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非母语广告传播的创作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03 11:52
论文关键词:非母语;广告传播;策略
论文摘要:营销全球化趋势和非母语广告传播的日益顿繁,对广告创作提出了更大挑战。如何使跨国广告更有效,笔者探究出理解文化差异、尊重习俗、规避民族情绪、迎合本土价值观、标准化定应与本土化表现、融合优势文化、引领全球观念等十点基本策略。
营销全球化的趋势,要求广告传播与其相适应,实现全球化。这对广告创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及政治经济背景,不同文化群体有不同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及消费形态。传统广告文案研究的着眼于单一文化背景下进行,其原则和规律无疑难以适应全球化广告创作。尤其是广告文案创作。海尔集团1997年由广东华视广告公司制作出“海尔:中国造”(halr;madeinchina)核心广告语,来塑造海尔全球化品牌形象,成效甚微,而不得不重新回到“海尔,真诚到永远”这一广告口号上。随着我国企业营销活动全球化发展,类似问题一定也会越来越多,跨文化广告传播这一研究课题也会日益被关注。跨文化广告用语标准化好,还是应民族化?或者是应本土化?人们很难得到一个统一答案,但笔者以为可通过分析,探究出跨文化广告创作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文化差异对传播的影响
理解文化差异包括认识实质性知识和解释性知识两个层次,前者可以从报章杂志获取,后者唯有通过文化参与才能感觉到。如了解当地人的处事态度、生活观念及个人愿意在社会扮演的角色等,只有通过深人的人际交往才能了解到。北美与西欧文化同亚洲文化相比,更现世化(secularization),个性化,属低背景文化。因此适合中国、日本广告特点的间接隐晦、强调象征意义、突出社会地位、富有人情味和幽默性广告,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则会让消费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的广告语,在中国备受赞赏,但如在德国,受众马上的反应肯定是:“怎么好?”因为德国人处事严谨而认真,广告人创作广告语所采用的编码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偏好,都打上了其文化背景的烙印。在广告人本土文化中,往往不存在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理解冲突或偏差,但在不同文化区域,这经常出现。熊猫在世界多数国家受到欢迎,因此“熊猫”这一品牌名意译成各种语言,都引起美好的联想,但在奉行伊斯兰教国家的品牌广告,却遭到攻击和抵制,因熊猫外形象肥猪,也被认为是忌物。跨文化广告创作必须充分了解并尊重与受众国的文化差异,谨慎用语。
二、尊重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
由于宗教信仰不同,不同国家对不同广告表现和不同商品持有不同态度。美国骆驼牌香烟吹遍全球的广告名言“我宁愿为骆驼行一里路”,潜台词为烟民为买骆驼烟,宁愿走到鞋底磨穿。电视画面是烟民高跷二郎腿坐在神庙前,皮鞋底磨穿之洞最为抢眼。该广告在泰国一播,泰国举国愤慨,原来泰国盛行佛教,佛庙乃至尊圣地,脚底及污秽之处,在神庙前亮脚丫,实属大逆不道。而日本索尼广告也遭排斥:释迎牟尼闭目人定,但一会儿竟然凡心萌动,睁开双眼,随着音乐不停摇摆……此时广告语亮出“索尼,让佛祖动心”。这则广告创意不可谓不佳,但却招致外交抗议。欧洲天主教徒认为沉溺于沐浴妆扮为不当行为,因此极少用沐浴露,许多国家宗教教义教人刻苦勤俭,因此洗衣机等节省体力的商品被视为奢侈品而绝少使用。广告撰写若不了解并尊重各宗教信仰的特点及影响,往往会犯大错误。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国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不同国家风俗习惯不同,造成了对广告用语创作的不同心理要求。我国“雪蛙”食品,在国外宣传竟使消费者产生肮脏的感觉,因西方国家把青蛙与蛤蟆当一回事,是丑陋和令人不快的。在美国,鹿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被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涵义,而在巴西则是同性恋的俗称。鸭子在我国俗文化中指男妓,欧美人忌用数字"13",而中国、日本忌用“4",黄色在中国被象征为尊贵与神圣、而在西方则被象征下流和淫秽。广告语的创作技巧使用,幽默、双关、谐音等,都必须吻合受众国的风俗传统,产生正面理解及联想,否则会事倍功半。
