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空纳万境白多余韵—中国园林的布白现象
发布时间:2015-07-03 11:55
论文关键词:中国园林 中国画 实与虚
论文摘要:中国园林以独特的艺术品格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之一,它的风格和创作手法的形成,必然有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艺术种类中,中国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大。本文就中国园林与国画的姻缘联系、布白原理和特征进行了论述。
中国园林中的布局手法受到中国画中布白构图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与西方园林大相径庭的艺术风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这句诗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品格最好的写照。以静观动,以流动的画面和空灵的意境,包括宇宙万物万境,蕴含人主无限情怀,可以说是中国园林独到的艺术追求。
这样一种艺术品格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园林的空间布局上,就是园林的空间常常留有大幅的“空白”。所谓“空白”是指空间布置中实质要素未到的无形之处以及实质要素隐蔽的地方,就像齐白石画鱼、画虾从来不画水,留下大片的空白,但可以通过鱼虾的游动之态,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感受到水的存在和水的澄明;郭熙的《梅石溪图》里突兀的峻石,几株从崖石里伸出的梅技,以及几只闲游的野鸭,仅占画幅的1/3,其余部分是空白,然而,这些空白的象外之旨是水,是天,是水天一色,尽可自由联想。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它与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以无形写有形,以形写神,以实写虚等美学原则是一致的。中国古典诗歌讲“诗贵含蓄”要求诗歌应“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可说是这种原则的最高境界了。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布景大多是虚景,所用道具多是假设;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也不依赖舞台背景的变换,演员几个小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上天人地,骑马摇船等全过程,这都是中国古典艺术所遵循的美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这种美学原则也在造园中表现更加充分。它体现出中国传统园林对含蓄以及以虚写实的美学追求。“虚”与“实”是中国古典造园理论中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它强调隐与显、藏与露、多与少、浓与淡的对立统一,立足于生动地显示出山水万物、阴阳虚实的复杂交错,以及园林师、建筑师的独特感受,以寥寥数笔,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效果。受到传统中国画创作思想的影响,“物到为实,飞白为虚”、“有形为实,无形为虚”的理念便成为中国园林创作中构造“图外之意,画外之音,景外之景”的常用手法。中国园林构图中的”实”是指园林园景中的实体景素,如山体、建筑物、高大乔木等,“虚”是指与实体景素相对的虚体景素,如水面、广场、草坪等。任何一件园林作品都应该是这种虚与实的有机统一。有实无虚不具有艺术性,有虚无实则不能成其形。园景中的虚处与实处是有机相连、统一于一体的,构成的是“地”与“图”的互存关系。中国画中画家意在画云却画山,山间空白,看似云气缭绕;旨在画月却画云,云中空白,却透出日月的辉煌。所以,有形可以虚,无形亦可人实。如烟水云霞不着笔墨可化为虚象,画中空白在景物实相的对照下,又显示出山水烟霞的实景。
由于虚与实相生相存,园林中实体景素未到的“空白”空间,在与整个园景的关系中,成为有机组成部分。留下“空间空白”,使景园具有丰富的启发性、暗示性和召唤性,从而为游园者想象和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所谓:“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三显在《东庄论画》中也这样讲:“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显然,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构筑妙景最要紧的地方,不在实象,而在无笔无墨的“空白”处。
那么,为什么妙在无形处?在笔墨不着的“空白”处,华琳在《南棕抉秘》中道出了原委:“于通幅的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之龙脉矣.”因此,园景中“空白”处关系着园景的气势.园林构图中的空白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园景的气韵是否生动。“空白”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暂时的隐藏,其中贯注着自然的精魂和造园家的生命律动。正如王夫之所言:“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讲绘画“应留虚白地步,不可填实;庶使烟光明灭,云影徘徊,森森穆穆,郁郁苍苍,望之无形,摆之有理”。邹一挂讲“布置之法,势如勾股。上宜留天,下宜留地”。正是居于上述认识,中国历代园林师和建筑师都很关注构图和布白的问题。在构图时留出天与地的空间,同时也就留出了作者和观赏者心灵流动的空间。这正是园林师和建筑师特有的空间意识的体现,同时也把图景中空白转化为实有的精神空间。“空故纳万境”,正是因为在这些空白中洋溢着艺术家心灵的律动,从而使园林的意境更加深远,使得有限的空间具有奔腾千里的气势,使静的空间充满了动感。所以才妙在无形处。
