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艺术视野中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发布时间:2015-07-03 11:54
[论文关键词]现代艺术;现代园林;艺术观念;设计手法;平面形式;立体空间
[论文摘要]现代艺术带给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独特的启发,形成了丰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其不仅在形式的层面上丰富着现代园林的形态,而且在观念和意义的层面上也拓展着现代园林的表现空间。对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手法的研究为园林设计实践提供了不同的艺术视角,从而创作出适合我国时代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现代园林设计从19世纪末期发展至今,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风格,打破了欧洲传统规则图案式风格,超越了英国自然风景园的浪漫情怀,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审美趣味与形式风格。
影响现代园林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社会与功能的园林设计,二是采用生态的方法进行设计,三是从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中吸取养分。这里主要从现代艺术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
一、现代艺术的发展
20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形成了与以往3000年的西方艺术完全不同的艺术观念、思维和形式,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的写实性、唯美性、叙述性和传统的美学观点被全部推翻,艺术的非写实性、反唯美性、非叙述性已经是有目共睹的当前艺术的主流内容。
抽象主义建立在秩序法则上的形式逻辑;立体主义分解重组后得到的多视点角度;表现主义对自我情感的宣泄及对艺术张力的追求;抽象表现主义中对下意识运用和掌握的行动绘画;波普艺术中对大众生活的世俗化反映,对不同媒介的拼贴与融合,对绘画和雕塑等艺术界线的消解和清除;极少主义艺术中对艺术客观性的展现,对非表现性的把握,对“少”的极端表达;观念艺术中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对思想的锻炼和表现,对自然的塑造和异化,对行为的梳理和张扬等都展现出现代艺术的发展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西方现代艺术这种异彩纷呈的现象不仅为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设计灵感的丰富来源和审美旨趣上的某种倾向,同时也为园林设计的实践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具有启发意义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形式语言。
二、艺术形式的思维更新在园林中的表现
1.抽象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现代艺术形式方面的思维更新是从抽象主义运动开始的。“抽象”的目的就是要区别于现实“具象”的艺术自身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抽象”思维可以说是对西方传统艺术思维的首次冲击,许多现代派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力求实现自然物象与抽象视觉符号之间的“语义转换”。传统的再现性形象被彻底地抽象了,点、线、面、体、色彩等抽象的元素(视觉符号),已不是作为屈从于现实对象的模仿手段而出现在画面上了,其本身就是画面的主体,就体现着作品的内容。
这种现代艺术形式上的思维更新影响到现代园林设计中设计思维。传统园林中的模仿自然已不再是设计思维中的唯一设计手法,从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开始,费拉兄弟(andrevera和paulvera)与莫劳克斯(jeancharlesmoreaux)设计的“瑙勒斯花园”的设计就步人人们的视野,标志着抽象性思维在园林中的体现。其花园构图与立体主义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冷峻的几何构图构成作品的平面图形,植被与灌木的几何配置形成花园独特的视觉效果。
2.非理性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抽象性的思维体现着一种理性的思维形式,但是这种执著于简单明了的确定性和秩序性的思维定式干扰着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而艺术创造的脚步是永不停止的,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因此提出了非理性的美学思维。非理性的美学思维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以此来消解理性思维中的抽象性的思维模式。
