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格式塔意象翻译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15-11-07 10:43

摘 要:格式塔理论的巨大影响也延伸到了翻译领域。姜秋霞于2002年出版专著《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首次明确提出文学翻译过程中\"格式塔意象\"(IMAGEGESTALT)转换模式。它强调文学翻译转换过程中原文艺术形象的整体形成及其再现。运用格式塔意象翻译模式研究意象的再现过程,为翻译研究者和评论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系统科学的途径。本文试析格式塔意象翻译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格式塔;翻译;格式塔意象

1.格式塔理论溯源
  1.1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诞生于上个世纪初,源于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意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是听者或感知者借助其已有的知识通过心理作用对已有客体进行创造的一种构建产物,也是在其知觉和想象的运作下对原本缺失或陌生的客体加以构造后的一种产物。格式塔理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韦特默、考夫卡和科勒主张格式塔效应的普遍有效性,认为可将其应用于心理学、哲学、美学和科学的任何领域。格式塔理论的发展为众多学科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
    1.2 格式塔意象
  意象一般可分为单个意象和组合意象,局部意象和整体意象,静止意象和流动意象等类别。格式塔意象这一新概念是建立在传统的文学象征或隐喻意义上的一种意象。文学意义上的"意象"被纳入到格式塔心理学的框架之中,赋予了新的"完整性"或"整体性"特质,应属于传统意象分类中的组合意象、整体意象或流动(动态) 意象。这种意象具有有机的、多元的、宏观的、动态的特征。进行文学翻译时,遇到符合上述特征的篇章、段落、句子,甚至词语都可以视之为格式塔意象。
   格式塔所具有的统一性、移位不变和具体性等多种性质称之为格式塔质( Gestalt qualities)。格式塔质相互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格式塔意象。它们结合的"聚合效应"总是大于该格式塔意象内各个部分或各种性质的效应之和。所以格式塔的"不可分性"(undecomposability/ impartibility)"是最重要的格式塔质。格式塔质与格式塔意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格式塔质蕴含于格式塔意象之中,格式塔意象必须具备格式塔质。
  当格式塔意象和格式塔质的概念被引入到文学翻译之中,文学文本就可看成由各钟语言和句法等成分组成的有机整体,且具有格式塔质。翻译者通过对文学文本整体上的分析和重组,可以深化对文本各个层次成分的理解和认知。
2. 格式塔理论对翻译领域的影响
  2.1玛丽·斯内尔-霍恩比《翻译研究:综合法》
  格式塔理论的影响也延伸到了翻译领域。1987年国际译界颇有影响的当代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玛丽·斯内尔-霍恩比出版了专著《翻译研究:综合法》(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自20世纪70年代末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以来,她率先系统地借鉴语言学理论尝试提出一种适用于各种翻译类型的综合翻译理论。霍恩比吸收了语言学派和文学派翻译理论的长处,以格式塔整体理论为基础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译者须把各种翻译文本看作不可分割的连续体,翻译研究须注重语言在较大的文本、情景和文化语境中的关联,通过此关联确定字的确切含义。这种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是建立在翻译的复杂性上的,而不是基于外在的模式和其它学科的传统方法,所以它适用于从文学到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翻译。该观点的提出有效地拓宽了翻译研究者的视野,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2.2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
  国内最先明确提出文学翻译过程中"格式塔意象"(IMAGEGESTALT)转换模式的是姜秋霞。她于2002年出版专著《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强调文学翻译转换过程中原文艺术形象的整体形成及其再现。这一模式有别于译学研究者提出的语言转换翻译模式(奈达)和认知思维模式(贝尔)。姜秋霞提出了区别于普通意象的格式塔意象概念,全面分析了格式塔意象的成分和内在结构,说明意象转换产生于文本与读者的相互作用,肯定了译者在意象转换或审美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她还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格式塔意象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以及美学效果:第一,格式塔意象有助于译文结构的自然与和谐;第二,格式塔意象转换意味着审美体验的有效传达;第三,格式塔意象对译文词义的选择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格式塔心理模式下姜秋霞结合语言学、文学、美学、认知心理学及阅读理论等,对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审美方式提出了一些基本假设,初步分析了译者作为特殊审美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局限性,并通过译例进行对比论证探讨了格式塔意象的心理实现方式。
  3. 格式塔意象翻译研究的现状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是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唐诗以其数量和质量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中位居巅峰,大放异彩。笔者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输入题名:唐诗英译,共检索到文献93篇,但着重从意象入手来探讨唐诗英译的仅4篇。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的朱小美、陈倩倩从接受美学入手, 从韵律、意象和意境三个方面对比分析《江雪》两种具有影响力的英译本。西南科技大学的魏全凤从美学角度出发,着眼于诗歌意象的定义和审美特征,以唐诗英译为例来看诗歌意象美的传递。苏州科技学院外语系的李丽从文化的角度浅谈唐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辽宁师范大学的张雯撰写硕士论文《意象、文化与翻译-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比研究唐诗英译》。文化语言学就其根本而言,是关于意象的理论,试图通过各种相关意象来研究人们是如何使用并理解语言的。
  以上四篇论文涉及的意象只是普通意义上的意象而并非格式塔意象。笔者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重新输入题名:格式塔意象,检索出文献共25篇。从这些文献来看,格式塔意象翻译模式被翻译研究者们广泛应用到小说、诗歌、散文、电影、话剧等领域的翻译研究中。其中有11篇是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尤其以唐诗作为范本的居多。江汉大学的黄俊娟从格式塔意象再造来分析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四种英译。她认为诗歌翻译可以分为两步:一是格式塔意象的心理实现,即理解原诗;二是格式塔意象的文字实现,即再造译诗。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异质同构性及闭合性原则,对于诗歌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中南大学的涂凌燕撰写硕士论文《杜甫诗歌的格式塔意象翻译模式》,她指出杜甫诗歌翻译的过程就是格式塔意象的再造过 程。文章表明格式塔意象翻译模式对包括杜诗在内的古典唐诗的翻译具有比较强的解释力。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刘莉琼对《江雪》四个版本的译文在格式塔意象的再现和重组上的得失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文学翻译时原文格式塔意象的再现比各个语言成分的忠实更重要。河北科技大学的范璇从格式塔意象的对等分析杜甫《登高》的不同英译,他主张利用格式塔意像的对等来评判译文的优劣,也验证了此理论在唐诗翻译中的适用性。
    4.结语
  综上所述,首先,将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运用于文学翻译领域,拓宽了翻译批评的研究领域,让研究者重新审视文学翻译的美学标准。其次,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对意象翻译的解释性有助于文学翻译中不可译性的研究,充实了翻译主体性的研究,有利于文学翻译整体水平的提高。总之,在文学翻译中运用格式塔意象翻译模式研究意象再现过程,为翻译研究者和评论者提供了新颖、开阔的视角及系统、科学的途径。

参考文献:
Snell-Hornby, M. 2001.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库尔特·考夫卡著,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上、下)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35.
刘莉琼:从格式塔意象看古诗《江雪》的翻译.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7)49-53.
童莹、顾飞荣:翻译研究的格式塔视角.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2)109-112.
刘莉琼:从格式塔意象看古诗《江雪》的翻译.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7)49-53. 

上一篇:中国与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差异化分析

下一篇: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消极心理矫正技术的一点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