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庸》之“诚”微探_人道

发布时间:2015-11-16 12:55

论文导读::是言天道之“诚”。圣人是贯通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的媒介。其中有多处论及“诚”的部分。
论文关键词:天道,人道,诚

   《中庸》作为思孟学派的代表作,其中有多处论及“诚”的部分,总体说来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言天道之“诚”,“诚”是天道之本然。二是“诚”是圣人的本性,圣人是贯通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的媒介。三,作为凡人要掌握此天道需要进行教化和修养的功夫,从而才能掌握“诚”。
  (一)天道之“诚”
   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那里很少言及天道,多是论及道德修养问题。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天的态度是怀有敬畏之情的,但是并不曾真正言及天道,因为天不言,所以显得高深莫测,孔子的理论多是具有实践意义的道德修养原理,他不去研究天,也不曾把自己的学说和天道挂钩,只言当下,不言这些道德理论存在的根源,没有托天道之词。但是《中庸》中的天道成份却很明显,在第二十章直接指出提出:“诚者,天之道也” [2]将“诚”定义为上天一贯履行的原则,看似没有任何事实以及理论依据,但此天道之“诚”存在的根据在后文中是有明确的逻辑依据的。一,关于天道之诚的来源问题:昔日的尧,舜这些君王能够统治一方是因为他们“上律天时,下袭水土”,[3]遵循自然规律则能驾驭万物,《中华国学义理经典导读》中指出“‘上袭天时,下袭水土’是指对自然天道变化的认知和尊崇。体认天道和人道就如同天地之载覆人道,四时之交错,日月之代明,是无穷尽,延绵不绝的过程。” [4](《中华国学义理经典导读》P124)因此服从天道则是明智的做法,而天之德之所以为德,是因为它也遵循一定的法则,此法则之所以能的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是因为上天能处理好个中的关系,而如果没有“诚”性,是不可能为之的,只有具有诚之性才能有德性,才能使“小德川流,大德敦化”。[5]这是拿人之性来揣测天之道,把天看成一个人格神,它在处理天地间万物的时候能够兼顾各方的矛盾关系,使之和谐发展,没有任何私欲杂念,完全出于公平正义的原则来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此性就是“诚”。这样就把天道之诚的来源问题给打通了。二,关于天道之诚悠久性“ 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 久则征, 征则悠远, 悠远则博厚, 博厚则高明。博厚, 所以载物也高明, 所以复物也悠久, 所以成物也。” [6]至诚之道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久长远,悠久长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能以承载万物,高大光明,能够覆盖万物,悠远长久能成就万物。“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免费论文网。” [7]所谓“不贰”,即始终如一,亦即是诚,所谓“不测”言数量之无限。“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8]诚是贯穿世间万物的始终的,自从自然界开始的那一天起,天道之“诚”就已然确立了,不仅仅贯穿某一事物的生灭之中,更存在于自然界的起始与终点状态“不可须臾离也”。所以“诚”是悠久的,诚是天道运动变化的属性,同时它也是一种与天地同生的属性,它作为万物生化的终极依据流行于万物之中,生生不息,从不间断,与万物相伴终身,正因为它能与天地共生,只要有天地的存在就有“诚”的存在。“最后本章引用,《诗经周颂 维天之命》篇中诗句:‘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以证天命变化久远悠长,没有止息,这是对本章首论至诚无息的补证。” [9] (P122)
  (二)圣人之诚
  “诚”作为一种天道,在人世间是如何彰显的,沟通天道人道的桥梁又是什么呢?在《中庸》里圣人是天道之“诚”在人世间最完美的体现者。“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人道,圣人也”。[10]因此圣人是天生的,圣人不需要通过学习等种种途径就能天生具有善念,凡是行中道,他的行为方式就是诚的体现。圣人是“自诚明的”他们会自然而然的明白宇宙人生的诸多道理,这是一种天性。“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11]圣人的行事如同天道流行一样的高明。他们能够即明且哲的保全自己的身心,无论是在高位还是地位,国有道还是国无道的时候他们都不成改变自己对“诚”的坚守。“因为有圣人依据天道的造作,所以能够使百事万物尽显本性,圣人因其至德故能够凝道” [12](P122)何以见得圣人就是天道最直接的代言呢?中庸在地三十一章论证了至圣之道的表现形式。“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13]因为他们具有诸如: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这些普通人都很难达到的品质,所以他们才能够有别于众人,使得他们出现在民众面前的时候,人们没有不敬重他的,他说的话,人们没有不相信的,他的行为,人们没有不喜欢的。