非理性设计思维在园林设计上的运用虽不如在建筑界那样引起巨大的变革,但作为园林设计的思想基垫,他们为当代园林设计思潮的未来发展确实架构起更广阔的平台。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antonigaudiicornet)的居尔公园、乔治·哈格里夫斯完成的位于美国丹佛市的哈乐昆广场、伯纳德·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无一不是非理性思维指导下的产物。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屈米提出三项创造原则:(1)拒绝“综合”观念,改向“分解”观念;(2)排斥传统的使用与形式间的对立,转向两者的叠合和并置;(3)强调片断,叠合和重合,使分解的力量突破原有的限制,提出新的定义。屈米在设计中将点线面体系之间安排一种富有张力的冲突与对抗,通过取消建筑的确定性的形式,赋予建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种方式和特征我们可以说是屈米将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理论直接应用于园林设计中使得园林的设计具有明显的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
三、艺术语言引起园林设计形式语言的变革
现代艺术运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艺术思维的影响,再者是艺术语言的影响。艺术与艺术语言是不可分离的,它对设计师有着某种潜移默化的启示作用。在很多设计师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语言的景观转化,而这种转化也使我们认识到在对艺术与园林进行平行思考过程中的巨大潜能。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形态世界,也为现代的园林形态研究指明了某种方向。
1.平面形式层面上的设计手法
(1)秩序的法则。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对平面的处理不少呈现出几何的抽象,简洁的规整线形组合中隐含着平面构图的内在秩序。这一处理手法源于蒙德里安(pietmondrian)的抽象画。蒙德里安在继承康定斯基所开创的抽象风格后,探索和发展出一套与前者的那种浪漫抽象主义完全不同的几何抽象画风,从而使得绘画成为一种更加纯粹的形式表达。在景观设计平面中,这种对抽象秩序的法则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得到广泛运用并加以推广变化。
当代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将这种法则运用得淋漓尽致,并更加简洁纯粹。由他设计的剑桥中心屋顶花园进行了大胆的抽象艺术尝试。矩形的屋顶花园采用的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平面构成布置手法。平面上以紫色砂石做底,中心部分用淡蓝色预制混凝土方砖按网格点缀,东西两侧以低矮带状花坛交错组织成一幅几何线条图案。
(2)动态的构成。与抽象宁静的平面构图不同,很多设计师的平面处理手法讲究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处理手法源于艺术家马列维奇(k.c.malevieh)的“至上主义”绘画。马列维奇的绘画呈现出动态的布局,给人一种自由的表达,与蒙得里安的绘画有很大的区别。蒙得里安的几何构成异常清晰和明确,是在一种法则控制下的形式的建构,而马列维奇的动态绘画却显示出更多自由和感觉的直接流露,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强的形式律动感,在平面构成上有独特的创造。这种平面构成的格局,在于采用一种有动态的隐性的中轴,几何图形以此为界互相对置,并在看似零散的画面中取得构图的平衡。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从托马斯·丘奇(thomaschureh)开始,受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的影响,锯齿线、钢琴线、肾形、阿米巴曲线被他结合形成简洁动态流动的平面。各种艺术形式在他的作品中被运用得出神人化。丘奇最著名的作品是1948年的唐纳花园。在花园平面中,庭院轮廓以锯齿线和曲线相连,肾形泳池流畅的线条以及池中雕塑的曲线,与远处海湾的“s”形线条相呼应,呈现出动态的平面。动态的艺术语言使设计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1)空间的流动。关于空间的流动的设计手法,首先是建筑师密斯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运用。在德国馆中,由于柱子承担了结构作用而使墙体被解放,自由布置的墙体塑造了连续流动的空间。而凯利的米勒花园与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有很多相似之处。他通过景观语汇结构(树干)和围合(绿篱)的对比,体现建筑的自由平面思想,塑造了一系列流动的室外景观空间。人们在空间游览的过程中,历时性与共时性穿插,随着人的移动空间不断转换——凯利创造出一种“流动的”与众不同的景观空间和空间秩序。同时这种简洁的手法极大迎合了现代空间的需求。
