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寻找之旅—论《巫术师》中尼古拉斯的足迹
论文导读::《巫术师》中的主人公尼古拉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愤怒青年的典型代表,反对社会主流观念,作风华而不实,玩世不恭,愤世嫉俗。在经历了康奇斯为其精心设计的假面剧之后,抛弃了过去的自我,实现新生,对生活和责任都有了新的认识。尼古拉斯的足迹是最初的神话是有关自我丧失和找回的故事重演,先自我迷失,进而自我寻找,最后返回并重新开始。
论文关键词:巫术师,假面剧,自我寻找
一
英国当代小说家约翰·福尔斯(1926-2005)是二战后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是一名多产作家,先后出版了《捕碟者》(The Collector,1963),《巫术师》(The Magus, 1965), 《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Woman,1969),《丹尼尔· 马丁》(Daniel Martin,1977),《尾数》(Mantissa,1982)等著名小说,诗集、短篇小说集和数篇非虚构作品。
福尔斯于1965年出版的小说《巫术师》,虽然在发表时间上看是其第二部小说,但他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完成了初稿,所以《巫术师》才是小说家的处女作。《巫术师》出版后,很快风靡英美。尽管如此,福尔斯对这部作品仍然不满意假面剧,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修改,于1977年再版。福尔斯创作和修改这部作品所用的时间几乎占据了其作家生涯的所有时间。《巫术师》的创作思路和风格在其随后的几部小说中都得以重现,所以理清《巫术师》的思路和风格有助于理解福尔斯的其他几部小说。这部作品的叙述遵循着早期神话自我丧失、自我寻找和自我找回的结构,与原型批评理论集大成者弗莱的叙事结构原型不谋而合。
原型批评理论集大成者弗莱的研究表明,最初的神话是有关自我丧失和找回的故事,其过程大抵为:自我迷失——出奔(自我寻找)——返回(重新开始)。《巫术师》这部小说正是循着主人公尼古拉斯(伦敦——弗雷泽斯岛——伦敦)这一路线展开。
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尽管赢得了胜利,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上百万人伤亡,大量财富消耗,进一步失去了其在世界舞台上霸主的地位。但是在“马歇尔计划”的协助下,英国经济在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复苏,50、60年代甚至一度繁荣。经济繁荣,工厂则需要雇佣大量劳动力核心期刊。相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工人,雇主们更喜欢雇佣更廉价的劳动力——职业院校刚毕业的年轻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出身于社会底层家庭,经济上的独立,使得他们迫切地追求政治身份上的平等。而那些出身中层家庭的青年人,多为普通中学生和大学生,在经济上稍逊一筹,但是他们的优势是拥有大量空闲时间,更少有父母的监管。他们同样不屑社会主流观念。这样,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上,有着各式各样的青年团体,在同一团体中,成员穿着同样的服饰,梳着同样的发型,拥有相同的观念,以此来反抗社会主流观念,彰显自己的存在,形成了二战后英国特有的青年文化——愤怒的一代,其影响在空间上不断向其他国家蔓延,在时间上持续至今。《巫术师》的主人公尼古拉斯正是这些愤怒青年之一。
主人公尼古拉斯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没有丝毫满意,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自己的祖辈和父母,抱怨自己祖辈中没有显耀人物,“一代又一代,尽是些船长、牧师、海员、小乡绅”,“我父母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们对我向往的那种生活不分青红皂白地持蔑视态度”。在他眼中假面剧,父母与他只是纯粹的供养关系,对此他仅仅表现出象征性的感激,其他的情感就很难谈得上了。
在学校里,尼古拉斯跟一群性格古怪的伙伴组建了一个名叫“叛逆男子汉”的俱乐部,养成了奢侈的习惯,作风华而不实,玩世不恭,愤世嫉俗。另外尼古拉斯还是个花花公子,经常玩弄女性,又从不付之真情,更准确地说他根本没有付之真情的能力。后来,他遇到了艾莉森。尼古拉斯在很多场合都能感觉到艾莉森与之前遇到的所有女性有所不同,甚至意识到他俩之间的爱。但他仍不以为然,在朋友面前吹嘘艾莉森“比集中供暖便宜”。尼古拉斯申请到希腊弗雷泽斯岛一所学校教书的职位得到批准后,他又以此为借口轻易地抛弃了艾莉森。离开时,他觉得自己“从一种无法界定的意义上”赢了,有种激动和解脱的感觉。
三
到达弗雷泽斯后,一切并非如尼古拉斯所期盼的那样美好。尽管当地的美景让他着迷,学校枯燥乏味的生活,让他大失所望。很快他发现自己不是诗人(之前一直认为自己是诗人),又因身体染上性病,尼古拉斯深受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打击,认为自己一事无成,进而想到自杀。不过他很快意识到,“我追求的是象征性的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是一种可以留在记忆中的死亡,不是真正自杀后的真正死亡,不是消灭肉体的死亡。”自杀的意图以及对诗歌的喜爱只不过是自我迷恋和想逃脱责任和现实的表现。后来,不知不觉地尼古拉斯参与到康奇斯为他设计的假面剧中,开始了自我寻找之旅。
根据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尤其是个体发展进程理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会经历许多原型,如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智慧老人等。在康奇斯设计的假面剧中,以上原型一一出现,引导尼古拉斯抛弃过去的自我,实现新生核心期刊。假面剧中康奇斯充当智慧老人形象假面剧,尼古拉斯在每个周末受康奇斯邀请来到他的住处布拉尼,给他讲述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给尼古拉斯一个训导。康奇斯在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让尼古拉斯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友德康伯爵的遭遇想让尼古拉斯放弃占有美好事物的愿望,否则会被事物所占,占有欲是人类动物性或兽性阴影的体现。尼古拉斯认为假面剧中双胞胎姐妹是自己的阿尼玛,事实上她们的主要任务是将尼古拉斯“送回”艾莉森的身边,艾莉森才是他真正的阿尼玛。艾莉森的死讯,让尼古拉斯意识到了自己的罪过。
四
最后,尼古拉斯的足迹又返回伦敦,遇到了德?塞特斯夫人、肯普和娇娇。德?塞特斯教导他两条获得和维持完美幸福婚姻的规则:“唯一不应该介入到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的东西是谎言。”;“你不可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在等待艾莉森出现期间,他遇到了一个来自苏格兰女孩娇娇。德?塞特斯夫人用深刻的话语来教育尼古拉斯,而娇娇则是鲜活实例。一段时间后,娇娇悄悄离开了,与女房东肯普散步时,肯普也消失了,但艾莉森出现了。在尼古拉斯眼里,她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小说就此结束,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尼古拉斯必须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新的寻找,重新认识艾莉森以及跟她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Huffaker, Robert. John Fowles.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80
[2]Olshen, Barry N. JohnFowles.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78.
[3]Xing Xiaonan. On British Youth Culture since WWII (M.A. thesi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6.
[4]约翰?福尔斯著,陈安全等译.巫术师[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5]王桂平.人格发展过程的探索[D].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6]张和龙.后现代语境中的自我-约翰?福尔斯小说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浅论我国古代诗词的咏月意蕴_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