三、迎合当地价值观念
美国著名广告语“justdoit”在香港电视上播放时,译成“想做就去做”,这一广告主题在标榜个性自由的美国,是不会大惊小怪的,但香港作为华人社会,自律具有传统心理优势,因此不少消费者认为该广告有诱导青少年干坏事之嫌,纷纷投诉,后来将广告词改成“应做就去做”,才平息风波。我国中老年服装广告,往往强调端庄稳重,这在西方社会则行不通。西方不像我国强调年龄资历,而从心理上排斥稳重老成的观念,以青春、活力、愉快为崇尚,老人也不服老。美国通用面粉公司为在日本推销配好的蛋糕粉料,在广告中宣传:做蛋糕就像做米饭一样容易,几乎没有起到效果,后来才知道这句话伤害了日本家庭主妇的感情,因为日本妇女认为做米饭要有很高手艺才行。美国人对个人卫生很讲究,但欧洲天主教国家认为身体乃天主所赐,过分卫生是多余的。因此当“格林”牙膏以“本牙膏为三餐饭后刷牙的人所必备”作广告语时,在欧洲根本行不通,因为欧洲人认为三餐饭后刷牙,简直是怪癖。同样是奋斗者群体,美国奋斗者追求娱乐性、时髦和快速汽车,而日本却对昂贵的音响系统和花边窗帘感兴趣。迎合当地价值观念,才能使广告的商品被接受,广告才能打开产品市场。
四、规避民族情绪的消极影响
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容易产生民族文化优越感,即对自己文化中已知和熟悉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而往往贬低外来文化中的未知的和生疏的东西,这种优越感往往又与自卑性的敏感情绪相伴而生。广告活动中,这种情绪往往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广告创作者容易下意识地以自身的民族文化经历为经验基础,以其国内的见解来作为解决异域文化差异的参考准绳这将会导致广告人产生文化幻觉,从而模糊、淡化其对文化差异的感觉与科学判断能力。本文开头提到的海尔广告语madeinchina,即有民族情结,仿佛是要为中国人争气。这是一种典型的弱民族心态。其二,受众民族对外来产品往往较敏感,这一点往往又成为当地厂商制造排外情绪、巩固市场地位的手段:像“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之类广告词,就暗含了民族排外情绪。对外来品牌往往阻碍不小,尤其在市场开发阶段二因此广告避免与当地品牌引起冲突,用语不要触及受众的民族敏感点。
五、用语习惯适用原则
跨文化广告传播最明显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隔阂,精通受众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特色,是跨文化广告用语的基础和保证:广告文案创作单靠字典释义是不够的。cue作为美国一个牙膏的品牌名,在法语理语里却是屁股的意思。“达特就是力量"(dartispower)作为关国克里斯勒汽车公司的广告口号,备为流行,译成西班牙语,则暗示成为缺少性活力者的需要品。缺乏对一种语言的情境理解力,犯语义错误往往还自蒙鼓中。
各国语言都有约定俗成的缩语,这经常困扰文案写作,因缩写不规范往往贻笑大方:《欧洲贸易杂志》将巴西宣传公共福利进步的主题广告中“社会一体化计划”(programadeintegracaxociae)缩写成pis,结果“thisispis",就成了“尿裤子了”的意思。
跨文化广告语撰写最好用当地语言撰写,且不要简单地用两种语言置换,刊播前最好请当地行家过目,以免不良引申义。
六、适应文化教育程度
发达国家,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文盲、半文盲较多,中国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为基本国策,重视大众教育水平的提高,印度则以精英教育为国策,侧重精英人才,国民总体受教育水平则偏低,因此在印度,英语是精英语言的体现,而下层人民许多人不识字,常规的文字促销就很难行得通,利用口语化特征的形象视听语言进行广告宣传,效果则往往好得多。文化水平不同的人对同一广告语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截然不同,广告用语一定要适应受众国目标受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在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文化教育程度高的国家,广告语一定要讲究艺术水准,否则不会被重视,而在印度,非洲一些国家,用语土一些,直白一些,效果会更好。
