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穆斯林的葬礼》的叙事结构

发布时间:2015-11-07 10:45

摘 要:回族女作家霍达以其独特的宗教视角和深厚的文学功底铸就了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该书出版发行后深受读者喜爱和专家好评,并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本文主要从对奏式的复调结构、复杂多样的叙述方式以及设置巧妙的相似情节三方面浅析《穆斯林的葬礼》的叙事结构,从而揭示其民族史诗般的品格和独树一帜的文学地位。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 ; 叙事结构 ; 复调 ; 叙述方式 ; 相似情节
  《穆斯林的葬礼》是当代著名回族女作家霍达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浮沉,两个发生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五十万余字的长篇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到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价值。1990年《穆斯林的葬礼》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奖、北京市建国四十周年征文文学优秀奖,1991年获得了中国文学最高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穆斯林的葬礼》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燕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也不仅在于它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的文化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同时,作品独具匠心的叙事结构也是其享誉不断的重要因素。
  
  一、对奏式的复调结构
  大多数文学作品的线索只有一条,为追求故事内容的丰富宏大、情节的曲折跌宕,也有不少作品采用双线甚至多线结构,但也多使用明线与暗线相结合的方式。而《穆斯林的葬礼》则使用了两条明线。
  从小说各章的标题可以看出,全书分为"月"和"玉"两大系列,并以"月"和"玉"为中心构成两条线索平行推进而又交叉铺叙,将两个完整独立而又相互缠绕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以"玉"为中心,标题依次为:《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主要抒写在历史和社会大环境下,"博雅"玉器世家第一、二代人梁亦清及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的社会人生悲剧,"折射了在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下,梁家人争做大写的'人'的奋斗过程"。 以"月"为中心,标题依次为:《月梦》、《月冷》、《月清》、《月明》、《月晦》、《月恋》、《月落》、《月魂》,主要抒写韩新月以及韩天星的爱情悲剧,表现了梁家第三代人冲破传统束缚,要求追求自我的情感历程。这两条主线清晰明朗,"月"与"玉"相间出现,两个声调相互应和,形成一种对奏式的复调结构。
  在作品的序曲与第一、二章中,分别讲述了三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找不出它们之间有任何的联系。到了第三章我们开始发现:第三章的内容与它前一章不相关联,而与第一章的内容却能紧密衔接在一起;同样,第四章的内容与第三章无关,而是对第二章故事内容的延续。循此下去,我们就会发现,文中始终有两条线贯穿着奇数章与偶数章,这就是以 "玉"和"月"为中心的两条线索,小说的两个故事正是循着这两条线索展开的。但这两条线索并非平行不相交的,这两个故事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情节的深入发展,两条线索之间的交汇点越来越多,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明显,终于两条线索合成一股,连接着序曲与尾声,共同形成小说的完整结构,诉说着一个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感人故事。