因此可以说,中国园林的佳境是构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明代著名造园理论家计成在《园冶》中列举了许多情景交融的例释,如“摩洁惘jil”的清幽山谷;“季伦金谷”的豪华盛筵;“境仿稼壶”的神仙境界等。实质景素与虚质景素之间讲究共生递进,在选择亭台阁榭的空间位置要近水际泽畔,或“壕幢之上,想人鱼观”,或“支仓浪中,非歌攫足”。圆中掇山讲究“片山多致,寸石生情”。抒闲云野鹤之逸志,发思古凭今之幽情。此情就是要调动赏园者身临其景,触景生情。中国古代造园师运匠心于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注情于一亭一榭,一峰一峦,意在笔先,精巧地运用虚实景素,巧妙构思,合理布局,创造出了一大批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精品并立于世界园林之林。
中国画在空与白的色彩运用上也别具匠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种特殊的表达语言。中国画以水墨为主,一黑一白,成为其色彩的基调。张式在《画谭》中说:“黑为阴,白为阳,阴阳交构,自然造化之功。”《易》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立天之道谓之阴阳”。黑白之水墨画法与自然的阴阳之道相映衬,生动地昭示出中国传统艺术内在的民族文化血脉。从色彩学角度看,黑和白是色中极色,任何色彩浓极则为黑,淡极则为白。黑和白既可以代替一切色,又便于作者随意抒写真情真性,传神写意。张彦远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之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绊绅。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在中国画家看来,色彩的运用必须符合“意”的调遣。关键不在于色彩的富丽辉煌,要能传神写意,而中国画恰恰用墨色也可以达到五色兼备的效果。所以国画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黑是生命力的具象流动,白之虚象容纳宇宙万物万境,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一起一伏的奔腾之势,从而使静态的画面有节奏地律动。中国画就在这律动之中既具有了诗的意境,又具有了音乐般的气质。所谓“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中国画的意境和品格,就在这黑白的节奏中映现出来。受中国画构色原理的影响,中国园林特别是南方私家园林以“雅”成名,园景和景观建筑没有华丽的色彩,而是多借园林植物的形态、质感与风韵与山水、建筑互相衬托掩映,创造出了生机盎然的景观。
以欧洲台地式园林为主的善用浓妆重彩刻画出一个实有的空间形象,极力铺写光、色、物、影的真实,它是一个“有”的世界。而中国园林的本质是“启示性”和“意境性”,它给欣赏者提供的是一种通过“无”到达“无限”的道路或方式。所以中国园林重视的不是对外部世界做精雕细刻的描摹,而主要是通过内心感悟,去把握宇亩和自然生生不灭的“道”。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国园林内含的丰富精神实质,就在园林的空无中缔生出来。庄子说:“瞻彼网者,虚室生白。”中国园林正是通过这个“网者”达到“天地万物人我庐”之境界。而我们正好可借这个窗户,进人中国画浩瀚的领地,去把握中国园林独具的意味和精髓,领略她独具的魅力。
论文摘要:中国园林以独特的艺术品格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之一,它的风格和创作手法的形成,必然有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艺术种类中,中国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大。本文就中国园林与国画的姻缘联系、布白原理和特征进行了论述。
中国园林中的布局手法受到中国画中布白构图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与西方园林大相径庭的艺术风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这句诗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品格最好的写照。以静观动,以流动的画面和空灵的意境,包括宇宙万物万境,蕴含人主无限情怀,可以说是中国园林独到的艺术追求。
这样一种艺术品格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园林的空间布局上,就是园林的空间常常留有大幅的“空白”。所谓“空白”是指空间布置中实质要素未到的无形之处以及实质要素隐蔽的地方,就像齐白石画鱼、画虾从来不画水,留下大片的空白,但可以通过鱼虾的游动之态,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感受到水的存在和水的澄明;郭熙的《梅石溪图》里突兀的峻石,几株从崖石里伸出的梅技,以及几只闲游的野鸭,仅占画幅的1/3,其余部分是空白,然而,这些空白的象外之旨是水,是天,是水天一色,尽可自由联想。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它与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以无形写有形,以形写神,以实写虚等美学原则是一致的。中国古典诗歌讲“诗贵含蓄”要求诗歌应“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可说是这种原则的最高境界了。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布景大多是虚景,所用道具多是假设;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也不依赖舞台背景的变换,演员几个小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上天人地,骑马摇船等全过程,这都是中国古典艺术所遵循的美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这种美学原则也在造园中表现更加充分。它体现出中国传统园林对含蓄以及以虚写实的美学追求。“虚”与“实”是中国古典造园理论中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它强调隐与显、藏与露、多与少、浓与淡的对立统一,立足于生动地显示出山水万物、阴阳虚实的复杂交错,以及园林师、建筑师的独特感受,以寥寥数笔,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效果。受到传统中国画创作思想的影响,“物到为实,飞白为虚”、“有形为实,无形为虚”的理念便成为中国园林创作中构造“图外之意,画外之音,景外之景”的常用手法。中国园林构图中的”实”是指园林园景中的实体景素,如山体、建筑物、高大乔木等,“虚”是指与实体景素相对的虚体景素,如水面、广场、草坪等。任何一件园林作品都应该是这种虚与实的有机统一。有实无虚不具有艺术性,有虚无实则不能成其形。园景中的虚处与实处是有机相连、统一于一体的,构成的是“地”与“图”的互存关系。中国画中画家意在画云却画山,山间空白,看似云气缭绕;旨在画月却画云,云中空白,却透出日月的辉煌。所以,有形可以虚,无形亦可人实。如烟水云霞不着笔墨可化为虚象,画中空白在景物实相的对照下,又显示出山水烟霞的实景。