七、规避当地政策法规
不同国家有各异的政策、法令。有关广告实施的法规,直接限制、影响着跨国广告的进行,广告创作前必须先调查了解清楚。如德国禁止使用比较广告,比较式广告文案,在德国则不能刊播。日本规定电视广告一则不能超过巧秒钟,长文案在日本电视广告中即会成废纸。在意大利,“除臭”、“排汗”这类普通字眼也不能在广告中出现。在我国利用色情作广告是绝对禁止的,而在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则可以大胆巧妙采用。如对一国法律、政策烂熟于心,广告用语可使用规避手法,既实现广告目的,又绕开政策限制。
八、文化优势融合原则
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麦当劳快餐店广告裹携着美国文化遍布全球,但麦当劳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有果味奶茸,在中国则配有红茶‘这种融合两种文化优势的原则在广告中同样很重要,一方面要有本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吸引受众,另一方适应受众文化才能被接受。可口可乐在中国春节期间广告舞出中国龙,百事可乐送出千千万万副春联:“百事可乐迎新春,七喜临门度佳节”,丰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语,确实让我们觉得技高一筹。运用民族特色来宣扬产品,能形成独特的广告风格,这与世界化不是冲突的。法国香水、时装广告如不以其浪漫国度特色为卖点,肯定黯然失色。万宝路广告正是告诉消费者其产品来自“牛仔之国”才大行其道。一个国家、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传统、美学观念以及特有的文字,图案色彩,都能构成跨国文化广告的鲜明个性,融合在广告创作中,选择当地易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往往是避免其淹没在广告信息中的高招。
九、核心定位标准化与相关要素当地化结合
全球化广告可降低制作成本,形成全球统一的品牌形象,但需要寻找到在各种文化中具有同等效用的广告词,却是十分困难的事,一个可把握的原则是把品牌的核心定位标准化,允许品牌其他要素当地化。如香奈尔广告在全世界宣传同样的人类需要:看上去漂亮。斯沃奇手表向人们诉求娱乐需要。玉兰油定位为成年妇女用的面霜,但针对不同国家取了不同的名称:宝洁也根据不同文化为其洗发水命名,但都使用同样的广告词:wish-and-go。高科技产品广告用语更易采用标准化,而食品广告语则应当地化多一些,因为吃喝习惯通常受信仰及文化约束大些
十、适应全球性趋势,引领消费观念
人类学家泰勒·莱维特认为:世界各国文化正向趋同方向发展随着政治和习俗障碍的消融,互联网和卫星电视进人全球家庭,出境旅游日益频繁,全球化企业相互交织.世界正日渐成为麦克鲁汉所说的“地球村”。全球的青年正趋于观看同样的足球赛,听同样的音乐,崇拜同样的明星,玩同样的电子游戏,全球性趋势使各文化群体拥有更多的共同体验、共同文化。适应这些共同体验及文化,广告可超越当地文化而非服从当地文化。国际行销的实践也证明,当人们发现一种新的消费观.新的产品符合需要并特别有吸引力时,其文化习惯及民族文化优越感就会让路。日本的家电、美国的快餐深受中国消费者欢迎就是明证,百事可乐广告宣传其是”新一代的选择”,在全球各国都未遇阻力,迅速打开并占领市场也说明此道理。
另外,不同文化人群中还有跨文化群体,即属于不同文化或国籍.但分享了共同的需要及价值观和态度的群体如新做母亲的妇女、天文爱好者、网迷、音乐发烧友等即是这样的群体,对他们,新观念、新产品、新技术、新时尚往往具有非凡吸引力,广告用语从中寻找卖点,往往能引领消费观念。
论文摘要:营销全球化趋势和非母语广告传播的日益顿繁,对广告创作提出了更大挑战。如何使跨国广告更有效,笔者探究出理解文化差异、尊重习俗、规避民族情绪、迎合本土价值观、标准化定应与本土化表现、融合优势文化、引领全球观念等十点基本策略。
