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海峡两岸民间艺术理论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6-05-18 15:48

  2006年9月15日,由福建省文联、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和福建省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理论研讨会”在福州举行。省文联领导陈济谋、许怀中、章绍同,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领导陈用毅、邱守杰,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淑苓、台湾《福州月刊》创办人程法望、台湾经国管理学院教授沈惠如等嘉宾,以及来自闽台两地文艺界及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共60余人出席了这次盛会。会议由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章绍同主持。

  

  与以往大文化范围的研讨相比,此次会议立足于两岸民间艺术的理论研究领域,具有更细、更深、更专业化的特点,在我省尚属首次,引起相关学术机构和高校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省文联党组书记陈济谋在开幕式上指出’本次会议提升闽台区域文化研究水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感情,促进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文联主席许怀中也指出,研讨海峡两岸民间艺术理论,有利于增进两岸民族认同感’它是建设福建文化强省的需要,也是保护两岸民间艺术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有力的举措。

  

  根据现阶段闽台民间文化艺术研究的实际状况,会议预先向有关专家学者征集闽台两地民间戏曲、工艺美术、民间文学和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文艺理论论文二十多篇。本文就本次会议海峡两岸专家学者提交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一个学理性的归纳与梳理。

  

  —、对戏曲艺术的研究与探讨

  

  无论从拥有的戏剧种类、民间职业剧团的数量,还是从从业人员包括编导队伍的实力上看,福建是当之无愧地称为“戏剧大省”。髙甲戏、歌仔戏、莆仙戏、闽剧、木偶戏等,品类繁多的剧种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日益密切,也成为联系闽台两地骨肉亲情的重要的桥梁与纽带。本次会议一个相对比较集中的议题便是对两岸戏曲艺术的研究与探讨。叶明生(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指出,台湾居民70%以上为闽籍移民及其后代,该地区文化艺术大多传自大陆福建,而其中的傀儡戏艺术(包括提线傀儡戏、布袋戏等)从福建的泉州、漳州和汀州等地区以大陆艺人赴台谋生、到台湾以教戏为职业和台湾艺人赴大陆拜师学艺等方式传人台湾。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的傀儡戏交流中断了近40年,直到大陆改革开放之后,两岸傀儡艺术的交流才逐臟复起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寻根问祖、互访演出、学术交流等各种活动日益增多,这不仅促进了两岸傀儡艺术的发展,而且还加深了两岸一家亲的民族认同感,在促进祖国统一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样从傀儡戏的角度,夏敏(集美大学中文系教授)则侧重于论述傀儡戏的辟邪巫术的功能,认为傀儡戏产生的真正原因乃是为了表现“丧家乐”而辟邪驱鬼,如傀儡戏中的傀儡头是一种具有娱神悦人吓鬼的假面,请神驱邪、造福于人是傀儡戏常见的主题,在这里’神偶便是辟邪的法器,而操弄傀儡的艺人往往带着巫师的双重身份,因此,傀儡戏以其巫术功能将戏台与祭台联系在一起,截了人们求福消灾的心理意愿。戴冠青(泉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认为闽南特有的风俗习惯和闽南农村肥沃的民间文化土壤孕育了闽南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并促成了高甲戏“无戏不丑'“无技不丑”的喜剧特质,而炉火纯青的丑角表演技艺又进一步激发了闽南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趣味,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高甲戏的发展和繁荣。