  "创制这种对奏式的复调结构,并不是作者故弄玄虚,作无意义的技巧游戏,"也并非作者在谈及《穆斯林的葬礼》的创作时所说的那样,"我在落笔之前设想过各种技巧,写起来却又都忘了。"从全书各章的标题,以及作品严谨的布局、精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都可看出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为着从更长更大的时空跨度来诉说、吟唱人生的特别是爱情的悲剧服务的。即是说,这种对奏式的复调结构,是作者从表现内容的需要出发而进行的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创造。
二、复杂多样的叙述方式
  一般来讲,叙述的方法主要有顺序、倒序、插叙、补叙四种。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反映人物事件的原委,是最基本和最简便的一种叙述方法。用这种方法叙述,便于确定文章的中心和布局,便于安排材料,写起来也比较顺手,眉目清楚,层次分明,文章气势也易于贯通,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常用的叙述方式。但正如古人所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读者喜欢看起伏变化的文学作品,而顺叙的方式使作品的结构显得比较单调,叙述比较平板,作品也因此易趋于平淡,难于激起读者更大的阅读兴趣。倒叙、插叙、补叙的应用,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结构更加完整严谨,内容更加生动充实,悬念的产生会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理,使之为一探究竟而继续阅读下去,悬念破解之后读者就会产生一种满足与惊奇之感,从而增加了对作品的阅读兴趣,对情节再三回味甚至反复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除了采用顺叙这一基本叙述方式外,在具体的故事展开中又用了插叙的方式,而整个故事的组织编排又统一于倒叙的大构架下。"运用这么复杂的叙述方式,使作品情节的发展有了大的起伏和变化,这必然使读者随之注目不同的时空和人物的命运发展",增加了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首先,《穆斯林的葬礼》在宏观上使用的是倒叙的叙事方式,"从序曲《月梦》和尾声《月魂》便可清晰地看出它倒叙式的时间机制。"序曲部分交待了晚年梁冰玉重归故里,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走在路上,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思绪万千。在叩响朱漆大门前,她是那么的踌躇与忐忑,因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隔绝得太久了,大门里贮藏着她所知道和不知道的一切......",这个序曲就作为引子,将读者带入那悠远的回忆之中。接下来的十五章便是回忆的内容,即包括她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切,时光倒退几十年,从而让整个故事处于倒叙式的时间构架之中。直到尾声,作者的笔触才又回到对梁冰玉的描述上,结束了她的回忆,衔接序曲的时空,重复写她敲门时激动犹豫的场景,以及开门 后的一系列事情。
  其次,《穆斯林的葬礼》在关于"玉"和"月"为中心的两个故事的叙述上,主要使用了顺叙的叙述方式。作品以"玉"和"月"为线索,分别围绕着韩子奇和韩新月讲述了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两个故事。在"玉"系列,从韩子奇拜少年师学艺、青年替师报仇与避难他国,到中年回归祖国以及老年心力交瘁直至逝去;在"月"系列,从韩新月的十七岁生日到入学北大、因病辍学,再到与楚燕潮相恋,最后病逝。这两个故事都是按照人物的成长历程来叙述的,也就是说,作者采用了顺叙的叙述方式。顺叙的使用使得两个交错扭结的故事显得逻辑严密而又清晰明了。
  最后,《穆斯林的葬礼》在各章节中使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如第七章《玉王》,主要讲述韩子奇为庆祝天星出生百日而独出心裁地举办了一场"览玉盛会",在韩子奇和玉儿送客出门到垂华门外时,迎面被一个妇人挡住了去路。这个妇人是谁?她有着什么样的遭遇?于是在下文便插入她的一段回忆,将她的身世遭际作了简单的交待,让韩子奇一家与读者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如,在第八章中,摔伤的韩子奇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悔恨自己身为父亲却对女儿的病没一点察觉,内心充满了愧疚,他的思绪也开始回到十八年前,回到新月的童年。这一段回忆,插叙了韩新月的出生及其带给韩子奇的欣喜。由于小说的主体内容是回忆性的故事,插叙的内容也多为回忆性的故事,所以有人将各章节的回忆看作"回忆中的回忆",这种插叙也被称为"大倒叙中的小倒叙"。
  