(2)网格的运用。网格设计手法是将特定的设计对象纳入网格体系的一种设计手法。网格设计手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结构主义建筑师范·埃克首先提出了“网格”、“秩序”的概念。
园林网格空间由于方格边界的节点具有无限扩展的特点,单一的纯空间可自由、多向地发展,形成无尽头的水平透视效果,空间无论从哪个方向扩展都是单一、均质、各向同性的。在这种空间中,利用网格空间强烈的透视感,借鉴建筑用墙来分隔空间的原则,用花卉、绿篱、地被、乔木作为绿墙来严格的按网格平面形式来分隔空间,植物以直线、方块、平行、三角形的简单规则式种植来达到组合空间的目的。
在景观设计中,丹·凯利是首先运用网格进行景观设计的大师,他用网格设计手法设计了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空军学院花园、费城独立大道第三街区、芝加哥艺术协会南花园、达拉斯联合银行喷泉广场、坦伯市国家银行广场等著名景观作品。丹·凯利结构主义网格空间是多种秩序的叠加,加上随意的植物,使得空间具有某种“空间——时间同时”的“透明性”。直线、绿篱、整齐的树列和树阵、方形的水池、树池和平台等元素被组织起来,注重结构的清晰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材料的运用简洁而直接,没有装饰性的细节。
(3)自由的变构与穿插。德里达(jacquesderrida)曾明确的提出过“结构的中心”、“中心的缺失”和“自由变构”等新概念。他认为“自由变构”就是在一个有限构成的封闭体中进行的无限多样的置换替代,以绝对的偶然形式,决定于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于动因发生的冒险活动,强调随机性与偶然性,强调空间不连续性,强调疯狂与机会,强调非理性的空间布局。
具体设计手法包括旋转、叠加、变形、变异、移位、减缺、包含、穿插、镶嵌、连结等,这些手法往往是结合应用从而构成许多新的表现语言,如移位与旋转、重叠与旋转、包含与旋转、错位与逆反、包含与变异、错位与重叠、变异与拼贴等。
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组织空间上,线型组合更加自由,不对称构图开始流行。即使设计中采用轴线,也不是强调,而是用不完全对称布置的景物,或折线的边缘打破完全的对称,追求不对称均衡,讲究一种自由的变构与穿插。
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是纯粹以形式的自由变构与穿插为构思基础的进行新的公园设计手法的尝试。这种概念是对传统的主导、和谐构图与审美原则的反叛。他将各种要素裂解开来,不再用和谐、完美的方式相连接与组合,而相反却用机械的几何结构处理,以体现矛盾与冲突。这种结构与处理方式更注重景的随机组合与偶然性,而不是传统公园精心设计的序列与空间景致。
(4)拼贴的手法。拼贴设计手法是将所引用的对象通过组合、拼接等方法的设计手法。景观的拼贴设计手法有一般拼贴和多元拼贴等方法。一般拼贴设计手法只有一种拼贴的对象,拼贴的对象包括历史的、地方的、大众文化的符号等。多元拼贴设计手法拼贴的对象包括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景观符号,从而获得一种混杂、游戏的风格。
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属于一般的拼贴手法。这个广场集中了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片断化、零散化、暖昧性和混杂性等所有这些价值观念,并以拼贴组装的方法构成了一个充满幻觉的复杂空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最有影响的广场之一。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景观设计则属于多元拼贴的设计手法。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符号的混杂,获得了梦幻般的效果。中央的“澳之梦”广场由景观设计师斯塔(vladimirsirra)设计,平面是由不同的地图叠置而成,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地图是标准的英语标注的澳大利亚地图和澳大利亚本土各种语言分区地图,以表明澳大利亚是一个真正的移民国家。广场的中央则是一片空无,完全裸露在阳光下,意喻澳大利亚人烟稀少的内地。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的建筑与外部广场空间用表面拼贴形象和抽象隐喻的双重话语,创造出一个情绪化地介入展览中的博物馆。正是因为拼贴手法的运用,这样一个如此复杂、如此多元、充满隐喻、非常个人而又辉煌奇特的建筑体现出了澳大利亚本土文化的真实写照。
四、小结
在现代艺术这一视野中,现代艺术带给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启发,以及现代艺术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互动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现代艺术景观实践的描述,对现代艺术丰富思想的提炼,我们大体勾勒出了在现代艺术视野中,园林景观设计所表现出的各种形态。现代艺术不仅在形式的层面上丰富着现代园林的形态,而且在观念和意义的层面上也拓展着现代园林的表现空间。