   作为发自于民间的戏曲,它的社会功用是显而易见的,如它的娱乐功能、文化的传承功能、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寻求集体归属感功能以及缓解社会日常矛盾的功能等,吴慧颖(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在重点讲述了以上戏曲的社会公共价值后,进一步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将戏曲放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重新考察它的社会功用,并在文化安全、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等方面做足功夫,从而更好地认识戏曲生存环境和目前的瓶颈,为正确处理前的角色定位,制定戏剧政策和发展规划打好基础。洪淑苳(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以歌仔册《周成过台湾》为叙事个案,比较分析了竹休书局刊本与杨秀卿说唱在内容、情节转接、对白与旁白以及议论等各个方面的异同,进而分析“歌仔”的说唱艺术。沈惠如(台湾经国管理学院教授)则从台湾传统戏曲的影像书写角度,以三部电影《失声画眉》、《戏梦人生》、《沙河悲歌》为主体’来考察戏曲文化在台湾地区的意蕴内涵,认为台湾传统戏曲及其影像书写,其实是一则以戏曲造梦的文化寓言。值得注意的是,陈耕(厦门闽南文化研究所所长、一级编剧)与機武(福建省艺术研究所戏剧创作室主任、研究员)都对我省戏剧十分活跃的沿海五个地区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的民间戏曲进行过深入的调査与研究,他们分析了我省沿海民间职业剧团目前的生存状态、价值作用以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林瑞武的调研报告,详尽分析了厦、漳地区的歌仔戏、泉州的高甲戏、•莆田的莆仙戏、福州的闽剧等民间职业剧团的数量质量、艺术生产、M培养、运营管理的状况,认为在全国戏剧陷入“危机”之境的状况下’我省沿海一线经济最发达的这几个地区,民间戏剧演出活动却如火如荼,完全由私人投资组建、自负盈亏的民间职业剧团正方兴未艾,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和发展我省戏剧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推动我省经济发展,舰海西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目前也存在剧团总量过大,质量无保障,演出市场混乱,黑中介欺行霸市现象严重,著作权意识淡薄,“人货混装”的翅安全隐患等问题,引起与会者广泛共鸣。

  

  二、对民间工艺的研究与探讨

  

  民间工艺历史悠久,门类广泛,品种繁多,它与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与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与审美情趣紧密联系,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由于民间工艺自身的特点,加上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审美习惯’在历灶它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它的系统的、理论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次研讨会一^重要的收获是我省涌现了一批正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已经出版了一些有份量的专著。林蔚文(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南方民族文化研究、福建区域文化研究,著述颇丰,在福建民间工艺领域,已经出版了《福建民间木雕艺术》一书。他提交的论文详细阐述了福州、莆仙、泉州等地民间木雕艺术的历史、流派、种类、雕刻技艺,以及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特点,认为福建民间木雕题材十分广泛,举凡涉及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宗教和民生民俗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可以从同时代的木雕作品中寻觅出它们的历史痕迹。如各种民间神祇神仙佛像,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故事等传统人物雕刻,各种传统题材的吉祥图案,动植花卉图案,以及各种建筑饰件、家具、面具、木偶头雕刻、根雕和刻书版画等等。


   由于福建各地民间木雕雕刻的种类几乎涵盖了雕刻艺术的全部门类,构思奇巧,造型生动,雕刻精美,表现了十分髙超的雕刻技艺,因此在民间木雕的繁盛成熟时期,逐渐形成了以福州、莆仙和泉州等几个重要的民间木雕制作区域,流派众多,并且与社会传统民俗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具有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尽管福建民间文化长期根植于本土,对外交流却十分活跃,如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早在元末明初就已开始,与台湾的交流交往,更是源远流长,流派众多,有迹可寻,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陈娟英(厦门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也在会上向大家介绍了她目前正在着手研究的闽南民间工艺,准备出版《闽南民间工艺大纲》—书,她将力求把闽南的民间工艺视为一门学科,较完整较系统地从理论的角度阐述闽南民间工艺的历史发展、技术交流、艺术门类、使用材料、工艺技巧、工艺解读、工匠名录,以及探讨闽南民间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问题,十分值得期待。对闽台两地民间工艺的流播,据李豫闽(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考究,福建人移居台湾有史可査的时间是从隋唐开始,但大规模地移居台湾,贝提明清时期,这其中包括许多因素,如大陆内地战乱的客观现实,闽地田产继承方式的影响,漳泉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宗族观念,闽南人与海相习、勇于进取的精神,福建造船技术十分发达的条件,闽南地少人多的生存环境,福建佛教寺田的不断扩充挤压人们生存空间的情况,

  

  台湾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当地执政力量为巩固政权采取的种种奖励政策的吸弓丨措施等等。随着移民大量涌人台湾,一些身怀技艺的优秀工匠为了谋生的需要,也把各种民间美术带到了台湾,如民间木雕、木版年画、剪瓷雕、刺绣等,并把这些技艺传给了后人,为台湾民间美术的发展和传播打下了基础。对台湾民间美术分布区域的讨论,长期以来流行“先到告占”的说法,对此李豫闽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他认为在台湾地区,之所以泉州人居于滨海平原,漳州人居于内陆平原,客家人分布在丘陵山地,是与他们原乡的生活和职业习性相联系的,这在客观上使台湾地区民间工艺的分布区域呈现一种相对较为稳定持续的发展状态。由于海峡西岸漳、泉一些优秀的民间技艺已经失传,要领略古老的闽地工匠的精妙神韵,现在只能从现有的文物遗存中去寻找,而隔海的台湾尚幸存着少数传统工艺的传人和文物,这可以为两岸民间美术形态与渊源提供参照,希望由此展开闽台民间美术的深度研究,使民族优秀传统艺术能够世代相传,永续发展。