  三、设置巧妙的相似情节
  读者普遍追求故事情节的花样翻新,对于小说中出现的相似的情节则往往会产生枯燥、乏味之感。但是,如果处理恰当,相似的情节也会令读者产生新奇感,有时读者甚至会为自己发现了他人未察觉的隐藏于故事中的相似情节而兴奋、惊喜,不禁再次回味或回读作品。《穆斯林的葬礼》就巧妙地设置了几组相似的情节。
  第一,相似的求学经历。小说中共有三个人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严教授、奥利弗、梁冰玉。而梁冰玉又曾求学于燕大,多年后,她的女儿新月也机缘巧合地选择了这所大学,只不过那时的燕大这时已改叫为北大。更巧的是,这对母女都中途辍学了,只是原因有所不同:母亲梁冰玉是由于局势动荡和情感问题,而女儿新月是由于病魔缠身。
  第二,相似的复仇。当年梁亦清"无常"后,蒲绶昌的无耻打劫注定了梁蒲两家的仇怨,韩子奇为报此仇,忍辱负重,投身仇家,勤练手艺,终于通过振兴奇珍斋排挤了汇远斋, 后又在"览玉盛会"上大败蒲绶昌,即是对蒲的报复。与之相似的是,梁君璧在韩子奇辗转英国之时,冤枉了忠心耿耿的老侯,致使其含冤死去。老侯的子女记下这笔血债,二十年后趁"文革"风波将韩子奇打成"资本家",抄走其玉,分占其居。这两次复仇的相似之处就在于:上辈人结下的仇怨,下辈人作了了结。
  第三,相似的师徒。小说中有两对相似的师徒,一对是梁亦清与韩子奇,另一对是严教授与楚燕潮。他们的相似之处首先在于师徒都有着共同的爱好:梁亦清与韩子奇对玉器的痴迷,严教授与楚燕潮对英语的挚爱。梁亦清把毕生精力都倾注于琢玉上,后因所琢宝船毁坏而气绝身亡;韩子奇的一生,琢玉、卖玉、护玉、守玉,视玉如命。可以说,梁、韩这一对师徒是为玉而生、为玉而死。而严教授与楚燕潮都钟爱于英语,他们因英语而结缘,又都将英语作为自己的事业。其次在于他们亲如父子的关系。梁亦清膝下无子,眼瞅着自己的手艺就要失传,韩子奇的出现使他看到了希望,于是倾心栽培,待他的好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两个亲生女儿。而韩子奇作为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进入奇珍斋后就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把梁氏夫妻当作自己的父母,把梁家姐妹当作自己的亲妹妹。严、楚的关系也甚于师徒,严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最得意的门生便是楚燕潮,在学习上,他像严父一样严格管教着楚,但同时也如慈母一般悉心照顾着楚,给予他无私的关爱。而楚燕潮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是在母亲艰难的拉扯下长大的。从进入北大学习到留校任教,他的成长成才则没有离开过严教授的教育和帮助,他对严也始终敬若父亲。再次,两对师徒都非等闲之辈。首先来看师傅一组。琢玉高手梁亦清:"瓶炉杯盏、花鸟虫鱼、刀马人物、亭台楼阁、舟车山水,无一不精。寻常一块璞料,他能看穿藏于其中的玉质优劣;剖开之后,因材施料,随形而琢,每每化腐朽为神奇。"英语大师严教授:"20年代毕业于牛津大学,回国后一直致力于英语教学,不知培养了多少学生......严教授的口、笔语都是第一流的......"。可见两位在各自的行当中都有着极高深的造诣。再来看徒弟一组,两位徒弟都相当有灵气,都继承师傅未竟的事业并出色地完成了。韩子奇进入奇珍斋不到三年就掌握了琢玉手艺的全部精髓,后又历经一年的时间仿造原样造出了宝船,了却了师傅的遗愿;楚燕潮身为严教授的助教,对其一整套的教学体系已驾轻就熟,并能独立进行授课。他一面尽心尽职地教书,一面牢记恩师遗志,勤勉于翻译事业,终于完成了《故事新编》的英文译版。
  第四,相似的爱情。韩子奇与玉儿、楚燕潮与韩新月这两对属于一类:虽有情但难成眷属。韩子奇与玉儿虽然以情侣的身份在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也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但他们的夫妻关系并不被他人(韩太太)所承认,他们只能两地相隔,甚至直到韩子奇去世他们也没能见彼此最后一面;楚燕潮与新月这一对则更令人心酸, 他们的相恋不仅受到众人的非议和百般阻挠,新月的病逝也让相爱的两个人早早阴阳两隔。这两对恋人虽然都有着刻骨铭心的爱情,但他们终不能结成连理、相守一生。而韩子奇与璧儿、天星与淑彦这两对又属于一类:虽成眷属却未必有情。韩子奇娶璧儿是出于感恩与责任:梁亦清的逝世使韩子奇意识到自己都责任挑起梁家的大梁,照顾梁家母女,振兴奇珍斋,所以他不能离开梁家,与璧儿结合似乎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天星与淑彦的结合则是由他人一手策划安排的:韩太太设计拆散了相爱的天星与小容子,而把没有爱情的天星与淑彦撮合在一起,最终痛苦了两个人和更多的人。这两对夫妻虽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但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不会幸福,他们也饱尝了无爱的痛苦生活。
  有学者曾写到,回族"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民族史专著,没有一部文学性民族史诗。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并不是回族的编年史。书中人物的活动 舞台,是从1919年到1979年间的现当代社会,却包容、浓缩、透视了回族七百年的命运浮沉,渗透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独特的文化心理。"冰心也在为《穆》作的序中坦言:"关于回族,我知道得很少......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并称赞"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正是在各种叙事结构的巧妙安排下,才将一系列复杂的情节有机地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严密的整体,铸造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样一部规模宏大的长篇著作,充分展现了它民族史诗般的品格和独树一帜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李子纯.浅析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的叙事结构.安徽文学,2008(3).
张建成.一道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景线.新西部.2007(10).
钱振纲.一曲爱情的悲歌(读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国文化报,1991-05-26.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
杨之靖.纵横交错 波澜起伏.北京成人教育.1996(8).
高深.回族的一曲精神礼赞(读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人民日报,1989-01-17.

上一篇:浅探《十二楼》的婚姻爱情

下一篇:《红楼梦》中歇后语的概念合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