[论文摘要]现代艺术带给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独特的启发,形成了丰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其不仅在形式的层面上丰富着现代园林的形态,而且在观念和意义的层面上也拓展着现代园林的表现空间。对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手法的研究为园林设计实践提供了不同的艺术视角,从而创作出适合我国时代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现代园林设计从19世纪末期发展至今,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风格,打破了欧洲传统规则图案式风格,超越了英国自然风景园的浪漫情怀,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审美趣味与形式风格。
影响现代园林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社会与功能的园林设计,二是采用生态的方法进行设计,三是从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中吸取养分。这里主要从现代艺术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
一、现代艺术的发展
20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形成了与以往3000年的西方艺术完全不同的艺术观念、思维和形式,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的写实性、唯美性、叙述性和传统的美学观点被全部推翻,艺术的非写实性、反唯美性、非叙述性已经是有目共睹的当前艺术的主流内容。
抽象主义建立在秩序法则上的形式逻辑;立体主义分解重组后得到的多视点角度;表现主义对自我情感的宣泄及对艺术张力的追求;抽象表现主义中对下意识运用和掌握的行动绘画;波普艺术中对大众生活的世俗化反映,对不同媒介的拼贴与融合,对绘画和雕塑等艺术界线的消解和清除;极少主义艺术中对艺术客观性的展现,对非表现性的把握,对“少”的极端表达;观念艺术中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对思想的锻炼和表现,对自然的塑造和异化,对行为的梳理和张扬等都展现出现代艺术的发展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西方现代艺术这种异彩纷呈的现象不仅为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设计灵感的丰富来源和审美旨趣上的某种倾向,同时也为园林设计的实践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具有启发意义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形式语言。
二、艺术形式的思维更新在园林中的表现
1.抽象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现代艺术形式方面的思维更新是从抽象主义运动开始的。“抽象”的目的就是要区别于现实“具象”的艺术自身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抽象”思维可以说是对西方传统艺术思维的首次冲击,许多现代派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力求实现自然物象与抽象视觉符号之间的“语义转换”。传统的再现性形象被彻底地抽象了,点、线、面、体、色彩等抽象的元素(视觉符号),已不是作为屈从于现实对象的模仿手段而出现在画面上了,其本身就是画面的主体,就体现着作品的内容。
这种现代艺术形式上的思维更新影响到现代园林设计中设计思维。传统园林中的模仿自然已不再是设计思维中的唯一设计手法,从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开始,费拉兄弟(andrevera和paulvera)与莫劳克斯(jeancharlesmoreaux)设计的“瑙勒斯花园”的设计就步人人们的视野,标志着抽象性思维在园林中的体现。其花园构图与立体主义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冷峻的几何构图构成作品的平面图形,植被与灌木的几何配置形成花园独特的视觉效果。
2.非理性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抽象性的思维体现着一种理性的思维形式,但是这种执著于简单明了的确定性和秩序性的思维定式干扰着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而艺术创造的脚步是永不停止的,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因此提出了非理性的美学思维。非理性的美学思维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以此来消解理性思维中的抽象性的思维模式。
