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处处皆是美—浅论美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具体实施

发布时间:2015-11-13 10:13

摘要:美育在教育中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并称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培养人类追求美、认识美和理解美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已经逐渐从生存走向了生活。这其中,美育对于人们享受生活,丰富生活的意义重大。在高等学校中,美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正在发挥它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高校中美育的实施问题,试图从艺术感染,净化心灵;为人为善,和谐相处;大爱无疆,完善人格三个方面来对怎样进行美育做一个初步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美育,高校教育,实施
  引言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人类的童年时代开始,美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当我们一次次陶醉于原始陶器的那简单而又古朴的装饰纹路,一次次惊讶于埃及金字塔的雄浑壮观时,美就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并且伴随着我们去欣赏、探索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了美的存在,我们逐渐从生活的艰辛中解放了出来,怀着一颗乐观的心情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劳动号子那婉转悠扬的旋律透出了勤劳的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民间舞蹈那铿锵顿挫的节奏谱写了人们在辛劳中挥洒激情的乐章。在强烈的精神愉悦中,人们开始了对于美的执着追求,古往今来,无数的“夸父”走上了寻美的历程,美也因此走进了人类生活,幻化出了多种多样的感观盛宴。美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和装饰,在等待着我们的发现与挖掘,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一言以蔽之,“处处皆是美”。
  美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一个人“无论到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所以与之相应的美育也就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礼乐为本的教育思想,还是古罗马“寓教于乐”著名论题的提出,都是人类依托于自身的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培养人类美感所做出的阐释和理解。从中可以看出,美育在人类的思想意识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整个人类寻美历程的深入总结。时至今日,尽管美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的很多变化,但美育作为一个命题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却始终没有减退,反而愈发重要。
  学校是育人之所,韩愈在《师说》中已经提到“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这就说明,教师在学校中除了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帮助学生解答人生之“惑”,作为高等学校来说,由于学生的心智已经日趋成熟并且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更是如此。这样的人生之“惑”就包含了什么是美的疑问。而美育则是专门用来解答这个问题的教育形式。美育,归根结底地说,应该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由于美育具有这样的特殊性,我们在高校中实施美育的过程中,也要遵循既有的特殊规律。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艺术感染,净化心灵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高级形态,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它已经逐步定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分支,基本来说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情艺术和综合艺术。在这些艺术的分支中沉淀着人们数千年来对美的认知,是审美意识相对成熟后的产物。因为艺术创作遵循“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所以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的美都经过了生活中的美的提炼,是审美特征最为集中的领域。美育虽然不能完成等同于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却完全可以说是美育的主体部分。”以各种艺术形式为手段,利用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感染性,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就会使学生自身能够感受真实地感受到美的存在,感受到审美感受带给他们的精神变化。
  由于审美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思想意识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美育时也要突出审美主体——学生的地位,美育是要人们“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作为大学生来讲,拥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他们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审美感受力,但这种审美感受力在其他意识的相互作用下过于薄弱。所以高校美育的着重环节应该是加强这种审美感受力的培养,激活学生潜在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整个的美育过程,应该是以引导为主,给审美主体提供一个审美的平台,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客体循序渐进,逐步转化为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审美的自觉主体。艺术的这种审美集中性正好能够适应高校美育培养审美主体的教育目的,学生在种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的感染中,能够对美有着最直观的接触,并且能够通过艺术的多次反复审美,了解到美感的持续性。
  经过大量的艺术教育之后,在大学生对于什么是美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之后,艺术作为媒介的作用就得到了进一步地延伸,来到了心灵净化的境界。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余音绕梁”的,它与接受者之间的沟通应该是以情动人的,从这个方面说,艺术一项情感活动。每个人都是生活当中的艺术家,艺术也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但优秀的艺术家总是能够把生活中的精华之处提炼出来,用特殊的艺术语言如音符、形体等传达给接受者。所以,人们在接触艺术、鉴赏艺术的同时往往会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影子,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共鸣。正面的积极的共鸣之后,我们就会在领略了艺术之美得到一种心灵上的升华,使我们纷纷扰扰的心灵走向一种宁静与和谐,获得心灵上的净化,这样的净化更加有助于我们再次感受到美的存在,从而形成一种主体的内感外射系统,构建审美活动的良性循环。这就是艺术的深层魅力,也是美育要借助于艺术教育所达到的高级目标。
