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课程中进行贵州苗族艺术学习的探究
一、课题背景
贵州省黔东南民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着丰富的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宝藏。苗族民间剪纸、刺绣、傩戏面具、少数民族服饰、民居建筑等艺术绚丽多姿。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这些艺术瑰宝受到现代文明、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民族观念日渐淡化、生活方式逐步改变,贵州苗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受破坏,传承延续困难,甚至濒临失传或消失,令人十分惋惜和遗憾。
2003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2006年6月,剪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可以说挖掘、保护、传承贵州苗族剪纸艺术迫在眉睫,为收集、抢救、挖掘和整理发展我省各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教育学会作为贵州“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的子课题组,力求以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的实践活动为切入点,把民间美术和学生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推进学生对家乡文化、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就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挖掘和整理贵州苗族剪纸艺术资源,并对贵州苗族剪纸艺术的流传、演变过程和遗存情况进行分析,并加以保存。在完成初步的搜集、整理工作之后,再让贵州苗族剪纸艺术走入现代学生生活,走进美术课堂,利用贵州苗族剪纸艺术这个媒介在学生心中传播民族文化,初步对剪纸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增进师生感情,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及意义
在人们高度评价我省的民族服饰、民族刺绣的时候,却忽略了对其母体艺术的价值、作用的研究与开发。
作为贵阳市“课改”样本校,我校责无旁贷地承担此子课题的研究。经过认真学习、思考,我们深刻认识到:该课题的产生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兴趣和特长培养的需要。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它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鲜明的课程特点。在当前以倡导多元化教学为主流的环境下,该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把它列入课程计划,对教师来讲是一次学习研究实践的机会,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都是一个提高,对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在动手、动脑、动眼、创新、实践、学习、思考等方面得到很好锻炼和提高,在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同时,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贵州苗族剪纸艺术实践活动,扩大知识视野,增强实践才能,激发个人志趣,发挥个人特长,有助于培养全方位、多角度的高素质的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贵州苗族剪纸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及价值。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他们寻找知识的能力。
(2)掌握苗族剪纸的基本技法、纹样和创作方法。利用纸的可塑性进行大胆的设想和创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想象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索知识的愉悦与成功感,通过实践学习,让学生了解贵州苗族同胞在坚苦的环境中怎样乐观面对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责任感、使命感。
(3)对教师来讲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的提高,促进美术教师素质的提高,探索中学美术教学的新方法、新理论。
四、课题实施计划及研究的过程
(一)本研究课题预期达到的目标
参加课题的教师必须有每个阶段的教学总结和反思。论文、校本教材、活动及资料光盘。成果展示方式分阶段性:学生第一阶段通过调查、挖掘、收集、对比、整理和研究的活动及资料展示。第二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实践的作品展示。第三阶段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二)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05年8月—2006年3月)
确定领导、研究人员商讨课题研究方案和相关学习资料收集整理,拟定课程计划,签订课题管理协议书,明确相应责任。
实验阶段(2006年4月—2008年9月)
按课程计划制定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原则和教学模式
第一,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
(1)认知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
2.教师的教学行为目标
(1)收集、整理、编写一份学生与教师共享的学习资料。(本资料有欣赏,有技法学习,有历史文化知识,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2)超越课本知识,联系自然、社会,创设问题
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形成能反映该课题实践活动理念的教学基本模式。
(3)在探索活动中,优化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挖掘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适应学校教学实际的教材和学校特色的样本教材。
(4)深入民间,学习民间,通过“嫁接”和“移植”,引导学生设计创作出富于时代感和我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作品,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我省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研究内容
1.贵州苗族民族民间剪纸、刺绣的文化内涵、艺术特征及价值
(1)引导:教师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思想实际,引导学生收集信息,议定研究主题。
(2)研究:让学生明白具体任务、具体要求后,个人或小组、或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调查、分类、活动设计等。
(3)合作: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合作气氛,使组与组合作,同学间互相交流、处理信息。
(4)实践:在开放情境中,学生经过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以及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后,以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5)再创造: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获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等。
2.贵州苗族民族民间剪纸、刺绣的创作方法和技能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观察、思考总结贵州民族民间剪纸、刺绣的艺术特征、技法,相互交流后形成见解、报告等,然后在实践中运用,培养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
在劳动技能的学习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并把所学所获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感和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
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本校师资水平与能力、场地设施等条件,组织不同内容的活动组进行活动,与学生一起围绕研究主题广泛收集信息与资料,包括上网查询与图书馆自读摘要。分组活动在年级和全校进行,建立活动室。设立所选主题活动进展的具体步骤、调整学生的合作小组、设计好观察、调查的情况登记表格等以便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作好随时的真实的记录。
(1)班组活动。以班组为单位,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
(2)全校活动。全校活动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普及性,各项竞赛活动、夏令营等形式。
