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迂回之道—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亚裔离散诗歌_跨

发布时间:2015-11-18 10:19

论文导读::在文化迂回转换中探究亚裔离散诗歌。美国丰富的亚裔离散诗歌作品。亚裔离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日趋多样化。
论文关键词:迂回,跨国际交流,亚裔,离散

  美国丰富的亚裔离散诗歌作品,一方面为我们理解散居海外的亚裔人士的生活和经历提供了宝贵素材,另一方面为我们审视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中一些最重要的问题提供了机会。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一种跨文化跨国界的写作形式,亚裔离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日趋多样化,促使我们在更加广阔的跨文化背景下重新思考身份、民族、家庭、地域以及记忆的设想和意义。在近期的批判性研讨中,相关人士认为离散不仅是人们跨越国界的移民过程,也是不同文化起源之间的双重互动关系。斯玛特.拉薇(Smadar Lavie)将离散重新定义为一种关系,这让我们能够“理解跨国文化和经济过程的动态,挑战国家、民族、种族以及边界强加的概念界限”(1996,14)。离散作为一个过程和一种关系,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歧义,这与多文化融和息息相关,说明离散是包容和汇合多种文化传统并持续地将其重新定位。本文在跨文化和跨国境的基础上,审视美国的亚裔离散诗人如何采用迂回之道维护其文化差异性跨国际交流,用新的视角理解和分析在美国留存且不断变化的亚裔文化传统。
  1.新解美国亚裔离散诗歌
  多年来,对亚裔离散诗歌的批评仅限于亚裔美国文学以及民族研究。然而,在全球化和后殖民主义时代里,亚裔离散文学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界限,因此解读亚裔离散诗歌需要新视角和新方法。可通过采用跨文化、跨国界、后殖民主义探讨等方式来扩展民族文学的领域。在这个全球化时代里,“一个重要的转变”,作为对愈加频繁的跨国界、跨文化互动的回应,“已经出现在亚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张本之(BenziZhang)如是说,“现在的重点是差异性和离散性”,“这种转变体现在从寻求‘引起美国的注意’转到建立亚美之间联系的桥梁”(2008,11)。亚美之间新的跨文化联系,使得亚裔离散诗歌在全球背景下在不同文化传统的调和之中得到发展。黄雪莉(Sunn Shelly Wong)说,“大规模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错位和重组是20世纪末的一大特点,这就需要新的具有战略性的命名,用新的‘词语’为我们探索这个时代和地域开创条件,为迎接未来的一切可能制造机会”(2001,302)。因为亚裔离散诗歌描写了国际性的思考方式和不同文化下的生活方式,阅读这些优秀的诗歌作品就需要一种新的离散视角,这些作品与亚洲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关系比其他作品要更加纷繁复杂。跨文化、跨国界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亚裔离散诗歌结构和内容,解读作者的非单一国家边界离散身份和写作模式;所以研究亚裔离散诗歌时,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如罗宾?科恩(Robin Cohen)所称,没有必要“将民族身份的蝴蝶继续囚禁在小而密不透风的网内,也许蝴蝶应随着自己的兴致飞向自己喜欢的方向”(1997,126)。
  林玉玲(Shirley Lim)认为,离散“指的是被剥夺了依附于自己国家民族的状态,不是向另一种完整的状态、而是以零散的状态前进,表现了即刻的、不可调停的暂时性和紧迫性。离散是指身份与出生地和祖国相分离的状态,包括流放这一情况,但不局限于此”(1997,297)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而在新的国际背景下跨国际交流,离散这一说法更多的是指从一国到跨国、跨文化大背景的转变。从传统角度看,文学研究多以国家为界,然而,在当今全球化和后殖民主义的时代里,这一状况有所改变,因为在所谓的离散民族中,离散的思维定势对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幻想的比较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离散”的转变体现了地理上分离而文化上互连背景下全球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相应的亚裔离散人士不应再被视作他们居住国的驱散者;相反,他们以其及后代应被视为跨国迁移和文化迁移等全球化现象的一部分。
  2.在文化迂回转换中探究亚裔离散诗歌
  亚裔离散这一命名远非一种简单的种族描述,在理论上,却是一条向有利地位过渡的迂回之道;其重点在于如何在单一民族国家之外利用各种文学模式进行创作。迂回之道,无论在字面寓意上还是在实际意义上,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以使我们超越自己的感知、打破自身的思想障碍。弗朗索瓦?于连(Francois Jullien)认为,只有采取迂回之道,我们才能为远距离思考创造新的空间,走出过于主观的自我封闭状态。因此,新时代下的亚裔美国诗人在亚洲和美国之间的迂回之路上探索文化力量,并应用其象征权力穿越地理和历史的障碍进行创作。通过迂回之道,我们可能通过游走“亚洲”而更好地了解“美洲”,反之亦然。于连还说,“我希望这一条途经中国的迂回之路会开启一个新的视角:能够从外部世界的角度来质疑我们自己”(2000,371)。如果走出国门是增长见识的必要步骤,那么研究亚裔离散文学将是走着迂回之道的多重旅行,可以引导我们去认识解决以前无从感知或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迂回的诗学可以超越理解的局限,扫清思考的障碍,在错综复杂的离散迷宫里用间接的方式探究诗歌的种种幽微面向。
