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电视选秀风潮的文化内涵_娱乐

发布时间:2015-11-13 10:14

论文摘要:电视选秀节目的出现是现代文化的大众传媒产物。它的盛行一方面印证了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开明性,另一方面,在这类节目大量充斥的背后,却是大众本能被激发的现实和商业利润的操作。当电视通过种种“秀”来吻合这种目的时,表现出来的是媒体文化的迷失。因此,反思电视选秀节目的偏差,定位树立其文化品格,是中国电视传媒面临的迫切任务。
论文关键词:电视节目,娱乐,选秀,文化内涵
  娱乐文化盛行的背景,使得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为领头军的电视选秀节目前仆后继、乐此不疲,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上海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中央台的《梦想中国》《挑战主持人》,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名师高徒》等成为电视文化和电视娱乐界的盛事,再次证明了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这场全民造星运动背后一些引人深思的文化内涵。
  一、大众文化:选秀节目盛行的心理动因
  大众文化是在大众传媒的支持下,服务于大众的一种文化形式。他必然要屈从于大众的审美趋势,但现代的大众文化往往为了追求利润一味迎合大众,从而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沦为应消费而生产的模式化文化工业,这必然会影响大众文化的发展。如何将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更好地统一,使大众文化能够既服务于大众又拥有独立的主体性成为了大众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
  1、节目的原生态过程
  通过电视节目将生活中的行为过程原汁原味的或稍加修饰地展现出来,是电视选秀节目的最大魅力,也是目前电视娱乐选秀节目火起来的最大动力。跟以前看到的经过精心安排的、属于完美观念产品的电视节目不同,选秀节目给已经出现收视疲劳的观众带来一些新鲜感。于是,一些带有选秀成分的娱乐节目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2、受众的心理诉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如果在现实中无法满足自己的愿望,就会寻找一种“虚拟性的满足”或“替代性的满足”,这与动物讲究实物性的满足不一样,人可以以精神性的满足替代实物性的满足。娱乐节目无疑是最佳的满足人类“虚拟性需要”的工具之一,它的操作模式和过程恰好满足了受众的心理诉求---大众实现了从自我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转变,以“虚拟性满足”俘获了大量受众的心。
  3、大众从自我认同走向社会认同
  人需要社会对自我的认同,也就是需要寻找一种归属感。后现代主义学者韦克斯认为:“认同与从属关系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认同有关个体与他者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认同给予个体一种自我的所在感,给予个体的特征以稳固的核心。”他的“自我所在感”也就是一种归属感。电视选秀通过唱歌、舞蹈等才艺的展示参与者得到自我认同感。从电视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的明星,如李宇春等就是通过选秀成功地实现了从“自我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转变,电视选秀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平台。首先,这些选手都来自大众;其次,他们的转变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和戏剧性;再次,选秀活动往往没有过多要求。它给予大众一个无限大的入口,这就大大刺激了大众的参与欲望。明星的魅力就在于他是世俗的神话,而现在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成为明星,施特劳斯的《现代性的三次浪潮》对这样一种心理做了很好的回答:“不再希望天堂生活,而是凭借纯粹人类的手段在尘世上建立天堂”。电视选秀就是人类在“尘世上建立天堂”的手段之一,它使大众从对“彼岸”的向往转变为对“此岸”的追逐。
  二、消费文化:选秀节目盛行的商业原因
  电视选秀作为大众文化现象,其背后隐藏的是利润的操作。追求高收视率,以获得丰厚的广告利润和商业资助,并运用现代技术操纵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电视越来越明显得受到了商业逻辑的侵蚀。
  1、收视率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不可能不视大众的文化需求。但是不仅是电视,整个文化领域也已经不能纯粹用艺术的规律来衡量、评判,纯粹艺术理论的解释正遭到市场经济要求的冲击。电影需要票房,电视靠收视率,其他艺术演出也讲求上座率,这些完全是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而这种趋势的根源在于大众欣赏需求这个潜在的消费市场。如果说,过去以艺术水准的优劣、主题的深刻与否来评判电视节目的好坏有其合理性,那么,现在的电视产品以满足大众的欣赏心理,即收视率的高低为成功的标志,这也反映了时代的某种要求。
