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在官场文化中的选择——王跃文官场小
论文导读::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在对官场现实进行揭示和提问的同时,重点描绘了知识分子的人性、人格在官场特定文化中被不自觉地置换与异化的悲哀。作家带着悲悯情怀,让作品中部分知识分子在官场游戏规则中不断地反省与反抗,表达了作者“对官场文化中丑恶现实不认同”的价值观,同时也承担了文学对官场人生认识、思考与探索的任务。
论文关键词:知识分子,官场文化,人性置换,悲悯情怀,价值思考
王跃文自90年代末出版《国画》并成名后,于新世纪又陆续写作了《梅次故事》、《西州月》、《大清相国》、《苍黄》等以官场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因此有人给予他“官场作家”的称谓,可他并不认同,“我的作品以官场为题材,只是因为恰好在某种程度上我熟悉这种生活。我想在官场中观照的是人性,是官场中人性的异化与挣扎。”①178
王跃文曾在官场呆了十七年,从县级官员做到省级官员,之后又脱离官场,从事自由写作,加上他个人文人知识分子气质下的敏锐洞察力,这些经验都使他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因此其作品既有普通意义上“官场小说”对官场现象的揭露性质,又有一种俯视官场人物命运的超然思考。在官场这个环境中,王跃文笔下的几类知识分子因其不同的价值选择,而呈现出或孤寂落寞或飞黄腾达的悲喜剧生活百态,令人慨叹。
一、恪守信念者
《漫天芦花》里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苏禹夫校长,世代书香,家风清白,在白河县城也因教学有方,子女有才而倍加受人敬重。其德才兼备的小儿子白秋为受流氓欺负的同学打抱不平时,正直的苏校长无奈将儿子亲自送到派出所劳教,可他无法想到派出所所长为了巴结流氓在公安处的姐夫,不但不将三猴子绳之以法,反而将白秋判刑三年。面对这一切,一个知识分子“第一次感到了极大的惶惑,他老人家分明知道自己没有错,可他不明白如今的世道。”②他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原则,凡事习惯理性思维,他以为全世界的人都会按照他在课堂上教的那样去做,可事实上,官场的现行逻辑与知识分子的思维逻辑很不相同,有时甚至相悖。
《西州月》中的地区农业局长朱来琪是位50多岁的知识分子,水果专家,对政府树立的庭院经济模式产生质疑,经过调研,论证分析了这个典型模式的不合理性并加以否定,可是却遭到新任书记张兆林的打压。殊不知,新任书记如果对上任领导树立的这一给地方政府增添过政绩的典型模式加以否定,在官场中往往还别有政治寓意,领导又怎会因这“迂腐”的知识分子论证而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实干精神在官场中能否得到肯定,还得取决于是否符合权力拥有者的利益,一切不得破坏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利益均衡这一官员保官升官的原则,而“官场中各种派系之间的政治斗争,他们各自拥护或反对的,看上去很有原则,其实没什么原则,仍是那句经典的教导在作怪,即凡是敌人反对的文学艺术论文,我们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③
官场环境中,有着特殊的“潜规则”, 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地遵循着非民主、非法规的运行逻辑,以牺牲个体的思想和声音来服从独特的游戏规则,只有融入其中,才能在官场中生存下去。一切特立独行、坚守知识分子秉性、中规中矩的为人处事行为,会被看成是迂腐可笑、软弱无能的表现。任何个体想要违逆其规则,都会被排斥,甚至淘汰出局。《苍黄》中县物价局局长舒光泽就是王跃文所谓的在官场游戏中“玩儿不转”的。他所在的乌柚县政府副县长一职差额选举,舒光泽被定为差配人员,但一向光明磊落的他却对县委书记骂了娘,不料这一骂却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先是纪委将其关押进行经济调查,可结果出人意外,查出了两袖清风。可刘书记仍不甘心,又利用舒光泽喜欢在宾馆洗澡的特点,安排宾馆小姐设计圈套给他栽赃,派出记者当场拍下镜头,并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不仅败坏了他的名声还给予他开除党籍、撤去局长职务的处分。舒光泽的老婆一气之下对幼儿园投毒,报复社会,被判无期徒刑,他自己也因上访被送到精神病院长期被软禁,最后为了获得国家赔偿费供女儿出国留学,在精神病院中自杀身亡。就因为他违背了官场的游戏规则,努力保留着内心的那一份矜持,就因为他触怒并蔑视了当权者的尊严和权威,而遭到了不仅是政治抱负,还有泯灭人性的人身攻击甚至生命残害。正如王跃文多次提到的:“官场有些规矩,并不是什么文件定死了的,道理上也不一定说得过去, 但你就是乱不得。”④
中国的官场在漫长的“人治” 社会专制政治传统中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并受到权力意识、个人崇拜、等级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至今还部分地遗留着官本位作风和专制主义思想。从《苍黄》中刘星明书记举手投足间故作伟人状的“风范”到其类似批斗、社论的语言风格,再到他对待“敌人”毫不留情、不择手段地“想关谁就关谁,想毙谁就毙谁”的政治报复手段来看,“官场文化你可以有种种定义,但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有权力,我要管你!”。①67权力可以支配一切,拥有了权力就意味着拥有了获取物质资源的保障。在民主法制和监督机制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在权力可以极大的发挥作用并索取现实利益的情况下,现在社会上各界人士不乏各大名校的优秀知识分子都趋之若鹜地想进入体制内为官,尤其想进入实权部门的风气正是权力文化崇拜民族心理的表现。虽然孔子说:“芝兰生于空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身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可在权力的实用主义诱惑之下,又有多少知识分子甘心居于人下,那些清高孤傲的秉性又何以轻易坚守?有时“人性是脆弱的,现实生活强大的逻辑力量逼迫或者引诱着人们把生存利益放在第一位。”①