  离散地跨越国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过程。亚裔离散诗歌不仅关系到跨越国界的行为,还关系到克服空间、时间、种族、文化、语言和历史的障碍的种种经历。因为离散的发展是跨越和涵盖文化和国家界限的多种关系,所以我们的注意力应从过去只关注本土的民族关系转移到对现在全球背景下跨国关系的关注;进一步审视亚裔离散诗歌如何结束明显的民族封闭性,进行跨国交流。
  由于民族动荡和文化矛盾,亚裔离散诗歌显示出:不同国家各类元素的力量可在文化迂回转换关系中与诗学融为一体跨国际交流,这对单一文化主导的本土性提出了挑战,从而对多元关系中身份形成的地点进行重新定位。如,李立阳在他早期著名诗作《柿子》中写到:
  六年级的时候瓦尔克老师
  掴了我的后脑勺,
   要我站到角落里,
   因为我不知
   “柿子”与“精确”(两词的英文发音接近)
  应当如何分辨。
  柿子。这个是精确的。
  熟了是软的,有些褐斑。
  闻闻它的蒂。
  如果是甜的,便有香味。
  怎么吃呢:
  不用刀,铺一张报纸。
  轻轻拨开皮,别伤到果肉
  嚼嚼那皮,吮吮它,
  吞下。
  现在,吃果肉,
  真甜,
  甜到心里。
  …
  沃克老师把柿子带到班上
  切开
  让每个学生尝尝
  她所谓的中国苹果
  知道柿子并未成熟,我没吃
  而是看着每张脸 (Rose 18)
  李立阳将其诗作与美国特殊的社会和种族背景融合在一起,从已经变化并仍在持续变化身份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原有的文化传统。利用文化转移的关系来比较新身份关系中的不同文化元素,并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联系起来。使身份联系不再仅仅是不同文化或离散元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将各种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因此,文化上的迂回转换关系可从身份互相联系的角度比较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元素。从该意义上讲,文化迂回转换关系并非意味着在不同文化中找到同等的替代品,而是各种文化传统互相妥协、重新排列并成为具有连续性的新形式。同时,文化迂回转换关系可指人们将自己的过去和文化视为他物的文化陌生化现象,而两种文化框架之间的矛盾转换能够促使亚裔离散诗人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审视其历史经历和文化传统,并以新的视角解释它们。
  3. 在迂回之中反复重归家园
  离散是移民的必然状态,而多家园问题使文化转移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离散者身在异邦,频繁迁移,回望故国,秉持两种经验,传承双重文化,必然要改变观念,重建立场跨国际交流,基于单一地点的家园的早期概念化不再适用于描述家园的范围和转变。在多文化、多地域之间的迁移是一种的双重对话,该对话将离散者同时置于一种文化的内外,凸显了既定家园的利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亚裔离散诗歌代表的是一种思乡念过和家园危机的矛盾情感。正如李立阳在《我请我母亲歌唱》中写道:
  我没到过北京或颐和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也不曾站在那大石舫上眺望
  雨掠过昆明湖面,野餐者
  奔散在草地上,
  但我爱听她们歌唱;
  荷叶上注满雨水
  直到无法承受,将水倾入湖中
  再轻轻弹回,从头开始。
  两个女人开始哭泣
  却不曾停止歌唱。(Rose,43)
  亚裔离散者在两种或更多种不可完全融为一体的社会文化体系之间漂移,反复经历重归家园,正如诗文中的回归家园是通过两个女人的歌唱而间接回归;在此过程中,各种异国特征和他者元素在新的居住地进行重构与重置。因此,在现代离散中,再次回归家园不是简单地回家,而是一个构建家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曲径幽微,随之产生居住地随“轴心”而迁移。
  而且,再次回归家园对于女性离散诗人来说承载着特殊意义,因为女性诗人的作品往往表现出挑战男性霸权主义的强烈声音。她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家庭,加强对离散话语的批判意识,从女性的角度采用新方法,质疑传统家庭男性主宰的价值观。
  同时,重返家园的过程触及了全球体系的敏感神经,促使人们重新考虑地点这一概念。地点的变化意义和离散身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不同文化在不同地点之间相互渗透,对于探索错位地点对跨文化、跨国界的身份形成的影响及后果日显重要。在现全球化背景下的离散时代里,几乎不可能将任何地点分隔开来。亚裔离散诗歌代表的就是地点政治的急剧变化,在传统的两个地方之外开始重新定义地点。多林.梅西(DoreenMassey)认为,“这是一种地方感,一种对只能通过连接若干地方才得以构建的‘其地点特征’的理解”(1993跨国际交流,69)。梅西的观察将各个地方描述为全球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指向一种新型的“外在的地方感,包括对地方与更广的世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积极地将本土和全球融合在一起。”(1993,155)。从该意义上说,亚裔离散诗歌描写了不同文化道路间的互动,挑战了单一地方这一概念,表明了本地以及跨地区之上的确立新身份的地域建设。
  