  2、短信热线
  技术是大众文化产生的前提条件,它使大众文化得以广泛接受成为可能,也赋予大众参与大众文化消费的能力。在所有的选秀比赛中,观众都可以通过短信或热线的方式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或让已经被淘汰的选手“复活”重新参加比赛。由技术带来的市场规律的影响,使大众文化的商业价值往往重于其他任何价值,文化艺术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它遵循市场的需求变化,市场需要什么便提供什么,生产终结了创造。以《超级女声》为例,在全国总决赛中,李宇春的短信支持票数为352万,周笔畅的票数为32万,张靓颖则有13万票。如果一条信息以1元算,2005年的超女前三甲仅在短信上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达到了810万。
  3、广告
  此外,广告也成为了追逐利润的工具。电视节目的关注度往往决定了广告的价格,因此,节目的收视率是支撑广告价格的基础,电视选秀由于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对大众的诱惑使其成为大众必然关注的对象,也因此让选秀节目成为各个电视台趋之若鹜的节目形式,引发了电视选秀节目风潮。
  三、传媒文化:选秀节目盛行的文化动因
  电视所构造的传媒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媒介生成的物质性基础与审美文化的精神构成显然与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国家必须重视传媒文化,为什么我们要那么敏感的判断其走向,或者说期待它即将成为什么样的走向,就是因为传媒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变化性,很容易成为其本身和传统文化的交汇口和突破口。这种突破因为媒介自身的影响而对大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传媒文化会很容易冲击到我们的传统文化。
  一般来说,电视是主动强迫观众接受的,这就是所谓的媒介霸权。但是,媒介的本质又是为大众服务、被大众欣赏所支配的。在今天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电视的强制功能必然减弱,受众的主动寻求会愈发增强。如果媒介意识并利用了这一点,观众就会喜欢,反之则会被抛弃。这种转型要求媒介要更为主动地加以创造,以引导观众的情趣、兴趣,尤其是提升传统的文化内涵。因此,媒介应更加努力缩小传媒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差距,应在人性、人本、在挖掘人的心灵上寻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在接受传统文化的集体情感时兼顾传媒文化的个体情感。
  四、反思与定位
  现阶段我国电视选秀节目还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上,常常以看谁秀得狂,看谁秀得极端,看谁秀得匪夷所思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就忽视了从节目本身去挖掘其良性的发展空间。因此,目前的选秀节目呈现出缺乏创新、恶意模仿、相互克隆的趋向,加上主办方不断采取低格调的炒作方式,已使得广大观众质疑选秀节目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选秀必然会给选手和大众都造成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对热爱唱歌、渴望成名,但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影响更大。
  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选秀节目的良性健康发展,就必须探讨在选秀节目中该以何种方式实践人文关怀表达及其表达重要性。在这点上,电视选秀节目应该自己有明确的节目定位和价值取向。而事实上,要在选秀节目的娱乐性中表达某种文化价值,这对于主办方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也是所有类型节目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陆扬.大众文化理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
2 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人民出版社.2005:164,144,151
3 陈刚.大众文化与乌托邦.作家出版社[M]96:134-135
4 王丽.大众文化背后的力量--关于电视选秀节目的几点思考[J].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
5 罗良清.一样的舞台,别样的风采--解读江苏卫视大型选秀节目《名师高徒》[J].中国电视
6 周少四.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三点偏差[J].今传媒.2007-4
7 汪骢.电视娱乐选秀节目兴衰之我见[J].电视研究.2007-5
8 周星.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现状与问题[J]理论学刊.2007-9
9 胡妍妍.试论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运作和创新[J]观察与思考

上一篇:迟子建小说的童话叙述_叙述语言

下一篇:黄梅戏《墙头马上》的改编艺术_当代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