  二、与人为善,和谐相处
  美育在艺术教育的作用下,拥有了一颗美的心灵,它是那样的敏感而细腻,使我们发现生活本身的美,进而认识到处处皆是美。带着这样的心灵去观察世界,我们的情感是祥和的,我们本身也变成了审美对象,会有其他的审美主体来观照我们,完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审美活动。这样,美育在高校中的实施就会进一步深化,完成它的第二个能级——与人为善。
  就像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一样,人类所能认识的美的形式也呈现出多种面目,但它的基本内容却都是真、善、美的集合。我们通过大量艺术教育,使学生的心灵从浮躁中净化出来,洗去凡尘的污染,保有一颗赤字之心,只是完成了美中的真的阶段,而当人们用赤子之心反观世界时,必然会进入到了善的领域。真正的美是内在的善与外在的真的完美统一,美育和德育在这个层面出现了重合部分。在高校中,当我们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之后,就应该借助各种课内课外的形式比如开展美学课堂、举办美育活动等深化这样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把审美目光投射到崇高之上,不断提高自我,立志成为一个崇高的人。“当人们的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认识相契合,进而形成崇高的理念时,就自然会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美育本身旨在激发主体的内在能力,与其他强制性教育不同的是,它不是严肃说教,而是能够通过多种手段,在情感上打动对方,说服对方,使其变被动为主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运用色彩和线条无言的控诉了犹大的卑劣和耶稣的庄重,小说《红岩》用最优美的语言、最深情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段在战争年代的特殊岁月,使我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善是人类社会的人性之花,整个社会的和谐是大环境中善的体现,和谐本身也是与人为善的必然结果,这些同样也是美育通过美的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道德教育,使人乐善好为。”成功的美育必然会从一种他律教育转化为一种自律教育,它会是善良成为学生做人的基本要求,把“爱美之心”深化为一种爱心的表达,从而塑造出很多善的榜样,这些榜样在生活中也会逐步地影响和改造周围的人和事,使美育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最终成为整个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高等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被成为“小社会”的高校在锤炼了学生的智力素质的同时还要完成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的人才能经得起社会的大风大浪,完成自己“宠辱不惊”的潇洒人生。
  三、大爱无疆,完善人格
  美育在经历了善的升华之后,主体就拥有了一定的内心自省能力,不断在生活中严于律己,久而久之就会在真的表现与善的驱使下过渡到美的突破——大爱无疆。“由于美是人所特具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所以美育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它有主体感受能力、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美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审美活动是一种持续不断、循环往复的思想意识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使审美主体把注意力迁移到自身身上,关注自我美的完善,由“爱美之人”转化成“美人”。
  美育在利用艺术教育为学生敲开了审美大门的同时,用善来塑造学生的灵魂,进而开始了对于美的终极关怀——全面发展的人。“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美育的目的是用爱来感化对方,用美来引导对方,但最终的目的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完满,尽量减少社会对人的扭曲与物化,减少外界消极因素对审美主体的影响,从而使人从片面走向完成,还人类以最初的自由本质,使人们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从这个角度来讲,美育对于对象的灵魂塑造过程应该上升到一定的层次,使审美主体人格更加的健全,活出一种人生境界。境界体现了主体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完成的美的超越,它的最终结果就是“一种超知识、超情欲、超道德的精神状态。”美在这时已经进入到了一种相对高级的层面,它摆脱了有形因素对它的束缚,来到了一种无形无疆的境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国先贤们已经用他们的智慧告诉了我们从有到无,无中生有的过程,作为作用于主体精神意识层面的审美活动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美,追本溯源都是从人类的生活走来,为人类更加完满而存在的,那么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类,要能透彻地理解和欣赏美,就必然要成为一个自由而完满的人之后才能做到。审美活动有一个层层发展,逐步提高的过程,美育也因此需要一个提升的阶段,美的教育最终要落实成人的教育,培养一个有血有肉、正气凛然的积极主体,这样在生活他才能在生活去体会那无与伦比的浩然之美。
  爱心是我们内在的善的外化形式,极致的爱心是一种宽广无私、永恒的爱,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处处皆是美的影响下把爱也传达到了人世间,爱周围所有的一切。主体要具备这种程度的爱心必然需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不断完善自身,健全自身,二者属于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美育的进行中达到了统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本身就是作用于人的心灵的复杂活动,美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展现自我美的一面,那么美育中,学生们就会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自觉地走向自我人格的完美塑造。
  美育的实施必须要“立足于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即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为目的,以审美境界的实现作为最终的要求。”在高校中进行美育也要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审美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按照美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生活构建美的世界。美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它们以自身的形态向我们展示着各种各样的美。学生在经过了美育之后,就会自觉主动地感受美的存在,体会美的魅力,在他们走出校园之后,又会把美传播到整个社会当中,使所有人在美的熏陶中获得完满的生活。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求,也是实施美育的初衷所在。
参考文献:
[1]朱立元主编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董学文主编美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著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4]张法主编美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唐诗的浪漫与宋诗的现实风格初探_比较

下一篇:奥哈拉诗歌《与他们一步之遥》中的“死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