非理性设计思维在园林设计上的运用虽不如在建筑界那样引起巨大的变革,但作为园林设计的思想基垫,他们为当代园林设计思潮的未来发展确实架构起更广阔的平台。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antonigaudiicornet)的居尔公园、乔治·哈格里夫斯完成的位于美国丹佛市的哈乐昆广场、伯纳德·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无一不是非理性思维指导下的产物。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屈米提出三项创造原则:(1)拒绝“综合”观念,改向“分解”观念;(2)排斥传统的使用与形式间的对立,转向两者的叠合和并置;(3)强调片断,叠合和重合,使分解的力量突破原有的限制,提出新的定义。屈米在设计中将点线面体系之间安排一种富有张力的冲突与对抗,通过取消建筑的确定性的形式,赋予建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种方式和特征我们可以说是屈米将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理论直接应用于园林设计中使得园林的设计具有明显的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
三、艺术语言引起园林设计形式语言的变革
现代艺术运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艺术思维的影响,再者是艺术语言的影响。艺术与艺术语言是不可分离的,它对设计师有着某种潜移默化的启示作用。在很多设计师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语言的景观转化,而这种转化也使我们认识到在对艺术与园林进行平行思考过程中的巨大潜能。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形态世界,也为现代的园林形态研究指明了某种方向。
1.平面形式层面上的设计手法
(1)秩序的法则。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对平面的处理不少呈现出几何的抽象,简洁的规整线形组合中隐含着平面构图的内在秩序。这一处理手法源于蒙德里安(pietmondrian)的抽象画。蒙德里安在继承康定斯基所开创的抽象风格后,探索和发展出一套与前者的那种浪漫抽象主义完全不同的几何抽象画风,从而使得绘画成为一种更加纯粹的形式表达。在景观设计平面中,这种对抽象秩序的法则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得到广泛运用并加以推广变化。
当代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将这种法则运用得淋漓尽致,并更加简洁纯粹。由他设计的剑桥中心屋顶花园进行了大胆的抽象艺术尝试。矩形的屋顶花园采用的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平面构成布置手法。平面上以紫色砂石做底,中心部分用淡蓝色预制混凝土方砖按网格点缀,东西两侧以低矮带状花坛交错组织成一幅几何线条图案。
(2)动态的构成。与抽象宁静的平面构图不同,很多设计师的平面处理手法讲究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处理手法源于艺术家马列维奇(k.c.malevieh)的“至上主义”绘画。马列维奇的绘画呈现出动态的布局,给人一种自由的表达,与蒙得里安的绘画有很大的区别。蒙得里安的几何构成异常清晰和明确,是在一种法则控制下的形式的建构,而马列维奇的动态绘画却显示出更多自由和感觉的直接流露,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强的形式律动感,在平面构成上有独特的创造。这种平面构成的格局,在于采用一种有动态的隐性的中轴,几何图形以此为界互相对置,并在看似零散的画面中取得构图的平衡。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从托马斯·丘奇(thomaschureh)开始,受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的影响,锯齿线、钢琴线、肾形、阿米巴曲线被他结合形成简洁动态流动的平面。各种艺术形式在他的作品中被运用得出神人化。丘奇最著名的作品是1948年的唐纳花园。在花园平面中,庭院轮廓以锯齿线和曲线相连,肾形泳池流畅的线条以及池中雕塑的曲线,与远处海湾的“s”形线条相呼应,呈现出动态的平面。动态的艺术语言使设计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2.立体空间形式层面的设计手法
(1)空间的流动。关于空间的流动的设计手法,首先是建筑师密斯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运用。在德国馆中,由于柱子承担了结构作用而使墙体被解放,自由布置的墙体塑造了连续流动的空间。而凯利的米勒花园与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有很多相似之处。他通过景观语汇结构(树干)和围合(绿篱)的对比,体现建筑的自由平面思想,塑造了一系列流动的室外景观空间。人们在空间游览的过程中,历时性与共时性穿插,随着人的移动空间不断转换——凯利创造出一种“流动的”与众不同的景观空间和空间秩序。同时这种简洁的手法极大迎合了现代空间的需求。