营销全球化的趋势,要求广告传播与其相适应,实现全球化。这对广告创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及政治经济背景,不同文化群体有不同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及消费形态。传统广告文案研究的着眼于单一文化背景下进行,其原则和规律无疑难以适应全球化广告创作。尤其是广告文案创作。海尔集团1997年由广东华视广告公司制作出“海尔:中国造”(halr;madeinchina)核心广告语,来塑造海尔全球化品牌形象,成效甚微,而不得不重新回到“海尔,真诚到永远”这一广告口号上。随着我国企业营销活动全球化发展,类似问题一定也会越来越多,跨文化广告传播这一研究课题也会日益被关注。跨文化广告用语标准化好,还是应民族化?或者是应本土化?人们很难得到一个统一答案,但笔者以为可通过分析,探究出跨文化广告创作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文化差异对传播的影响
理解文化差异包括认识实质性知识和解释性知识两个层次,前者可以从报章杂志获取,后者唯有通过文化参与才能感觉到。如了解当地人的处事态度、生活观念及个人愿意在社会扮演的角色等,只有通过深人的人际交往才能了解到。北美与西欧文化同亚洲文化相比,更现世化(secularization),个性化,属低背景文化。因此适合中国、日本广告特点的间接隐晦、强调象征意义、突出社会地位、富有人情味和幽默性广告,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则会让消费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的广告语,在中国备受赞赏,但如在德国,受众马上的反应肯定是:“怎么好?”因为德国人处事严谨而认真,广告人创作广告语所采用的编码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偏好,都打上了其文化背景的烙印。在广告人本土文化中,往往不存在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理解冲突或偏差,但在不同文化区域,这经常出现。熊猫在世界多数国家受到欢迎,因此“熊猫”这一品牌名意译成各种语言,都引起美好的联想,但在奉行伊斯兰教国家的品牌广告,却遭到攻击和抵制,因熊猫外形象肥猪,也被认为是忌物。跨文化广告创作必须充分了解并尊重与受众国的文化差异,谨慎用语。
二、尊重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
由于宗教信仰不同,不同国家对不同广告表现和不同商品持有不同态度。美国骆驼牌香烟吹遍全球的广告名言“我宁愿为骆驼行一里路”,潜台词为烟民为买骆驼烟,宁愿走到鞋底磨穿。电视画面是烟民高跷二郎腿坐在神庙前,皮鞋底磨穿之洞最为抢眼。该广告在泰国一播,泰国举国愤慨,原来泰国盛行佛教,佛庙乃至尊圣地,脚底及污秽之处,在神庙前亮脚丫,实属大逆不道。而日本索尼广告也遭排斥:释迎牟尼闭目人定,但一会儿竟然凡心萌动,睁开双眼,随着音乐不停摇摆……此时广告语亮出“索尼,让佛祖动心”。这则广告创意不可谓不佳,但却招致外交抗议。欧洲天主教徒认为沉溺于沐浴妆扮为不当行为,因此极少用沐浴露,许多国家宗教教义教人刻苦勤俭,因此洗衣机等节省体力的商品被视为奢侈品而绝少使用。广告撰写若不了解并尊重各宗教信仰的特点及影响,往往会犯大错误。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国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不同国家风俗习惯不同,造成了对广告用语创作的不同心理要求。我国“雪蛙”食品,在国外宣传竟使消费者产生肮脏的感觉,因西方国家把青蛙与蛤蟆当一回事,是丑陋和令人不快的。在美国,鹿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被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涵义,而在巴西则是同性恋的俗称。鸭子在我国俗文化中指男妓,欧美人忌用数字"13",而中国、日本忌用“4",黄色在中国被象征为尊贵与神圣、而在西方则被象征下流和淫秽。广告语的创作技巧使用,幽默、双关、谐音等,都必须吻合受众国的风俗传统,产生正面理解及联想,否则会事倍功半。
三、迎合当地价值观念
