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呐鸥的异域情结
摘 要:刘呐鸥具有一种异域情结,这种情结体现在刘呐鸥的小说创作和都市选择上。在小说创作方面,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和小说语言运用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在都市选择上,本文结合刘呐鸥的经历和上海当时的社会特点及历史背景来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形成这种异域情结的原因。
关键词:刘呐鸥; 异域情结; 女性形象; 语言; 上海
刘呐鸥是我国新感觉派的始祖,他本是台湾台南人,在15岁时留学日本,后在上海震旦
大学学习法文,翻译了日本新感觉派的作品后并收集成册名为《色情文化》,还翻译过法国
作家保尔穆杭的作品。刘呐鸥本人的新感觉派作品收在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中,集中作品
体现出或多或少的异域情调,结合他本人的经历可以发现在他的内心有一种异域情结。
一, 何为情结
情结(complex)是由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的一个心理学名词。心理
学对于"情结"的定义是:由一系列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
念倾向。荣格曾说:"情结这东西......是种经常隐匿的,以特定的情调或痛苦的情调为特征
的心理内容的聚集物"。"对这些情结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它们就像完整人格中一个个彼此分
离的小人格,不仅是自主的,有自己的内驱力,而且可以强有力到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结是主体从独特的家庭经历与丰富的社会经历中取得的深刻体验在无
意识中的结晶。
二,异域情结在小说中的表现
从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来看,这种异域情结是很明显得,特别是体现在刘呐
鸥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刘呐鸥塑造的女性形象多半是外貌中西合并,性格大胆开放的都市女性,刘呐鸥称她们
是"近代的产物",依据她们自身的特色许多研究者喜欢将她们称为"摩登女"。在刘呐鸥的
作品中对于女性外貌特征的描写有《游戏》:"这一对很容易受惊的明眸,这个理智的前额,
和在它上面随风飘动的短发,这个瘦小而隆直的希腊式的鼻子,这个圆形的嘴型和它上下若
离若合的丰腻的嘴唇,这不是近代的产物是什么?他想起她在街上行走时全身的运动和腰段
以下的敏捷的动作。她那高耸起来的胸脯,那柔滑的鳗鱼式的下节......鼻头上是两颗火辣辣
的眼睛,鼻下是一粒深红色的樱桃。"《风景》中这样描写女性外貌:"她那个理智的直线的
鼻子和那对敏活而不容易受惊的眼睛......"《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当他回头时眼睛里便
映入一位sportive(运动型的)近代型女性。透亮的法国绸下,有弹力的肌肉好像跟着轻微
运动一块儿颤动着。......小的樱桃儿一绽裂,微笑便从碧湖里射过来。" 这些摩登女的外貌
有着非中国化的特点,"隆直的希腊鼻""理智的前额""运动型的有弹力的肌肤"这都是西
方女性的特点。《上海摩登》的作者李欧梵认为刘呐鸥笔下的女性形象"袭自好莱坞影星"。
在小说集《都市风景线》的语言上我们可以发现英文词语频繁出现。例如,《游戏》:"忽
然空气动摇,一阵乐声,警醒地鸣叫起来。正中一个乐队里一个乐手,把一支Jass的妖精
一样的Saxophone朝着人们乱吹。"《风景》:"但是风景此时在燃青,却和他手中的裁兵问题,
胡汉民的时局观,比国的富豪的惨死跟革命的talkie影片一样不是问题了。""本来他因该
在每个week-end回来一次的,但是这一次因为他那儿有事--"《流》:"街上刚是rush hour。
电车、汽车,黄包车的奔流冲洗着街道。"等等。在刘呐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英文
出现,在他的日记中则夹杂着英文、日文。正如虹影自己所言:"在什么文化中长大,比用
什么语言长大,对作品的影响要大得多" 刘呐鸥称得上是一个"多语人才",他会英语、日
语、法语,以及闽南方言、上海话等。刘呐鸥出生在台湾台南县,家里是当地的望族,当时
的台湾处于日据时期,送男孩子去日本学习成为风气,刘呐鸥在15岁时就孤身一人远赴"东
洋"求学,后又回国在位于上海法租界的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攻读法文。丰富的留学经
历和良好的语言基础为呐鸥先生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日本和西方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刘呐鸥本人在攻读完法文后本也想去法国继续游学,但终因"父母在不远游"的中国传统