(2)网格的运用。网格设计手法是将特定的设计对象纳入网格体系的一种设计手法。网格设计手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结构主义建筑师范·埃克首先提出了“网格”、“秩序”的概念。
园林网格空间由于方格边界的节点具有无限扩展的特点,单一的纯空间可自由、多向地发展,形成无尽头的水平透视效果,空间无论从哪个方向扩展都是单一、均质、各向同性的。在这种空间中,利用网格空间强烈的透视感,借鉴建筑用墙来分隔空间的原则,用花卉、绿篱、地被、乔木作为绿墙来严格的按网格平面形式来分隔空间,植物以直线、方块、平行、三角形的简单规则式种植来达到组合空间的目的。
在景观设计中,丹·凯利是首先运用网格进行景观设计的大师,他用网格设计手法设计了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空军学院花园、费城独立大道第三街区、芝加哥艺术协会南花园、达拉斯联合银行喷泉广场、坦伯市国家银行广场等著名景观作品。丹·凯利结构主义网格空间是多种秩序的叠加,加上随意的植物,使得空间具有某种“空间——时间同时”的“透明性”。直线、绿篱、整齐的树列和树阵、方形的水池、树池和平台等元素被组织起来,注重结构的清晰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材料的运用简洁而直接,没有装饰性的细节。
(3)自由的变构与穿插。德里达(jacquesderrida)曾明确的提出过“结构的中心”、“中心的缺失”和“自由变构”等新概念。他认为“自由变构”就是在一个有限构成的封闭体中进行的无限多样的置换替代,以绝对的偶然形式,决定于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于动因发生的冒险活动,强调随机性与偶然性,强调空间不连续性,强调疯狂与机会,强调非理性的空间布局。
具体设计手法包括旋转、叠加、变形、变异、移位、减缺、包含、穿插、镶嵌、连结等,这些手法往往是结合应用从而构成许多新的表现语言,如移位与旋转、重叠与旋转、包含与旋转、错位与逆反、包含与变异、错位与重叠、变异与拼贴等。
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组织空间上,线型组合更加自由,不对称构图开始流行。即使设计中采用轴线,也不是强调,而是用不完全对称布置的景物,或折线的边缘打破完全的对称,追求不对称均衡,讲究一种自由的变构与穿插。
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是纯粹以形式的自由变构与穿插为构思基础的进行新的公园设计手法的尝试。这种概念是对传统的主导、和谐构图与审美原则的反叛。他将各种要素裂解开来,不再用和谐、完美的方式相连接与组合,而相反却用机械的几何结构处理,以体现矛盾与冲突。这种结构与处理方式更注重景的随机组合与偶然性,而不是传统公园精心设计的序列与空间景致。
(4)拼贴的手法。拼贴设计手法是将所引用的对象通过组合、拼接等方法的设计手法。景观的拼贴设计手法有一般拼贴和多元拼贴等方法。一般拼贴设计手法只有一种拼贴的对象,拼贴的对象包括历史的、地方的、大众文化的符号等。多元拼贴设计手法拼贴的对象包括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景观符号,从而获得一种混杂、游戏的风格。
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属于一般的拼贴手法。这个广场集中了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片断化、零散化、暖昧性和混杂性等所有这些价值观念,并以拼贴组装的方法构成了一个充满幻觉的复杂空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最有影响的广场之一。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景观设计则属于多元拼贴的设计手法。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符号的混杂,获得了梦幻般的效果。中央的“澳之梦”广场由景观设计师斯塔(vladimirsirra)设计,平面是由不同的地图叠置而成,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地图是标准的英语标注的澳大利亚地图和澳大利亚本土各种语言分区地图,以表明澳大利亚是一个真正的移民国家。广场的中央则是一片空无,完全裸露在阳光下,意喻澳大利亚人烟稀少的内地。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的建筑与外部广场空间用表面拼贴形象和抽象隐喻的双重话语,创造出一个情绪化地介入展览中的博物馆。正是因为拼贴手法的运用,这样一个如此复杂、如此多元、充满隐喻、非常个人而又辉煌奇特的建筑体现出了澳大利亚本土文化的真实写照。
四、小结
在现代艺术这一视野中,现代艺术带给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启发,以及现代艺术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互动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现代艺术景观实践的描述,对现代艺术丰富思想的提炼,我们大体勾勒出了在现代艺术视野中,园林景观设计所表现出的各种形态。现代艺术不仅在形式的层面上丰富着现代园林的形态,而且在观念和意义的层面上也拓展着现代园林的表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