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社会批判于人生命运的描写中-------读《孔乙己
摘 要:《狂人日记》无疑是有着强烈的时代批判性的,它对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吃人\"历史进行了极其猛烈的抨击。它的艺术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孔乙己》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它也有力地揭露和鞭挞了\"吃人\"的封建制度,但它的写法却不同:小活生生的展示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被社会吞噬的惨象,令人在心灵的震惊中不能不对社会有所深思......
关键词:孔乙己; 悲剧; 科举制度; 人生命运
《孔乙己》的故事始终是在笑声中展开的,但作品所描写的人生内容却是那样悲惨。这是一篇喜剧其表,悲剧其里的小说,喜剧性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
孔乙己的人生命运是独特的。在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像他这样的人物。《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的作者,曾经出色地描写了各式各样的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其中也不乏未能发迹的下层知识分子,但几乎都着眼于他们在科举制度下的种种情状。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登场的时候,却早已与科举仕途无缘,社会已经毫不留情的将他与"儒林"相隔绝,他成了一个既不再读书又不会营生的"讨饭一样的人"。无论从思想状态还是从社会地位或人生命运来看,他都不同于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些艺术形象。
孔乙己没有营生的本领是科举制度造成的。封建统治阶级出于笼络知识分子的需要,设立了科举考试制度,使得无数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能有多少人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呢?爬不上去的、跌落在社会底层的毕竟是绝大多数。这些人在富贵功名的诱惑下虚掷了自己的大好年华,并且由于深受等级观念的毒害而看不起劳动人民,不屑于从事体力劳动,结果,只能成为一无所长的废物。孔乙己正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典型。
社会对于孔乙己的冷酷和损害,在读罢小说后人们不禁要不寒而栗。孔乙己第一次登场时,脸上便带着伤疤。他一进咸亨酒店,人们"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的伤疤是他们的笑料,没有一个人对他表示一点最起码的安慰和同情。他每次到店都是这样,似乎他在世上就是提供人们取笑用的,谁也不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尊重。对于这个善良的"苦人",似乎谁都可以任意侮辱和欺凌,这是怎样的世态人情!后来,孔乙己被人打断了腿。他的痛苦的残疾也被人当成了取笑的材料。他央求大家"不要取笑",可是,人们却笑得更开心了。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的情节在小说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这个遭遇对孔乙己来说是致命的。从此,他的生活陷入了更为悲惨的境地。这个情节的深刻性还在于它揭露了科举制度是怎样把士族阶层分化为对立的两极:有的爬上去了,如丁举人,成为豪绅显贵,跻身于"吃人"者的行列;更多的却跌下来了,如孔乙己,穷愁潦倒,成为被"吃"的对象。然而孔乙己的人生理想不就是自己成为丁举人那样的老爷吗?如果孔乙己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目标,谁又能说他不会也像丁举人那样作威作福呢?这就告诉人们,孔乙己被"吃"的悲剧并非个人的、偶然的悲剧,这是一个深刻的社会悲剧。《孔乙己》的批判锋芒是指向吃人的封建社会的。
孔乙己的"惹人笑"和"常被人笑",和他自身的精神状态具有喜剧性是分不开的。他的自视高贵和实际上可怜可悲的社会地位之间的矛盾。他的以清高自居和不争气的行为之间的矛盾,自然是寓于自然性的,他那迂腐的不合时宜的思想和语气习惯,也是产生喜剧效果的因素。
在咸亨酒店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穿长衫是读书人区别于从事体力劳动的"短衣帮"的标志,因而孔乙己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脱下来的。他看不起"短衣帮",其实,"短衣帮"又何尝看得起他呢?他们故意奚落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听了,却颇为傲慢,"看看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在这"不屑置辩"中,正显示着他的自视高贵。士族阶层的人之所以傲视与人,无非是他们有可能借着科举的阶梯而跻身于统治集团,而孔乙己,却显然已彻底失去了这样的荣幸,这是他最为痛心的事。人们洞悉他的内心,于是有人故意揶揄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无疑是戳到了心灵的伤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一层灰色"。在由此而引起的众人的哄笑声中,孔乙己自然是极为难堪的。
孔乙己的不争气,表现在他失去了登上仕途的可能性之后仍然是那样"好喝懒做","于是愈过愈穷",甚至"免不了偶尔做些偷窃的事 "。这与清高自然已南辕北辙。但他在有人揭出他的这种短处时却极力否认:"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实在是无法否认了,还要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难道还不可笑吗!
孔乙己视"回"字的四种异体写法这种无用的知识为"学问"、分豆子给孩子们以后喃喃自语"多乎哉?不多也",这种腐酸气自然也是可笑的。
马克思说过,"把可笑的事物看成可笑的,这不是对它采取严肃的态度"。鲁迅在小说中毫不留情的剖示孔乙己的畸形的灵魂,体现着他的严峻的现实主义精神。
鲁迅写酒店里的笑声,更重要的,是借此揭示和鞭挞社会的冷酷。人们何止笑孔乙己"窃书不算偷"的强辩,何止笑他满口"之乎者也"之类的酸腐气,人们还笑他脸上新添的伤疤,笑他遭到了毒打,甚至在他因为被打断了腿只好坐着蒲包用手"走"来时,人们也仍然没有放过取笑他。这种捉弄人的笑声是残忍的,他们却从中感到了"快活"!
在拿孔乙己当成笑料的人们中间,固然也有酒店掌柜,但大多数却是被称为"短衣帮"的受压迫者。鲁迅在一篇杂感中说:"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孔乙己》里所描写的阵阵哄笑,便正是"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同样都处身在社会的底层,人们彼此之间却缺乏同情,有的只是冷漠的奚落、凌辱和耻笑。揭露和针砭隐藏在这种生活现象背后的病态社会心理,也是小说社会批判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乙己》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叙事者"我"是酒店里的小伙计。从这个入世未深的少年的角度来审视生活,以他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世界,鲁迅选择了一个绝好的视角。
小伙计在酒店
里专事温酒的差事,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实在是太枯燥了。"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他的注意力放在孔乙己的惹人发笑和遭人耻笑上,完全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特点。孔乙己的独特的人生命运由小伙计来讲述,取材集中在几个充满了笑声的场面上就很自然了,而这对于小说形成一种悲喜交融的调子,是非常必须的。
这篇小说内容集中、紧凑,也得力于这样的视角。既然一切都是小伙计眼中所看到的,就很容易的把场面限制在店堂的范围内,避免了对孔乙己前半生经历和店堂以外的事情的正面描写,只留下几个最有表现力的镜头。
小伙计的感受发自一个孩子的内心,没有任何矫饰的成分,孔乙己在他天真的眼睛里的映像使人感到分外真切。他虽然并不能意识到孔乙己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内涵,但是却提供了真实的画面和不带偏见的印象,这些,对于表现孔乙己的人生和性格无疑都是很有用处的。
在孔乙己那次用手"走"来并再次遭人凌辱和嘲笑后,他就再也没到小酒店来过。从此,人们谁也没有再提到他,更没有人关心他、惦记他。"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掌柜两次在取粉板时说到孔乙己,他这与其说是惦念他倒不如说是想起了他所欠的那十九个大钱。只有小伙计,倒是在不言中还记挂着这个残疾了的"苦人",但他也无从获知孔乙己生死的确凿消息,只能这样推断:"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又多么强烈的反衬着社会对于孤苦无靠的孔乙己的冷酷无情。
参考文献:
鲁迅 《孔乙己》(选自《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孙伏园 《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鲁迅 《热风·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选自《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9月.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下一篇:美剧在中国的传播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