梅花》:"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
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今年对花
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丸荐
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更是以饱含感情的
笔触移情入景,借咏梅抒发了自己在宦迹无常、漂泊不定的际遇中所产生的落寞
情怀,是对传统睹梅惊时、伤春怨逝之抒情意态的发展,但对伤春的指涉意义还
是不变的。即便是到梅品被推之尊弥的南宋,诗人仍不能不为之感怀兴叹"何事
雪霜际,不随松桧长。"(邹浩《次韵文仲落梅》)梅花的开落一直是古代诗人词
客伤春怨逝之情的触媒。
二、 象征高洁坚贞的品格
梅花不争春,其洁白淡雅的孤傲特质,成为了高洁、坚贞的人格象征,常常
被诗人用来自比。唐末陆希声退居故乡时写有《阳羡杂咏十九首*梅花坞》,"冻
蕊凝香色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这首诗
赋予梅花傲视流俗的品格,表达了自己闲隐绝俗的品质。宋朝人爱梅蔚然成风,
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林逋,他一生未娶,以"梅妻鹤子"自诩,以隐士之心性、
视野去关照体悟梅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梅花也因此与隐逸之流结下了不解之
缘,被视为志节自守、离世隐逸者的至爱和象征。林逋现存八首咏梅七律,世称
"孤山八梅",另有咏梅词一首。"孤山八梅"中最著名的三联便是"疏影横斜
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数,水边篱落忽横枝。""湖水倒
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此三联清绝出世,艳冠古今。他将梅花疏雅娴静
的神韵和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从侧面反应出他离世隐逸的生活状态。王安石
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赏了
梅花不畏严寒冰清玉洁的高洁品性,表现了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
下,积极改革却得不到支持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苏轼在《红梅》中以梅花自比,颠沛流离的身世中融入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傲岸之
气。"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他的
另一首《定风波*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
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
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
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而在南宋,由于中原故国的沦丧,使得南宋文化人对孤傲白洁的梅花有着难
舍难分的宿命般的爱,最具代表的就是陆游,他走在沈园里慨叹"何方可化身千
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陆游一生留下了一百三十七首咏梅诗,
其中著名的当属《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
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鲜明地突出了梅花坚贞不屈的品格,也是陆游一生怀才不遇的经历以及孤傲个性
的写照。他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只有梅花这样
的‘另类’形象才能充分展示超
越流俗的品德意义,也只有梅花这样集松之劲、
竹之峭、兰之幽、菊之贞,而又自具其平淡闲雅之性的典型‘另类’,才能成为
时代精神的最佳载体、道德意志的理想写照。"???
三、 思乡怀人的寄托
古人常以花草相赠以示思念或情谊,梅花也是其中寄托情意的一种载体。"以
梅花作为馈赠之礼可以追溯到先秦","一般民间士女间折梅馈赠的情景大量出现
在梅花始受关注的魏晋时期"。???晋乐府民歌《西周曲》里写道:"忆梅下西周,
折梅寄江北",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春歌四首》"兰叶始满地,梅花
已落枝。持此可怜意,摘以寄心知。""折梅待佳人,共迎阳春月。"这里梅花被
用来作为一种爱情信物。《赠范晔诗》中有"折花奉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
所有,聊赠一枝春",虽然该诗作者和年代不明(一般认为是陆凯所作),但却是
后世最常用的典故之一,诗人赠春的妙想让人称道,梅花在此承载的是友情。唐
代杜甫的一首《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表达了思乡之情以及对
友人的挂念,"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
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诗人由睹梅、寄梅、咏梅而生的一系列想象,深刻地表现了其对家乡及友人的深
切想念。 南宋姜夔的一首《暗香》也将咏梅与思人交融在一起,"旧时月色,算
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
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
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
尽也,几时见得。"姜夔的这首词,句句不离梅花,用梅花寄托怀人情思。上片
的月中赏梅与下片的雪中赏梅统一在幽冷的环境和词人感情的范围之中。今昔对
比,以人衬花,人花两见。
梅花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原型意象,从古至今,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情
感,深深根植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古诗词中大量对梅花这一原型意
象的运用和发展使得其蕴意深入人心。梅花成为长久以来文人雅士的至爱,但不
管诗人词客们在其中注入了多少个人的情感与审美,也不管他们的创作心境和目
的如何不同,凝结在梅花中深层次的稳定意象却一直流转到今天。
参考文献: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第99页.
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丙编卷四.
程杰.梅花象征生成的三大原因.江苏社会科学.2001(4).
程杰.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第180页.
上一篇:古人训诂何以偷换概念
下一篇:几个汉字的溯源解析
热门论文
- 浅探我国古诗词中\"梅花\"的原型意象
- 从\"作叙\"到\"作序\"
- 浅论皎然\"意境\"说
- 李贺与李商隐的\"天\"意象诗比较
- 《醒世恒言》\"妻子\"称谓词浅探
- 李清照词及译词中的\"音美\"
-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
- 勒菲弗尔\"操控论\"下 《红楼梦》诗词的
- 日语中\"日本酒\"的误区
-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观
- 浅析日语助动词\"れる、られる\"的用法
- 欧洲近代转型的助推器--从\"中国热\"看中
- 数字化校园之\"一卡通\"
- 谈中国画课堂写生中的"三病"与对策
- 论述二胡\"洋为中用\"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