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特征——兼谈传统文化元素
发布时间:2015-07-03 11:56
论文关键宇:传统文化元素审美社会文化功能信息传播体系
论文摘要:包装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统民族元素的表现方式、方法和创造理念的承袭与吸收必须依附于文化消费时代的特点。传统社会秩序的解体与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加强了传统民族元素在视觉消费时代的信息化特征,其装饰审美性也逐步向符号审美性转移,这符合现代设计信息至上的基本原则。
现代包装设计的整体理念来源于西方设计体系,它是商品消费时代大市场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与公共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包装设计的服务对象呈几何级数增长,其领域也更丰富更敏感,更宽泛和更多元化,其核心概念也逐步向文化消费方向过渡,也就是说,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支撑使得包装设计变得更时尚化、快餐化、流行化和视觉化。
现代包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垃圾艺术”,因为再吸引人的包装也最终会被消费者丢弃到垃圾桶,虽然这对包装设计师来说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但这就是消费社会的法则——即艺术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是社会精英独有,它依附于商品之上而成为大众消费品,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也是包装设计师存在的文化价值。
1.包装是体现大众文化审美的载体
从社会学角度看,不同时代的文化审美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现代包装设计由于集合了当代的工艺技术手段和审美意识,充分地映射出现代社会的文化取向。这种文化取向由少数的强势文化阶层控制和发布,弱势文化如要进入这种主流必须接受某种程度的改造和转换,以符合消费时代的价值观,于是,这导致商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审美具有强烈的同质化倾向,商品社会所推崇的个性表现也只能是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
现代包装设计无疑会成为后人观察研究当代社会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的最直接的文化标本。
现代包装设计与大众文化审美的关系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导向性
现代营销的整体性观念造就了如耐克、可口可乐、宜家等旗下产品的销售神话,这些品牌借助强大的现代媒介敏锐地把握消费文化的脉搏创造出自身的品牌文化,反过来又利用这种文化影响和引导大众审美意识,左右大众的价值取向。其产品形态已逐步从有形转向无形。他们宣称:“我们卖给消费者的不再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口号正体现了文化消费时代最典型的特征。
现代包装设计是商家实现“文化买卖”,引导消费审美的终端环节,是商家承诺的新的“生活方式”的视觉载体,其形式、语言的时尚化,多变化和潮流化必须依附于品牌的整体文化之上,以利于品牌全方位的、多角度立体化和低成本的对消费大众进行持续信息轰炸,从而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大众审美取向。
(2)审美针对性
商业社会强大的侵略性已经使得大众审美口味变得相对同质化,纽约与上海的建筑形态如出一辙,肯德基在巴黎和北京出售的炸鸡口味也无多大的差别,但这并不等于商家放弃了对消费市场和消费大众的细分,充分利用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取向、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喜好,性格甚至属象星座等等带来的种种个体差异性,分别进行审美导向分析和细划,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消费审美引导,通过包装设计传播有针对性的文化审美意识,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和文化忠诚度。
(3)审美信息的简洁性
在一个传播媒介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信息摄取量每天都在成倍增长,快速和多变成为时尚审美潮流的根本原则,体现在包装设计上,则是包装的设计周期和上市周期变短,包装设计载体化、媒介化,信息传播简洁化、准确化和有序化,视觉形态强烈化,包装结构人性化,加工生产集约化等等……所有这些现代包装的特征是由消费社会的特点和当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同商业品牌文化对大众审美意识产生的反影响一样,这些特点同时又反哺现代社会这一母体,现代包装设计和所有流行元素一起,与大众文化价值取向形成一个庞大的太极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构建了当今社会的时代审美特性。