  

blob.png

  三、对美术、书法艺术的研究与探讨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具有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语缘通、文缘广等诸多特点。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理、民风、民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两岸交流交往的范围可以说十分广泛,正如林如求(《福建文学》编辑部副主编、编审)指出,这些交流涵盖了闽南文化、土楼文化、戏剧文化、曲艺文化、茶文化、节庆文化、诗酒文化、船政文化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妈祖文化、祠堂文化、族谱文化和传统节俗文化的交流最为热烈,也最为浓厚,体现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唇齿相依,心心相印,骨肉一家亲的深赚情。随着一批文化艺人移居台湾,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台湾地区得以薪火相传,绵延不断,涌现了一批人才。梁桂元(福州市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书画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在本次会肚,他从清代康熙年间统一台湾开始,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在台湾书画艺术界涌现的一大批或出生于台湾本土,或游历于台湾的在台湾书画艺术界产生过突出影响的书画艺术家,如康熙年间的驻台总兵甘宝国、钦差大臣沈葆桢,乾隆、嘉庆年间的台湾人林朝英、庄敬夫、谢嚷、林觉,咸丰年间游历于台湾的诏安人谢颖苏,日据时期的许筠、陈亦樵,现代旅台画家沈耀初等等,并介绍了他们的主要艺术成就、创作特色、传承流派以及他们在台湾画坛产生的深远影响。何绵山(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授)贝蚍视角定位于清代福建文人画对台湾画坛的影响,他认为,清代福建文人画对台湾画坛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台湾画家摹仿“闽派”代表画家的作品,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从传承上,承袭了明代郑文林、清代上官周、黄慎等人的画风;从绘画特点上,具有“狂”、“邪”的风格,构思不雅,大胆涂抹,笔意恣肆,行笔仓促,短暂的时间完成大体形象,气氛浓浊,霸气十足,毫不含蓄。此外还有“诏安画派”的特点。二是福建赴台人士对台湾画家产生了影响,这些人士中’有赴台出任官吏或公职人员如甘宝国、叶文舟,有以佐幕人物身份赴台的如杨舟、谢蓉安,有赴台设馆授徒的如郭尚先,有赴台游寓的如蔡推庆,有为台湾乡绅富豪所延揽的如吕世宜、谢馆樵,有赴台游历的如马3瞻,还有赴台省亲的如林纾等等’对台湾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组讨论中,胡敬德(福州市书画研究院)提交了自己对石开篆刻艺术研究的论文。

  

  四、对音乐、舞蹈艺术的探讨与研究

  

  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往往互相影响,相互交融,又相互渗透。骆婧(厦门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最近对泉州晋江兴源道场“打火光”超度法事进行了一次田野调査。