第三,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法。
第四,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关注整个学生群体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实践环境,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让处于弱势的学生也能对自己充满自信,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2)自主性原则。由于该课题是研究本土民族文化,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体验、经历、认识也会有差异。研究过程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的开发和实施中,将学生的需求、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激励学生不同个性的良性发展。以学生为基点,提供一个适合学生差异的教学设计。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以及自身的独特的经验,选择学期的主题内容并初步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3)民主性原则。该课题是师生合作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要允许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看来幼稚荒唐的突发奇想,要有效地指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4)交流与合作的原则。该课题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情感、学习协作的过程。
研究中,教师鼓励学生多观察、思考,从自己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主题,交流后形成见解、报告等,然后再回到实践中运用,培养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如:学校附近的大营坡转盘地带,有许多来至于我省黔东南、黔西南的少数民族的打工族,他们就是土生土长少数民族,初一⑶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课题:对他们本民族的文化进行调查研究。
每年农历4月8日苗族、布依族为纪念自己的首领,都要到喷水池聚会,在一起对歌、跳舞,来表达对首领的怀念。初一⑴班的一些学生得知此信息后,很感兴趣,他们确立了研究课题“民族英雄的魅力”,带着问题进行现场实地采访、观看、拍照等。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课后感:(略)
作为该课题的教师本着新课改理念,大力挖掘本土民族民间文化,让民族文化走进课堂,促进教育的多元化。
5.探索“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模式
(1)“演说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确立的小课题进行资料收集、调研→小组交流→课堂上演说。
(2)“现场制作式”:如剪纸、刺绣都是课前学生作了必要准备工
作后,课堂上现场制作,教师进行知识方面的指导。
(3)“成果展示会式”:如学生制作作品,在课上由学生面向全体师生展示并介绍。
(三)课题研究成果
五年来,在省教研所教研员兰岗老师的大力支持、指导、督促下,全体子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奋斗努力,我校承担的子课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1)编写了《贵州苗族剪纸艺术》校本教材。
(2)每位课题组教师的反思、论文、案例、教学设计并获奖。
(3)制作一套完整的教学课件光盘和课题研究过程光盘。
(4)在校内举办有关课题研究成果的展览。
五、促进了师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一)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1.增强了自主、自信、自尊、自律的意识
“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的实践活动课可以比较自主地学习,没有压抑与郁闷,没有老师“管、卡、压”的控制,老师只是前进路上可以提供帮助的值得信赖的大朋友。可以多方面的享受成功。他们经常需要自己思考、判断、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
2.提高了探索综合知识的兴趣
“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的实践活动课上学习的知识不是单一的,可以说是课堂学习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3.锻炼和增长了各种能力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研究过程,学生在活动课上亲身去体验。
4.学会了克服任性、与人合作的本领
一项任务必须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使每个同学不断的努力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如何与陌生合作伙伴沟通,如何与性格迥然不同的人互相体谅,如何调动与组织起熟识的人合力完成任务,这是将来走上社会的需要。
5.增加了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
活动课上各项任务的完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出人才,挫折锻炼人。他们就在鼓足勇气克服一个个困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从中积累了成功或失败的人生财富。
总之,我校学生通过“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的实践活动课,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本校子课题组带学生作品参加该课题组在凯里举行的各子课题在前期的工作汇报,得到专家们对所做成绩的肯定。在南通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专家组评定我校的子课题《在中学美术课程中进行贵州苗族剪纸、刺绣学习的探究》,已具备结题要求,同时被评定为合格子课题。
(二)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全面进步
1.陈旧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
教师们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充分认识教育现状和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原则与任务,自觉克服旧教育观念,促使教师比较自觉的吐故纳新,与学生共同进步。
2.增强了教学、教育工作的科研意识
以往教师们埋头备课与批改作业,科研意识比较淡薄。实验过程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教育理论工作者,学习和运用教育理论,观察、积累、思考和总结实验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深感到自己的不足,比较自觉地提高了科研意识与能力,努力地完成由埋头苦干型到科研型的转化,没有这种转变,就很难开展好各个活动。
3.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得到锻炼、理论素养得到提高
教师们边学习边实践,探索教学规律,寻求教学策略,建立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提高了教学能力,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六、课题研究学习前后对比
以“贵州苗族剪纸”为载体,学生可以比较自主地学习,没有压抑与郁闷,没有老师“管、卡、压”的控制的前提下进行探索与实践活动。从活动的一开始就充满好奇与喜悦,并积极参与。教师通过大量的不同时代、不同造型风格、不同种类民间剪纸的图片及实物让学生触摸与欣赏,提高学生对贵州苗族剪纸的鉴赏能力,注重营造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根据我们对学生参与项目活动情况调查结果统计显示:90%的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10%的男学生认为没意思是女生学的。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此项活动有意义,能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
七、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课时安排和计算有难度。
(2)师资严重不足。
(3)如何处理好开展实践活动和人身安全的关系。
(4)缺乏经费支持。
通过此课题研究,我们对“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实践活动课这门新课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我校成立了一个民族民间创作室,将为收集、抢救、挖掘和整理发展我省各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感谢五年来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贵州省教科所课题组,感谢各级领导的关爱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实践活动的探索任重而道远,我们有信心、有勇气继续从事这一有意义的工作。
下一篇:中学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