基于以上所阐述的现代包装设计与大众文化审美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转换也可以依据这三点作为基础,即导向性、针对性和信息的简洁性。我们有理由意识到,这种转化必须是建立在对现代包装设计和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现代包装设计在今天的社会中,无论从内涵到表象,都在扩充着原来固有的定义。传统元素在向具有当代大众文化审美特征的转换中,无疑不再仅仅是一般的符号性意义,而是针对其内涵精神的扩大与重构,是对其意蕴的尊重而绝不是简单的照搬和套用。简单的照搬和套用常常不分时空背景,以古典传统元素召唤消费者文化亲和的向往心理,仿佛回到了“桃花源”的意境,就是回到了传统文化。种类繁多的传统元素被套用到设计中去,虽然花花绿绿煞是热闹,但实际上却成为了一种当代社会文化的矫饰现象。
传统元素的现代化进程是一种文化性质的转化,是对传统样式的形态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以获得革古鼎新的效果,这种转换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在时间性、空间性上对“全球化”的某种延承。
2.现代包装设计具有强烈的杜会文化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对“包装”一词的解释为:泛指包装商品的东西,如纸、盒子、瓶子等。其意直指包装原始的最最基本功能——保护性功能。而在文化日益成为消费主体的今天,保护性功能已是现代包装设计最基础的平台。而现代包装日益凸显的是它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文化功能角色。
(1)传播功能
在现代广告推广概念中,任何构成现代社会的物质结构均可成为广告创意的推广媒介。于是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无孔不入的负载着广告信息的非传统媒介,大到户外高楼观光电梯、小到卫生问拉手、电影票根甚至手机铃声。而包装最初的设计形态是缺乏信息载体这一文化功能的,它强调的是产品的保护、运输、贮藏等物理性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完全可以把包装看作产品的视觉载体和传播符号。可口可乐独特的瓶型和张扬的红色与流动的白色带状线已经成为普通碳酸水的激情披挂,处于销售终端的包装被赋予了塑造并传播产品文化的主导功能。产品包装强大的信息传播性被发掘出来。
如果把现代包装看作是一种传播符号,那么包装包含着信息编码和文化编码两个方面。前者为显性,明晰地传达产品所要传达的商业信息,而后者通常表现为隐性,是说明前者的手段或体。受众在解析、接受信息编码的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解读着传播符中的文化编码。因此,可以说产品包的传播性是一种文化中介,包装和受不仅构成价值关系,而且构成一种文关系。虽然单一产品包装影响似乎很限,但在我们的生活时空中总量巨大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其在反复的传播过程中行使文化功能,作用于人的精神,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
因此,民族传统元素要进行“现代性”转换也要面临着包含信息编码和文化编码的现代传播符号的改造。
(2)推动文化变迁的功能
任何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在潜意识中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排他性和侵略性。在现代商品中这种排他性和侵略性体现在产品的异质化追求上,而这种追求是基于现代社会愈来愈激烈的商品竞争。产品迫于生存压力或打压对手而创造和积累的某种个性文化,它包含了技术个性和视觉审美个性两个部分。当技术个性的开发达到某种程度的饱和后商家必然转向对视觉审美个性要求的塑造,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以谋取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大众消费转向文化消费的根本原因。
产品包装承载着这种文化个性的具体视觉化形态,成为商品文化个性推广和形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对社会文化的传承、整合的过程中显示极强的功能。文化具有运动特质,既纵向传播,又横向扩散,与不同文化碰撞,始终处于流变状态。它的运动有其内在动力,也依赖外部力量的助推。商品的个性文化作为一种外部力量,虽然并没有自觉地站在文化和精神高度去认识这种传播作用及其所带来的文化意义,但是却客观上促动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入人们生活的深层,改变人们的精神文化,甚至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建构。
3.构建符合时代文化审美的现代包装信息传播体系
消费方式的革命决定了传统民族元素作为信息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全新构建原则,这种原则是与产品特性、媒介和受众的时代审美特性紧密相关的。