由于虚与实相生相存,园林中实体景素未到的“空白”空间,在与整个园景的关系中,成为有机组成部分。留下“空间空白”,使景园具有丰富的启发性、暗示性和召唤性,从而为游园者想象和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所谓:“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三显在《东庄论画》中也这样讲:“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显然,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构筑妙景最要紧的地方,不在实象,而在无笔无墨的“空白”处。
那么,为什么妙在无形处?在笔墨不着的“空白”处,华琳在《南棕抉秘》中道出了原委:“于通幅的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之龙脉矣.”因此,园景中“空白”处关系着园景的气势.园林构图中的空白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园景的气韵是否生动。“空白”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暂时的隐藏,其中贯注着自然的精魂和造园家的生命律动。正如王夫之所言:“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讲绘画“应留虚白地步,不可填实;庶使烟光明灭,云影徘徊,森森穆穆,郁郁苍苍,望之无形,摆之有理”。邹一挂讲“布置之法,势如勾股。上宜留天,下宜留地”。正是居于上述认识,中国历代园林师和建筑师都很关注构图和布白的问题。在构图时留出天与地的空间,同时也就留出了作者和观赏者心灵流动的空间。这正是园林师和建筑师特有的空间意识的体现,同时也把图景中空白转化为实有的精神空间。“空故纳万境”,正是因为在这些空白中洋溢着艺术家心灵的律动,从而使园林的意境更加深远,使得有限的空间具有奔腾千里的气势,使静的空间充满了动感。所以才妙在无形处。
因此可以说,中国园林的佳境是构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明代著名造园理论家计成在《园冶》中列举了许多情景交融的例释,如“摩洁惘jil”的清幽山谷;“季伦金谷”的豪华盛筵;“境仿稼壶”的神仙境界等。实质景素与虚质景素之间讲究共生递进,在选择亭台阁榭的空间位置要近水际泽畔,或“壕幢之上,想人鱼观”,或“支仓浪中,非歌攫足”。圆中掇山讲究“片山多致,寸石生情”。抒闲云野鹤之逸志,发思古凭今之幽情。此情就是要调动赏园者身临其景,触景生情。中国古代造园师运匠心于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注情于一亭一榭,一峰一峦,意在笔先,精巧地运用虚实景素,巧妙构思,合理布局,创造出了一大批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精品并立于世界园林之林。
中国画在空与白的色彩运用上也别具匠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种特殊的表达语言。中国画以水墨为主,一黑一白,成为其色彩的基调。张式在《画谭》中说:“黑为阴,白为阳,阴阳交构,自然造化之功。”《易》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立天之道谓之阴阳”。黑白之水墨画法与自然的阴阳之道相映衬,生动地昭示出中国传统艺术内在的民族文化血脉。从色彩学角度看,黑和白是色中极色,任何色彩浓极则为黑,淡极则为白。黑和白既可以代替一切色,又便于作者随意抒写真情真性,传神写意。张彦远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之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绊绅。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在中国画家看来,色彩的运用必须符合“意”的调遣。关键不在于色彩的富丽辉煌,要能传神写意,而中国画恰恰用墨色也可以达到五色兼备的效果。所以国画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黑是生命力的具象流动,白之虚象容纳宇宙万物万境,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一起一伏的奔腾之势,从而使静态的画面有节奏地律动。中国画就在这律动之中既具有了诗的意境,又具有了音乐般的气质。所谓“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中国画的意境和品格,就在这黑白的节奏中映现出来。受中国画构色原理的影响,中国园林特别是南方私家园林以“雅”成名,园景和景观建筑没有华丽的色彩,而是多借园林植物的形态、质感与风韵与山水、建筑互相衬托掩映,创造出了生机盎然的景观。
以欧洲台地式园林为主的善用浓妆重彩刻画出一个实有的空间形象,极力铺写光、色、物、影的真实,它是一个“有”的世界。而中国园林的本质是“启示性”和“意境性”,它给欣赏者提供的是一种通过“无”到达“无限”的道路或方式。所以中国园林重视的不是对外部世界做精雕细刻的描摹,而主要是通过内心感悟,去把握宇亩和自然生生不灭的“道”。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国园林内含的丰富精神实质,就在园林的空无中缔生出来。庄子说:“瞻彼网者,虚室生白。”中国园林正是通过这个“网者”达到“天地万物人我庐”之境界。而我们正好可借这个窗户,进人中国画浩瀚的领地,去把握中国园林独具的意味和精髓,领略她独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