思想而放弃,选择在上海这座摩登都市生活并开创事业。
另外,在刘呐鸥的小说中还出现过外国男性,分别是《热情之骨》中的比也尔、《方程
式》中的密斯脱Y、《礼仪和卫生》中的外交官普吕业先生以及《赤道下--给已在赴法途
中的诗人戴望舒》中的非珞等。从小说的故事发生地点来说,多数是在上海这座大都市,也
有像《赤道下--给已在赴法途中的诗人戴望舒》这样发生在异国的故事。从刘呐鸥塑造的
这些外国男性和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刘呐鸥对异域特别是西方世界的一种情结。
三,异域情结在都市选择上的表现
刘呐鸥对上海有"黄金窟"和"美人邦"的形容,他生活在上海,在作品中也多以上海
这座"摩登都市"为背景来展开情节。刘呐鸥为何会对上海情有独钟呢?刘呐鸥选择描写上
海,生活在上海也是与他的异域情结分不开的。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进入现代性的城市,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早已成为中国现代性
的象征。上个世纪20-40年代,"上海"一词就意味着"十里洋场"、"东方巴黎"、"花花世
界"和"欧陆风情"。就连伦敦昔日出版的《上海》也说:"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传奇都市。
环球航行如果没有到过上海就不能算完。她的名字令人想起今申秘、冒险和各种放纵。在那
些航向远东的船上,人们用‘东方妓女’这样的故事来蛊惑乘客。他们描述中国强盗、永不
关门的夜总会和有售海洛因的旅馆。他们熟稳地谈论军阀、间谍战、国际军火交易和在上海
妓院的特别享乐。还没有靠岸,女人们己在梦想神话般的商店,男人则早己把欧亚混血美人
凝想了半小时。"如伍湘畹所言,"上海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带着表面的浮华和深深的腐败;
一个资本主义式的社会,极度的奢华与极度的贫困并存共生;一个半殖民地,一小撮外国帝
国主义分子践踏着中国的普通百姓;一个混乱的地方,枪统治着拳头;一个巨大的染缸,乡
村来的新移民迅速地被金钱、权势和肉欲所败坏。简言之,这个‘老上海,是一个带着世纪
末情调的都市’"。 以上两位作家的观点展示出了上海这座魔都在东西方人眼中的形象。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进行分析,上海这座城市在二三十年代具有这样两大特点:一,
当时的上
海处在半殖民地状态,这使得当时的上海在文化发展发展上受到许多外国文化的影
响而处于多元状态;二,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殖民主义
者不仅借十里洋场垄断中国金融财政,还以宣扬‘西方文明’为能事,推出西方化的新闻、
出版、电影、文化的许多机构,还有舞厅、酒吧、夜总会、妓院、赌场等,给上海这座城市
蒙上了一层新异无比的色彩。" 这就是三十年代上海的风貌,金融、文化、休闲都与国际接
轨,并且充满了异域强调,作为一个国际都市,它充满了魅力。就拿在影视作品中频频出现
的百乐门来说,它在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老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表率和象征,因为
开张最早、规模最大和装修最为豪华而驰名中外,号称"远东第一乐府"。在举行开张典礼
时,国民党政府上海市长吴铁城亲自出席并且发表祝词。到百乐门跳舞一时成为上流社会的
时尚。百乐门成为豪门名流的主要娱乐场所,许多名人在此留下踪迹:张学良将军时常光顾;
陈香梅女士与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的订婚仪式在此举行;浪漫文人徐志摩是这里的常客;卓
别林夫妇访问上海时也慕名到此跳舞。
刘呐鸥在日本留学多年,当时的日本文坛引进了大量欧洲的文艺思想和作品,留学日本
的刘呐鸥一定也接受过这些文艺思潮的洗礼,所以在他结束日本的求学生涯后到上海震旦大
学学习法文。对于一个习惯了都市生活并且在记忆深处拥有大量日本和西方记忆的人来说,
上海这座现代、多元的城市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异国风》中夷
鲁豪夫"他们认为上海的特殊情形将最终提高整个民族的美学修养。因为上海是那样的充满
异国情调,与中国的其他地方那么不同,她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文化的实验室,以实验一个崭
新的中国文明是否可能。"可见,上海是这样一个充满异域情调的都市,它能提供刘呐鸥对
于生活和事业发展的"沃土"。
刘呐鸥是具有异域情结的,这种情结是源于他的生活和经历,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和他的
都市选择上,这也让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常嗅到"舶来的气味",常感受到异域的情调。
上一篇:基于我国风景油画走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