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艺术理论课变得"有声有色”
人们在看影视作品时往往容易感情投入,情绪激动。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影视艺术属于时空艺术它能把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融合一体,达到完美的效果。
假如,在艺术理论课上引入既符合主题的又是旋律优美的音乐和能涉及主题的画面,充分引入课堂教学,增加音乐和绘画形象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在充满轻松愉悦的艺术气氛中去接受艺术理论知识,岂不是可以到达娓娓动听,图音并茂的理想教学效果,做到“有声有色”。
一、艺术理论内容中的多数具体细节均涉及艺术形象,具有感情化,性格化的特点。
在艺术理论课上往往涉及到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而在欣赏这些作品时,都会产生心理节奏的变化;情绪的波动,有时高亢激昂;有时恬静豁达。例如: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平静舒缓;刘天华《病中吟》的苦闷求索《赛马》的高亢激昂。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列维坦《深谭》的幽怨;《弗拉基米尔大道》的悲壮、苍凉;齐白石的《南瓜图》悠然自得。这说明音乐形象和绘画形象都具有鲜明的情感化和性格化的特点,表达了思想深刻的主题。
二、音乐节奏美与绘画的形象美相结合,从而调动和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课上仅仅采用教者语言的讲述和单调的图片展现,远没有采用音乐节律和绘画形象两者结合的展现效果好。
音乐节律和绘画形象都来源于生活和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密切的联系。如:声音的强弱变化与事物的远近关系,运动由小到大的形状相联系;柔美和谐的声音与事物的自由舒展,协调事物运动的形状相联系等。因此当人们听到音乐,就能唤起对长期积累的生活形象的再现,在头脑中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艺术联想,使生活的原型更加清醒、具体。如:我们欣赏意大利歌剧《威廉退尔》序曲,第一段大提琴演奏的浑厚沉雄的声音,连绵的旋律,平静的和音衬景,使人联想到俄国画家希施金的作品《造船木材的森林》那伟岸坚拔的森林和涓涓的溪流。第二段那急促轰响的低音与高音声部快速的半音阶进行,紧张强调的和声响等,使人们心潮澎湃,想到闪电雷鸣,仿佛看到英国画家透纳的形象。第三段是管带牧笛特式的音色,回旋式的旋律进行,仿佛让欣赏者踏上十七世纪荷兰著名画家霍贝玛的《林荫道》。第四段轻快奔驰的节奏,号角般的音调,铜管乐的音色,使人产生激昂奋进的联想,好象凝固成了吕德的雕塑作品《马赛曲》,形成了鼓舞人心的恢弘场面。通过教者对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具体内容详细深入讲解的前提下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两者形象充分表现会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况且能给学生很强的艺术感染,久久不忘,从而调动和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艺术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演绎性,双方形象具有再创造性,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功能。
艺术形象的演绎性主要表现在欣赏者的思维过程中唤起艺术形象,又凭借欣赏者的阅历和修养通过体验去挖掘艺术形象的内涵和延伸艺术的感召力。如果能够将视觉上的美感和听觉上的乐感同步时,并较好的融会时,将会产生心灵共鸣,那将是一次高层次的艺术审美活动。例如我们欣赏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纤夫》时,便可以找到强有力地表现同一主题的俄国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作为孪生兄弟同时展现。上课时,首先放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纤夫》的幼灯片,然后播放音乐曲《伏尔加船夫曲》,让学生在铿锵有力,曲调沉雄的乐曲当中感悟到当时沙皇俄国农奴制度残酷统治下的纤夫的艰苦生活。并且由跌岩的乐曲引导学生的视线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纤夫们的步子那样沉重,学生真切的听到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从远处传来。深深打动学生的内心,促使学生去细细的观察每一位纤夫,通过他们的装束,表情及动态去捕捉十一位纤夫的内心世界的反映。譬如:站在前列精神沮丧的老纤夫表现出与旧势力无与抗争,委从命运宰割的委靡情绪;伫立在队伍中央的红衣少年表现出想奋力摆脱困境,向往自由的希翼;最后一位猛然回头而怒视奴隶主是倔犟纤夫原哥萨克骑兵),表现对奴隶主无比憎恨和充满反抗的情绪。随着音乐曲徐徐远逝,画面划上一个休止符,却给学生留下遐想的空间。然而,原来仅仅是美术形象,如今增加了音乐形象这个时间艺术的因素,使学生进入一个动态的感受过程,形成了由静态向动态转换的立体思维过程由视觉一听觉一视觉),大大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有效地营造良好艺术氛围的教学目的。
景竹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双楼职中)
下一篇:当代设计艺术对传统艺术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