  4.在记忆中迂回前行
  在国际交流背景下的离散时代,与家园息息相关的就是记忆,因为记忆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为离散者的家园构建提供了重要载体。亚裔离散诗人非常渴望触及古老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深层记忆。回忆过去意味着他们一直在与遗忘抗争;而亚裔文化传统在北美社会却是缺失的。因此,他们不得不依赖记忆来修复或编排逐渐褪色的过去,重新与自己的文化传统建立联系。从该意义上说,记忆成为了亚裔离散人士巩固本国传统、增强文化凝聚力的有效方法。而亚裔离散诗人一直在表达文化差异中未体现、但却一直存在的记忆。亚裔离散诗歌反对霸权式的遗忘,用动态的过程描述记忆,以获得发声权。换句话说,记忆为这些离散诗人提供了一个广阔而丰富的天地,让他们重新定位自己身份,进一步肯定自己所依存的历史传统,这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一种归属感、集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过去的记忆是与深层次的意识相伴的,而这些恰恰常常被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现实所掩盖;对于记忆的态度不仅仅反映的诗人们对于历史的理解,也是他们对现实的解析,同时也可以让他们预见未来。在时空的迂回反复中,记忆为从过去审视自己的身份提供了一个相对立的立场,以更清楚地为现有身份进行定位。哈金在《过去》中写到:
  我支持的过去是我自己的一部分。
  如同我在太阳下的影子
  过去无法抛却,过去必然孕育出重量
  否则我将成为另一个人
  …
  如同寿衣一般,我的过去缠绕着我
  可是我要将它剪切再缝合,
  用它做成一双新的鞋子,
  一双和我脚的鞋子。(1996,63)
  过去作为说话人的一部分,经由鲜活的记忆保持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跨国际交流,活在当下就是不断地在新的位置上对过去进行诠释,无法停滞,但却悄然改变。而过去,却与现在以不同的方式保持着联系。而对于亚裔离散者,记忆是这种联系的黏合剂,因而至关重要,这是离散者自我实现和亚裔社区团结的依赖。正如哈金在诗中说的,对于过去的记忆意味着自我构建的过程,可以将过去进行“剪切”抑或“缝合”,成为新的自我呈现。
  随着全国化的进程,美国亚裔离散者的处境日趋复杂,因为记忆不仅仅是自我意识的一席之地,在各种社会文化和社会系统的交织下,记忆为文化传统的传承开创出多重领域。文化记忆,在巩固亚裔社团的动力驱使下,包含着亚裔离散身份构建与身份重建,成为亚裔离散诗学新的载体。迂回记忆的过程,在亚裔离散诗人重新激活历史传统、重新界定身份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5.在迂回中寻求合适的风格
  亚裔离散诗歌拥有独一无二的特征,这是西方诗学的局限性无法充分解释的。亚裔离散诗人往往在写作中表达了希望从欧洲诗歌传统中独立出来的愿望,并对这些传统进行了严厉批评,因为它们没有提供足够多的形式帮助这些亚洲诗人表达自身经历和感情。亚裔诗人通过寻求合适的风格来描述离散经历,以此表达对文化差异性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反对文化霸权的愿望。为了表现其文化差异,亚裔离散诗人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模仿、嘲弄、洋泾浜语,街头俚语以及其他形式的事件,设计出多种意义、多种音调的文学形式,为亚裔离散诗歌增添了新的创作角度。因为这些极具特性描述提供了一个相对广阔的空间,使脱离现实的文化传统得以用可行的方式重建,所以对于亚裔离散诗人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类诗人对多种风格的迷恋表明他们对于超越边界的自由有着非同寻常的渴望。同时,艺术创新和叛逆不仅仅出于对形式和美学的考虑,还意味着亚裔离散诗人寻觅确立自己文化身份和价值观的自我努力。陈美玲(Marilyn Chin)在“寻求无限”中写道: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Beautiful words are not truthful
  The truth is not beautiful
  You have translate “bitter” as “melon”
  “Fruit” as “willfulabsence”
  …
  To (二) err is human
  To (五) woo is woman
  Mǎi mā Buried mother
  Mài má Sold hemp
  Mǎi mǎ Bought horse
  No, not the tones but the tomes
  You said My name is Zhuang Mei
   Sturdy Beauty
  But the thought you said Shuang Mei
   Frosty Plum (2002, 86)
  陈在诗中运用一种中介语的方法跨国际交流,尝试将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系统分裂重叠起来,以此来表达希望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世界的愿望,用全新的声音来解释“真实是不美丽的”。很多亚裔离散诗人书写的诗歌就如同美丽的书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使用的英语是混杂的,而是他们刻画了一种不规则却强有力的书写风格,而正是这种迂回的风格带来了差异和活力。
  6.结语
  在某种意义上,迂回的诗学包含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回转往复和自相矛盾。“实际上,我们前进得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回归,”于连如是说(2000,10)。但是,我们在亚裔离散诗歌中感受到的不是结束感,而是不断离开的动态感。亚裔离散诗歌的多样化与多视角有着广阔的含义,因为我们今天所用的“离散”一词不仅意味着“国土”概念上的移居,还意味着“跨越文化”、“跨越语言”、乃至“超越自我”的融合。作为跨越各种领域的多重跨国界旅行,离散在诗歌中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亚裔离散诗歌的迅速扩展已经为相对封闭的文化论争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在亚裔离散诗歌研究中,我们需要一个“扩大的”视角,来识别和欣赏各种文学和文化的迂回、变异、转移和脱轨。持续的迂回观点将提供一种新的感知或“第二思想”,这有助于我们在持续变化的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地重新定位、重新调整我们的阅读视角与审视力。
  备注:本文引用的华裔文学作品片段均为笔者自己的翻译。