对于传统文化符号,中国历来较多从“源”、“流”角度进行认识和分析,西方符号学理论更多关注于“术”“用”的探讨,这种研究方向的不同体现了东西方思想方式的差异性。中国传统图案的诞生和繁荣带有强烈的“集体表象”色彩。“这些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的,它们在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弓{起该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对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它们的存在不取决于每个人,其所以如此,非因集体表象要求以某种不同构成社会集体的各个体的集体为前提,而是因为它们所表现的特征不可能以研究个体本身的途径来得到理解”。(列维·布笛尔著(原始思维>)。而同时传统图案创作的思维方式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以思维者本身的感悟为中心来对待对象世界作整体式的把握,其主体是思维者而非对象世界。这种思维方式缺乏对对象作出一种穷根究底的分析和思辨,是以一种笼统的描述方式将对象形象地展示出来。因此,这种思维方式常常表现出整体性,形象性和腺胧性,不重科学分析,大而化之,笼而统之。
体现在具体的视觉元素上,则是以一种“象法天地”的设计方式构建了物态化的感情体现和视觉表现,缺乏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和精确化的形式。
西方思维方式则是一种理性分析和归纳方式,具有源远流长的科学传统。其根本目的是求知,因此对所有问题要究根求源,都要经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表现出严密的系统性,分科性及理论结构的庞大。
视觉传达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传播过程,传统民族元素需要融于这种过程就必须要对其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信息表达准确的可能性进行理性梳理与分析。因为现代包装设计的信息传播体系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构架由信息源、媒介和信息受众三者构成。主体的设计过程实际是在第一个环节中完成的:设计师在了解发送者的信息要求后,再根据媒介的载体特点与信息受众的特性综合整理信息结构,设计出恰当的视觉形态。这是一种思维视觉化的过程,是一种视觉编码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两种必要的要素,即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视觉审美性。
(1)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不传递信息的设计是不存在的”,作为承载商品文化的外在视觉载体,包装首先要完成传递商品信息,营造品牌文化的首要功能,它必须要通过图形、色彩、版式、结构、材质等形象化的视觉元素来达到准确和简炼的信息传达。如果拿形象化的视觉元素与文字这种表述方式相比较的话,前者在信息传递上具有更多的多向性,模糊性和非精确性。但在引起视觉注重的强度上和造成阅读心理的愉悦感上以及快速和节奏上则远远高于文字。因此,设计的过程其实是基于一种约定俗成基础上的、对视觉元素信息精确化的过程。
传统民族元素要完成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转换必须经历有利于商品信息结构的过滤与加工,使其呈现商品信息所要表达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2)视觉审美性
每一个时代的审美都有其时代特征,每一个不同的群体都有自己的审美倾向。包装设计在现代社会中与大众审美的相互作用在前面已经作过表述。以欧美为核心的现代设计格局经历了“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人性情感的回归,但这种回归并不等于装饰主义的重新泛滥,而是在纷乱繁杂的现代社会中体现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视觉元素丝毫不缺少这一点。对于在设计表现中呈现的视觉审美性上,任何对传统民族元素的重复和挪用都会使得设计作品只是前时代审美的克隆,缺乏快节奏生活下的后现代大众审美的共性语言——简洁。
简洁是现代设计最最重要的语言,这是由消费时代的文化、信息快餐化所决定的。现代设计所崇尚的简约图形以及注重信息传意的功能性表面上与中国传统极具装饰性的图案格格不入,但是,通过对后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意象的重构、移置与形态的提炼和它所具有的装饰性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陈绍华先生设计的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利用传统的盘长造型为基础以流畅的现代性手法表现五环、五星和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人形,挖掘了盘长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特有的运动精神和意象,丰富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体育精神。其视觉语言精炼简洁,信息传递准确,符合现代的大众审美共性,具有强烈的国际性色彩,成为本土设计师将传统民族图案成功进行形式的简约性转换与内涵精神的意象性传达的里程碑似的案例。
参考文献:
[1]杭间、何洁、靳埭强.岁寒三友[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1月.
[2]丘斌.丘斌商品包装设计教程[m].湖北美术出版社,2o06年1月.