美国著名广告语“justdoit”在香港电视上播放时,译成“想做就去做”,这一广告主题在标榜个性自由的美国,是不会大惊小怪的,但香港作为华人社会,自律具有传统心理优势,因此不少消费者认为该广告有诱导青少年干坏事之嫌,纷纷投诉,后来将广告词改成“应做就去做”,才平息风波。我国中老年服装广告,往往强调端庄稳重,这在西方社会则行不通。西方不像我国强调年龄资历,而从心理上排斥稳重老成的观念,以青春、活力、愉快为崇尚,老人也不服老。美国通用面粉公司为在日本推销配好的蛋糕粉料,在广告中宣传:做蛋糕就像做米饭一样容易,几乎没有起到效果,后来才知道这句话伤害了日本家庭主妇的感情,因为日本妇女认为做米饭要有很高手艺才行。美国人对个人卫生很讲究,但欧洲天主教国家认为身体乃天主所赐,过分卫生是多余的。因此当“格林”牙膏以“本牙膏为三餐饭后刷牙的人所必备”作广告语时,在欧洲根本行不通,因为欧洲人认为三餐饭后刷牙,简直是怪癖。同样是奋斗者群体,美国奋斗者追求娱乐性、时髦和快速汽车,而日本却对昂贵的音响系统和花边窗帘感兴趣。迎合当地价值观念,才能使广告的商品被接受,广告才能打开产品市场。
四、规避民族情绪的消极影响
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容易产生民族文化优越感,即对自己文化中已知和熟悉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而往往贬低外来文化中的未知的和生疏的东西,这种优越感往往又与自卑性的敏感情绪相伴而生。广告活动中,这种情绪往往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广告创作者容易下意识地以自身的民族文化经历为经验基础,以其国内的见解来作为解决异域文化差异的参考准绳这将会导致广告人产生文化幻觉,从而模糊、淡化其对文化差异的感觉与科学判断能力。本文开头提到的海尔广告语madeinchina,即有民族情结,仿佛是要为中国人争气。这是一种典型的弱民族心态。其二,受众民族对外来产品往往较敏感,这一点往往又成为当地厂商制造排外情绪、巩固市场地位的手段:像“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之类广告词,就暗含了民族排外情绪。对外来品牌往往阻碍不小,尤其在市场开发阶段二因此广告避免与当地品牌引起冲突,用语不要触及受众的民族敏感点。
五、用语习惯适用原则
跨文化广告传播最明显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隔阂,精通受众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特色,是跨文化广告用语的基础和保证:广告文案创作单靠字典释义是不够的。cue作为美国一个牙膏的品牌名,在法语理语里却是屁股的意思。“达特就是力量"(dartispower)作为关国克里斯勒汽车公司的广告口号,备为流行,译成西班牙语,则暗示成为缺少性活力者的需要品。缺乏对一种语言的情境理解力,犯语义错误往往还自蒙鼓中。
广告用语修辞也与一国语言习惯和生活体验相关。如我国商品广告用百合象征“百年好合”,用“一朵莲花一条鱼”象征“连年有余”,取谐音,图吉祥,用在别国,只会让人百思不解,百事可乐著名的英文广告语“comealivewithpepsi"(请喝百事可乐、令君生气勃勃),译成德文变成“与百事一起,从坟墓中复活”。"fitisbest”作为英文广告语,简洁、对称、有音韵美,译成汉语:“合适的就是最好的”,逊色多了。
各国语言都有约定俗成的缩语,这经常困扰文案写作,因缩写不规范往往贻笑大方:《欧洲贸易杂志》将巴西宣传公共福利进步的主题广告中“社会一体化计划”(programadeintegracaxociae)缩写成pis,结果“thisispis",就成了“尿裤子了”的意思。
跨文化广告语撰写最好用当地语言撰写,且不要简单地用两种语言置换,刊播前最好请当地行家过目,以免不良引申义。
六、适应文化教育程度
发达国家,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文盲、半文盲较多,中国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为基本国策,重视大众教育水平的提高,印度则以精英教育为国策,侧重精英人才,国民总体受教育水平则偏低,因此在印度,英语是精英语言的体现,而下层人民许多人不识字,常规的文字促销就很难行得通,利用口语化特征的形象视听语言进行广告宣传,效果则往往好得多。文化水平不同的人对同一广告语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截然不同,广告用语一定要适应受众国目标受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在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文化教育程度高的国家,广告语一定要讲究艺术水准,否则不会被重视,而在印度,非洲一些国家,用语土一些,直白一些,效果会更好。