  在调査中她发现,一场普通的“打火光”超度仪式,蕴藏着闽南民间音乐、舞蹈、杂技、口头语言艺术和民间戏曲的精华。比如:从曲牌、乐器选用中,看到道教法事中的道乐与闽南民间音乐的南乐、歌仔、北管十分相近;道教的科仪动作颇得闽南民间舞蹈如“火鼎公火鼎婆”的神韵;道教超度法事中的“献铙钹”环节,以空地为舞台,以简单而充满观赏性的方式展示个人技艺,表现了闽南古时百戏的原生态;法事中道士间的即兴问答运用闽南语谐音、双关隐语和民间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逗乐,融合了闽南传统的语言艺术“答嘴鼓”的艺术特色;超度法事融合戏曲程式的夸张与写意动作,表演中浓重的角色意i只使这些仪式环节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戏曲表演,从旁的丧家和围观的群众也自然而然转化为戏曲观众。因此可以这样说,道教仪式与闽南民间艺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道教精神在民间艺术中得到传达和展现,另一方面民间艺术也在道教仪式中得到保留和发展。郑玉玲(漳州师范学皖艺术系副教授)从漳州民间舞蹈文化方面探析了漳州民间舞蹈与民俗活动、宗教信仰和戏曲舞蹈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漳州民间舞蹈从分类上看,有民俗舞蹈,这类舞蹈有表现生产劳动的舞蹈,有表现游戏性质的舞蹈,有灯类、鼓类等各种用于节庆中的舞蹈;有宗教舞蹈如蜡祭、傩舞、巫舞;有戏曲舞蹈如民间舞蹈《大车鼓》、《钱鼓舞》(从传统剧目《昭君出塞》中脱胎而来),平和《扇舞》(根据剧目《红娘请宴》戏红娘所表演的《扇舞》加以整理);从源流上,漳州民间舞蹈主要有四个源头,一是保留了闽越舞蹈文化的遗风,二是吸引了中原舞蹈文化的精华,三是吸收了外来优秀的舞蹈文化,四是融合了民俗舞蹈文化的内涵。由于受现代化潮流影响,漳州一些优秀的民间舞蹈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对此郑玉玲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五、其他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宋瑜(《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副主编、编审)探讨了民间文艺的审美范畴,认为民间文艺是由先民生产生活而来,是人的生存与情感需求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对民间文艺的审美’根本上是要能进入到民间的原生语境和活生生的民俗场域中去获得,亦即“还原”,即不应该把民间文艺的“文本”从民俗场景中剥离,而应将它还原到它自身存在的民俗场域,到乡野市井中去聆听和领会,并且这种“还原'是要弄清民间艺术“文本”的历史根源,还原到它的文化元素所呈现的“集体无意识”原型,了解其中蕴含的初始意义,同时还要还原到“文本”创造的当下生成机制上,参悟它在重复无数次之后“这一次”的现前意味,关联的文化语境、生命情境和当下现实的历史际遇。在这方面,戴冠青教授也提交了一篇论文,她以闽南民间故事为研究个案,认为闽南民间故事内容十分丰富,情节生动感人’叙事模式独特有序,透露出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思想精华如扬善惩恶、行侠助人、勤劳勇敢、尊宗敬祖、類进取、义利和谐等等审美文化取向,不仅成为民众教育孩子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好材料,械了民众精神追求的标准和榜样,对整个闽南社会的建设、和谐、繁荣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闽南文化精神的一种有力载体。钟建华(漳州师范学院闽台文化研究所讲师)以《台湾情歌集》为研究个案,探讨了闽南民系情歌的内容与形式,认为《台湾情歌集》收集了闽台等地闽南民系民众所共享的众多典范性情歌,它反映了闽南民众男女两性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男性主要以身体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清感,女'性则以率真、决绝而又细腻缠绵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内容上表现了闽南民系在物质方面和生产方面的许多民俗现象。因此,这部情歌集凸现了它在民间文学上的重要价值。

  

  在本次会议上,闽台文化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对会议予以充分的肯定。如刘登翰(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说,福建与台湾共处一^海峡,这条海峡使我们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区,这个文化,与上层建筑相比,是最稳定、最基础的,不可动摇的。他说,文化可分二个层次,一是传统的经典文化,这是士文化,另一t是民间的,叫俗民文化,它直接成长于民众的生存经验、生活传统、经验传统,甚至包括信仰传统。今天的会议,基本上是对民间的关注,这是目前我们刚刚开始进入而应当引起极大关注的领域,这X#我们整个社会存在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杨彦杰(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认为我们要重视正史,也要关注民间,这两个加起来才是一完整的整体。这个会议,很民间,同时也很专业,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会议。杨广敏(集美大学艺术教育学院教授)也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集美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在重视民间文艺,传承民间艺术,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如每年寒暑假让学生回乡做民间艺术的调研,回来提交论文;开展民间艺术展览活动’将学生采集的民间艺术品集中起来展览;开展民间艺术演出活动,除自己演节目,还找民间艺人来辅导学生;开展民间艺术研讨活动,将学生的调研成果汇集在一起,开个讨论会;开展民间艺术传袭活动,与民间艺人结成师徒关系等。他说民间艺术作为一^知识体系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当代多元化教育现念中,我们必须考虑到它的重要性,如果放弃了这个知识体系,学生自身将是非常残缺的,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他呼吁各髙校、研究机构在今后能联合起来开展更大规模的活动,这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交流,而且通过群体性的活动,形成文化的自觉,从而让民间艺术得到可持性发展。

  

 钟红英 (作者单位: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

上一篇:安德烈•马尔罗式艺术理论思想探析

下一篇:当下文化语境中的艺术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