参考文献:
[1]Chin, Marilyn. “To Pursue the Limitless”. In Rhapsody in Plain Yellow. New York and London: W. . 2002 p85-87
[2]Cohen, Robin. Global Diaspora: AnIntroduct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7. p126
[3]Ha Jin. “The Past.” In Facing Shadows. Brooklyn, NY: Hanging Loose Press. 1996, p63
[4]Jullien, Francois. Detour and Access: Strategies of Meaning in China and Greece, trans. Sophie Hawkes. New York: Zone Books. 2000,p371
[5]Lavie, Smadar. “Introduction.” In Displacement, Diaspora, and Geographies of Identity, ed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1-26
[6]Li Young Lee, Rose. Rochester: BOAEditions Limited, 1986 p18, p43
[7]Massey, Doreen. Space, Place and : Polity Press 1993,p69-155
[8]Wong, SunnShelly.”Sizing Up AsianAmerican Poetry”. In A Resource Guide to AsianAmerican Literature, eds. Sau-Ling Cynthia Wong and Stephen H. Sumida. New York : MLA. 2001.p285-283
[9]Zhang, Benzi. Asian Diaspora Poetry inNorth America New York Lond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8. p11-23
[10]程爱民,赵文书《跨国语境下的美洲华裔文学与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11]肖画:《论华裔美国文学的华人族裔性》,华文文学2010.1P19-23
 

上一篇:再谈含弓戏的保护和传承_文学艺术论文

下一篇:从《龙争虎斗》到《新龙门客栈》谈结构性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