论文摘要:包装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统民族元素的表现方式、方法和创造理念的承袭与吸收必须依附于文化消费时代的特点。传统社会秩序的解体与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加强了传统民族元素在视觉消费时代的信息化特征,其装饰审美性也逐步向符号审美性转移,这符合现代设计信息至上的基本原则。
现代包装设计的整体理念来源于西方设计体系,它是商品消费时代大市场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与公共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包装设计的服务对象呈几何级数增长,其领域也更丰富更敏感,更宽泛和更多元化,其核心概念也逐步向文化消费方向过渡,也就是说,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支撑使得包装设计变得更时尚化、快餐化、流行化和视觉化。
现代包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垃圾艺术”,因为再吸引人的包装也最终会被消费者丢弃到垃圾桶,虽然这对包装设计师来说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但这就是消费社会的法则——即艺术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是社会精英独有,它依附于商品之上而成为大众消费品,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也是包装设计师存在的文化价值。
1.包装是体现大众文化审美的载体
从社会学角度看,不同时代的文化审美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现代包装设计由于集合了当代的工艺技术手段和审美意识,充分地映射出现代社会的文化取向。这种文化取向由少数的强势文化阶层控制和发布,弱势文化如要进入这种主流必须接受某种程度的改造和转换,以符合消费时代的价值观,于是,这导致商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审美具有强烈的同质化倾向,商品社会所推崇的个性表现也只能是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
现代包装设计无疑会成为后人观察研究当代社会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的最直接的文化标本。
现代包装设计与大众文化审美的关系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导向性
现代营销的整体性观念造就了如耐克、可口可乐、宜家等旗下产品的销售神话,这些品牌借助强大的现代媒介敏锐地把握消费文化的脉搏创造出自身的品牌文化,反过来又利用这种文化影响和引导大众审美意识,左右大众的价值取向。其产品形态已逐步从有形转向无形。他们宣称:“我们卖给消费者的不再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口号正体现了文化消费时代最典型的特征。
现代包装设计是商家实现“文化买卖”,引导消费审美的终端环节,是商家承诺的新的“生活方式”的视觉载体,其形式、语言的时尚化,多变化和潮流化必须依附于品牌的整体文化之上,以利于品牌全方位的、多角度立体化和低成本的对消费大众进行持续信息轰炸,从而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大众审美取向。
(2)审美针对性
商业社会强大的侵略性已经使得大众审美口味变得相对同质化,纽约与上海的建筑形态如出一辙,肯德基在巴黎和北京出售的炸鸡口味也无多大的差别,但这并不等于商家放弃了对消费市场和消费大众的细分,充分利用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取向、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喜好,性格甚至属象星座等等带来的种种个体差异性,分别进行审美导向分析和细划,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消费审美引导,通过包装设计传播有针对性的文化审美意识,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和文化忠诚度。
(3)审美信息的简洁性
在一个传播媒介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信息摄取量每天都在成倍增长,快速和多变成为时尚审美潮流的根本原则,体现在包装设计上,则是包装的设计周期和上市周期变短,包装设计载体化、媒介化,信息传播简洁化、准确化和有序化,视觉形态强烈化,包装结构人性化,加工生产集约化等等……所有这些现代包装的特征是由消费社会的特点和当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同商业品牌文化对大众审美意识产生的反影响一样,这些特点同时又反哺现代社会这一母体,现代包装设计和所有流行元素一起,与大众文化价值取向形成一个庞大的太极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构建了当今社会的时代审美特性。