由于得到百姓的尊崇,所以声名格外远播,进而只要在天地所能覆盖的地方,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都能的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可以说圣人的美德可以和天地合其明,日月合其时。“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这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14] 如果圣人不是天的代言的话,如何有如此的胸襟和视野,如此的德性呢?圣人的思想像潭水一样深层,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他不正是通天德之人么?所以他必然要成为我们效仿的对象。
  (三)凡人之诚
  “诚”作为一种天道,在人世间天生就具备这种品性的人只有圣人,那作为普通的老百姓是不是就望尘莫及了呢?普通人如何获得此天道之诚,进而变为圣人呢?那就是通过自我修养达到“诚”之境界。“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15]既然我们做不到圣人的自诚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教化的作用明白个中真谛,在这里,“教”并不意味着教育,而是说自身在生活中总结得失,返归本心,做到自明诚人道,明白一些道理以后做到真诚无欺,也是一种达到“诚”的方式。“诚”和“明”,是同生的,既然能够明白道理就能做到“诚”,既然有“诚”之性,就必然能明白道理。为什么“诚”和“明”之间能够相互转换呢?因为“诚”能够“化”。“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16]一般的人要想达到“诚”必定要致力于某一个善端,全心全意地致力于这个善端,也就能做到真“诚”了。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彰显,显著了就会发扬广大,发扬光大就能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所以天下最真诚的人就能够像圣人一样能够化育万物。凡人达到“诚”之境是一个需要勤学苦练的一个过程:“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免费论文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17]由此可见,如要达到“诚”之境,需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此外还需要有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的精神,别人用一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去做,只有做别人没有做到的,才能达到别人没有达到的境界,所以凡人达到圣人之“诚”境过程是艰难的,路程是遥远的。但是只要你付出了别人没有付出的必然能够得到此通天达道之“诚”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庸》里,“诚”首先是一种天之性,事实上“不诚无物”里就隐约含有诚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元素在内,这里蕴含:有“诚”才有万物,“诚”产生万物的意思在内。但是这里并没有结合宇宙生成的角度来论述“诚”的发端,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天之品性的角度来直接论述的。其次“诚”作为沟通天人的桥梁,圣人是“诚”在人世间的具体体现人道,他们天生具备“诚”之性所以能够统率天下万物,成为至高无尚的君王或者精神领袖,《中庸》极力推崇尧舜禹以及孔子这类圣人,为他们能够成为区别与普通人找到了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天生具备“诚”之性,将圣人天化,神化了。然后,《中庸》又告诉我们一个原理,就是人人皆可得到“诚”,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要达到“诚”的境界,不心存善端,严以律己,刻苦努力是不能够达到的。但是只要坚持,每个人都能获得天道之“诚”。最后,中庸中的“诚”还含有神秘主义色彩,第二十四章指出:“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18]最高的诚之道,可以预知未来,就是说“诚”还有像神灵一样的预知能力,这就将“诚”完全神化了,事实上是为了增添“诚”的吸引力,让人们有更多的理由来相信“诚”是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值得追求,有实用价值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四书》[M].王国轩等译 中华书局2008年版
[2]《中华国学义理经典导读》[M]郭淑新等编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四书章句集注》[M][宋]朱熹撰中华书局 2008年版
 

上一篇: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_冲突

下一篇:小说语篇中的词汇衔接与连贯_语篇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