二、人性失落者
“既然官场的生存环境如此,为什么那么多人汲汲仕途而乐不知返呢?利之所趋,趋之若鹜。目前中国官场仍然主导甚至垄断着社会资源的配置。相对来说,官场中谋事,利益最大,风险最小。”①58并且“官场上,升官的希望吸引着所有的人,他们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包括努力工作、小心做人、拍马奉迎、投机钻营、贿赂上司,等等。可悲的是很多人虽然如愿以偿,却丧失了人格和人性发表论文。”①59
同样是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梅次故事》中的尹禹夫校长与《漫天芦花》中的苏校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为了升官谋权而舍尊严于不顾,与老婆一起每晚主动跑到地委副书记朱怀镜家中,替他儿子琪琪补习功课,而夫人向洁则充当保姆的角色帮忙收拾家务,俨然卑微的奴才相。可现实却是,这种方法很奏效,在向领导低三下四的献媚后,尹校长如愿以偿的升了官。他选择放弃知识分子的原则,换来的是现实处境的舒适优越,践行了将知识最大化的实用主义价值观。
《苍黄》中的《中国法制时报》记者成鄂渝更是完全丧失了知识分子人格,利用自己的法制记者身份到处进行新闻讹诈,换取物质利益。虽然丑恶嘴脸被曝光于网上,可他却凭着成副省长的远房侄子这一身份而被任命为宣传部长,并未受到处分。这也就是所谓的“一人飞仙,鸡犬升天”,现实官场中官员的升迁,往往靠的是人际关系和上级领导的好恶。官场有时是官员争官的战场,而官位之争则往往是各种派系重新洗牌的利益之争。同一个演员,无论上一场演出如何卑劣、无耻、低贱,只要换了套官升一级的行头,重新粉墨登场,周围还是会一片奉承拍马,掌声、喝彩声不断。“确实,一个人要想活的轻松、活的强大,莫过于放弃一切对现实生活的反抗,在废墟里把自己也变成废墟。”这是官场人性失落者的悲哀。①176
三、精神困境者
王跃文本人谈到“我的个性、我的人生价值取向,的确同官场有些格格不入。你被迫做一个人格分裂的双面人,这是很痛苦的。”①作者的这种困境状态和价值取向在多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身上都有影子。
《国画》中的朱怀镜在老家乌县干了三年副县长后偶然的机遇调到市政府,可过了三年还是副处级,没有任何发达的迹象。在替表弟处理麻烦的过程中,玩弄了些手段,制造自己与皮副市长关系密切的假象从而获利,并因此建立了自己的关系网。在权力和利益的巨大魅惑下,他之后又牵线搭桥为领导家里送年轻保姆,将有着所谓特异功能的奇人介绍给领导,并借皮副市长儿子出国的机会,拼血本大手笔地送上两万元礼金……在这一系列的贴、靠之下,他终于获得了皮副市长的赏识,地位迅速提升。然而当面对朋友李明溪的纯情世界、北大才子曾俚的愤世嫉俗、装裱店卜老先生的超然世外时,他也会激发起知识分子的秉性文学艺术论文,进行内心的反思、自省,孤独痛苦。然而,当涉及到自己的乌纱帽和利益时,面对曾俚所反映的乌县皇桃假种案,他还是动用了权力,把曾俚的文章压制下去,视群众的疾苦于不顾。在他的官场实用主义逻辑思维审视下,李明溪对官员的蔑视以及在体制内的格格不入,也是太疯癫太可笑。为了自己的利益,朱怀镜可以利用一切可能之手段和资源,甚至玩弄权术。然而《梅次故事》中的朱怀镜,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官场挫折与变动后,在“挣扎与犹豫中不断反省,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官场游戏规则的反抗,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背离。”①176
《苍黄》中的李济运作为乌柚县县委办主任,自身有才又有能力,内心深处更多的保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秉性。面对老同学刘星明当差配变疯,他悔恨不已;面对舒光泽被关在精神病院,全家凄惨,他想方设法暗地里能帮则帮。可无奈,官场是个大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他没有实权,在官场中只能充当上级领导任意摆布的棋子,没有能力掌握自我,只能融入游戏规则。面对领导的专横跋扈,他也只能微笑附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时还得替领导收拾烂摊子;在适当的时机,他也参加了揭发检举,以求政治局面的重新洗牌;当老同学熊雄当上书记后,他又希望可以攀关系再升一级。可有时“他觉得自己很卑劣, 泪水和汗水混在一起流。”⑥
朱怀镜、李济运这样的官场小人物是卑微的,“那么谨小慎微、患得患失、孤独痛苦,他们永远在坚守与放弃间游移,在自尊与自卑间挣扎,在唯我独醒与难得糊涂间徘徊。”①
结语
王跃文塑造了官场中不同种类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坚守、或放弃、或处于坚守与放弃的矛盾状态,不论哪种官场人生,在作家的悲悯情怀下都有值得思考和探索的价值。“一个知识分子,一旦进入官场,不论你的人格是崇高还是卑下,无论你将成为清官还是贪官、昏官,你的人性已经在官场中不知不觉被暗中置换掉了,可你自己并无意识,这才是更深的悲剧。”①163
也许正因为他写出了人性在官场中的复杂,读者才会“于我心有戚戚焉”,进而引发我们对官场人生甚至普遍人性的深层次价值思考。
参考文献:
①《我不懂味》王跃文著,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②《漫天芦花》王跃文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③《西州月》王跃文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11
④《国画》王跃文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⑤《梅次故事》王跃文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⑥《苍黄》王跃文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