基于以上所阐述的现代包装设计与大众文化审美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转换也可以依据这三点作为基础,即导向性、针对性和信息的简洁性。我们有理由意识到,这种转化必须是建立在对现代包装设计和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现代包装设计在今天的社会中,无论从内涵到表象,都在扩充着原来固有的定义。传统元素在向具有当代大众文化审美特征的转换中,无疑不再仅仅是一般的符号性意义,而是针对其内涵精神的扩大与重构,是对其意蕴的尊重而绝不是简单的照搬和套用。简单的照搬和套用常常不分时空背景,以古典传统元素召唤消费者文化亲和的向往心理,仿佛回到了“桃花源”的意境,就是回到了传统文化。种类繁多的传统元素被套用到设计中去,虽然花花绿绿煞是热闹,但实际上却成为了一种当代社会文化的矫饰现象。
传统元素的现代化进程是一种文化性质的转化,是对传统样式的形态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以获得革古鼎新的效果,这种转换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在时间性、空间性上对“全球化”的某种延承。
2.现代包装设计具有强烈的杜会文化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对“包装”一词的解释为:泛指包装商品的东西,如纸、盒子、瓶子等。其意直指包装原始的最最基本功能——保护性功能。而在文化日益成为消费主体的今天,保护性功能已是现代包装设计最基础的平台。而现代包装日益凸显的是它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文化功能角色。
(1)传播功能
在现代广告推广概念中,任何构成现代社会的物质结构均可成为广告创意的推广媒介。于是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无孔不入的负载着广告信息的非传统媒介,大到户外高楼观光电梯、小到卫生问拉手、电影票根甚至手机铃声。而包装最初的设计形态是缺乏信息载体这一文化功能的,它强调的是产品的保护、运输、贮藏等物理性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完全可以把包装看作产品的视觉载体和传播符号。可口可乐独特的瓶型和张扬的红色与流动的白色带状线已经成为普通碳酸水的激情披挂,处于销售终端的包装被赋予了塑造并传播产品文化的主导功能。产品包装强大的信息传播性被发掘出来。
如果把现代包装看作是一种传播符号,那么包装包含着信息编码和文化编码两个方面。前者为显性,明晰地传达产品所要传达的商业信息,而后者通常表现为隐性,是说明前者的手段或体。受众在解析、接受信息编码的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解读着传播符中的文化编码。因此,可以说产品包的传播性是一种文化中介,包装和受不仅构成价值关系,而且构成一种文关系。虽然单一产品包装影响似乎很限,但在我们的生活时空中总量巨大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其在反复的传播过程中行使文化功能,作用于人的精神,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
因此,民族传统元素要进行“现代性”转换也要面临着包含信息编码和文化编码的现代传播符号的改造。
(2)推动文化变迁的功能
任何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在潜意识中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排他性和侵略性。在现代商品中这种排他性和侵略性体现在产品的异质化追求上,而这种追求是基于现代社会愈来愈激烈的商品竞争。产品迫于生存压力或打压对手而创造和积累的某种个性文化,它包含了技术个性和视觉审美个性两个部分。当技术个性的开发达到某种程度的饱和后商家必然转向对视觉审美个性要求的塑造,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以谋取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大众消费转向文化消费的根本原因。
产品包装承载着这种文化个性的具体视觉化形态,成为商品文化个性推广和形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对社会文化的传承、整合的过程中显示极强的功能。文化具有运动特质,既纵向传播,又横向扩散,与不同文化碰撞,始终处于流变状态。它的运动有其内在动力,也依赖外部力量的助推。商品的个性文化作为一种外部力量,虽然并没有自觉地站在文化和精神高度去认识这种传播作用及其所带来的文化意义,但是却客观上促动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入人们生活的深层,改变人们的精神文化,甚至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是一个高度封闭和保守的形象,几千年来它只有通过内部的机制运动,调整,变化和完善,当其存在的土壤根基消失后,它必须加强内在的运动特质,在与不同的文化不断的碰撞和交融中获取新生。而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有机运用创造“本土化”的个性设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与整合具有强烈的实验意义。
3.构建符合时代文化审美的现代包装信息传播体系
消费方式的革命决定了传统民族元素作为信息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全新构建原则,这种原则是与产品特性、媒介和受众的时代审美特性紧密相关的。