七、规避当地政策法规
不同国家有各异的政策、法令。有关广告实施的法规,直接限制、影响着跨国广告的进行,广告创作前必须先调查了解清楚。如德国禁止使用比较广告,比较式广告文案,在德国则不能刊播。日本规定电视广告一则不能超过巧秒钟,长文案在日本电视广告中即会成废纸。在意大利,“除臭”、“排汗”这类普通字眼也不能在广告中出现。在我国利用色情作广告是绝对禁止的,而在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则可以大胆巧妙采用。如对一国法律、政策烂熟于心,广告用语可使用规避手法,既实现广告目的,又绕开政策限制。
八、文化优势融合原则
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麦当劳快餐店广告裹携着美国文化遍布全球,但麦当劳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有果味奶茸,在中国则配有红茶‘这种融合两种文化优势的原则在广告中同样很重要,一方面要有本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吸引受众,另一方适应受众文化才能被接受。可口可乐在中国春节期间广告舞出中国龙,百事可乐送出千千万万副春联:“百事可乐迎新春,七喜临门度佳节”,丰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语,确实让我们觉得技高一筹。运用民族特色来宣扬产品,能形成独特的广告风格,这与世界化不是冲突的。法国香水、时装广告如不以其浪漫国度特色为卖点,肯定黯然失色。万宝路广告正是告诉消费者其产品来自“牛仔之国”才大行其道。一个国家、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传统、美学观念以及特有的文字,图案色彩,都能构成跨国文化广告的鲜明个性,融合在广告创作中,选择当地易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往往是避免其淹没在广告信息中的高招。
九、核心定位标准化与相关要素当地化结合
全球化广告可降低制作成本,形成全球统一的品牌形象,但需要寻找到在各种文化中具有同等效用的广告词,却是十分困难的事,一个可把握的原则是把品牌的核心定位标准化,允许品牌其他要素当地化。如香奈尔广告在全世界宣传同样的人类需要:看上去漂亮。斯沃奇手表向人们诉求娱乐需要。玉兰油定位为成年妇女用的面霜,但针对不同国家取了不同的名称:宝洁也根据不同文化为其洗发水命名,但都使用同样的广告词:wish-and-go。高科技产品广告用语更易采用标准化,而食品广告语则应当地化多一些,因为吃喝习惯通常受信仰及文化约束大些
十、适应全球性趋势,引领消费观念
人类学家泰勒·莱维特认为:世界各国文化正向趋同方向发展随着政治和习俗障碍的消融,互联网和卫星电视进人全球家庭,出境旅游日益频繁,全球化企业相互交织.世界正日渐成为麦克鲁汉所说的“地球村”。全球的青年正趋于观看同样的足球赛,听同样的音乐,崇拜同样的明星,玩同样的电子游戏,全球性趋势使各文化群体拥有更多的共同体验、共同文化。适应这些共同体验及文化,广告可超越当地文化而非服从当地文化。国际行销的实践也证明,当人们发现一种新的消费观.新的产品符合需要并特别有吸引力时,其文化习惯及民族文化优越感就会让路。日本的家电、美国的快餐深受中国消费者欢迎就是明证,百事可乐广告宣传其是”新一代的选择”,在全球各国都未遇阻力,迅速打开并占领市场也说明此道理。
另外,不同文化人群中还有跨文化群体,即属于不同文化或国籍.但分享了共同的需要及价值观和态度的群体如新做母亲的妇女、天文爱好者、网迷、音乐发烧友等即是这样的群体,对他们,新观念、新产品、新技术、新时尚往往具有非凡吸引力,广告用语从中寻找卖点,往往能引领消费观念。
上一篇:浅谈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
下一篇:试析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美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