对于传统文化符号,中国历来较多从“源”、“流”角度进行认识和分析,西方符号学理论更多关注于“术”“用”的探讨,这种研究方向的不同体现了东西方思想方式的差异性。中国传统图案的诞生和繁荣带有强烈的“集体表象”色彩。“这些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的,它们在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弓{起该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对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它们的存在不取决于每个人,其所以如此,非因集体表象要求以某种不同构成社会集体的各个体的集体为前提,而是因为它们所表现的特征不可能以研究个体本身的途径来得到理解”。(列维·布笛尔著(原始思维>)。而同时传统图案创作的思维方式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以思维者本身的感悟为中心来对待对象世界作整体式的把握,其主体是思维者而非对象世界。这种思维方式缺乏对对象作出一种穷根究底的分析和思辨,是以一种笼统的描述方式将对象形象地展示出来。因此,这种思维方式常常表现出整体性,形象性和腺胧性,不重科学分析,大而化之,笼而统之。
体现在具体的视觉元素上,则是以一种“象法天地”的设计方式构建了物态化的感情体现和视觉表现,缺乏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和精确化的形式。
西方思维方式则是一种理性分析和归纳方式,具有源远流长的科学传统。其根本目的是求知,因此对所有问题要究根求源,都要经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表现出严密的系统性,分科性及理论结构的庞大。
视觉传达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传播过程,传统民族元素需要融于这种过程就必须要对其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信息表达准确的可能性进行理性梳理与分析。因为现代包装设计的信息传播体系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构架由信息源、媒介和信息受众三者构成。主体的设计过程实际是在第一个环节中完成的:设计师在了解发送者的信息要求后,再根据媒介的载体特点与信息受众的特性综合整理信息结构,设计出恰当的视觉形态。这是一种思维视觉化的过程,是一种视觉编码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两种必要的要素,即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视觉审美性。
(1)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不传递信息的设计是不存在的”,作为承载商品文化的外在视觉载体,包装首先要完成传递商品信息,营造品牌文化的首要功能,它必须要通过图形、色彩、版式、结构、材质等形象化的视觉元素来达到准确和简炼的信息传达。如果拿形象化的视觉元素与文字这种表述方式相比较的话,前者在信息传递上具有更多的多向性,模糊性和非精确性。但在引起视觉注重的强度上和造成阅读心理的愉悦感上以及快速和节奏上则远远高于文字。因此,设计的过程其实是基于一种约定俗成基础上的、对视觉元素信息精确化的过程。
传统民族元素要完成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转换必须经历有利于商品信息结构的过滤与加工,使其呈现商品信息所要表达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2)视觉审美性
每一个时代的审美都有其时代特征,每一个不同的群体都有自己的审美倾向。包装设计在现代社会中与大众审美的相互作用在前面已经作过表述。以欧美为核心的现代设计格局经历了“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人性情感的回归,但这种回归并不等于装饰主义的重新泛滥,而是在纷乱繁杂的现代社会中体现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视觉元素丝毫不缺少这一点。对于在设计表现中呈现的视觉审美性上,任何对传统民族元素的重复和挪用都会使得设计作品只是前时代审美的克隆,缺乏快节奏生活下的后现代大众审美的共性语言——简洁。
简洁是现代设计最最重要的语言,这是由消费时代的文化、信息快餐化所决定的。现代设计所崇尚的简约图形以及注重信息传意的功能性表面上与中国传统极具装饰性的图案格格不入,但是,通过对后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意象的重构、移置与形态的提炼和它所具有的装饰性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陈绍华先生设计的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利用传统的盘长造型为基础以流畅的现代性手法表现五环、五星和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人形,挖掘了盘长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特有的运动精神和意象,丰富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体育精神。其视觉语言精炼简洁,信息传递准确,符合现代的大众审美共性,具有强烈的国际性色彩,成为本土设计师将传统民族图案成功进行形式的简约性转换与内涵精神的意象性传达的里程碑似的案例。
参考文献:
[1]杭间、何洁、靳埭强.岁寒三友[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1月.
[2]丘斌.丘斌商品包装设计教程[m].湖北美术出版社,2o06年1月.
上一篇:传统纹样与平面设计
下一篇:简述伊斯兰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