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艺术理论与老庄思想
后现代艺术理论,是根基于深厚的哲学基础。而对后现代主义影响巨大且有力推动其发展的,当属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其出发点是消解和否定,建构与重塑,破除终极永恒性,把传统意识形态扫荡干净。”对照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老子对“道”的定义,以及庄子认为事物本是终而复始的观点等,都折射出两方哲学观点有契合之处,讲的是一种哲学观。解构主义实际上为后现代艺术发展的多元化、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及发展的理论基础。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庄思想,同样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精神归宿。
一、后现代艺术理论的哲学基础
后现代艺术理论形成的哲学依据主要为解构主义和后来的新实用主义。而前者,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所提出的解构主义为主要影响。
20世纪以来,新的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催生了后现代艺术理论。有学者总结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五个发展阶段,而解构主义被列为发展阶段中的第五个阶段。也就是说,解构主义思潮的最终形成,直接导致了后现代艺术理论与艺术表现手法的形成。这五个阶段具体分为:第一,以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为代表;第二,以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提出的生命哲学为代表;第三,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代表;第四,以存在主义哲学及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代表;第五,解构主义的兴起。“解构”一词是由海德格尔提出,德里达研究了海德格尔理论中三个不足的层面,对“解构”做出新的解释。这三个不足之处为:海德格尔的“解构”无肯定,只有否定;将古代本体论内容解构为一些原始经验,形成的东西其实是新的“语言学的霸权”;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与现存常理相悖。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三个不足的提出中可见,“那些如今起规范作用的、具有协调性、支配性的因素都有其来历,而解构的责任首先正是尽可能地去重建这种霸权的谱系。”
二、后现代艺术理论的功用性
后现代艺术理论的功用性,属于后现代艺术理论的建构性问题。其功用性,目前学者普遍有两种主要观点:1、后现代主义的功用在与摧毁与否定,消解此前存在的语言所涵盖的范畴,摧毁现代社会的枷锁。2、在肯定后现代主义具有摧毁、否定解构的同时,还具有建构性、肯定性的内涵。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包含对这两种观点的解释。第一种观点是摧毁论,体现为德里达认为语言是作为所指的语音和作为所指的概念的总和。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不替代任何实在意义。这样,世界上的一切消失了,剩下文本的平面化的意义。由此无限循环,消解了所指的意义。例如亲属关系的称呼,父与子的称谓、叔叔、伯伯……每一个指代都需要另一指代去界定,由此无限循环,消解了所指的意义。超出文本范围的定义,就需要创造新的文字来加以规范和表述。因此,衍生出更多的文本,文本潜藏着一个永远未呈现的意义。第二种观点包含有建构之意,德里达主要通过文字的“书写”来建构,解一建一构”模式。文字潜藏的那个永远未呈现的意义,没有确定性,总是被新的替代物所补充和重新组建。其实,事物的矛盾都具有统一性,有破就有立,有其摧毁就有其建设。因此,后现代由整体的表象来说,是活动的、流动变动的本身,就是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论中的“无”,无不是没有,而是无法按照西方古典的学术方式进行定义,和予以逻辑表述。虽然无法定义和表述,但又确实存在,因而是“有”。这种确实存在而又无把握的整体,也就是相当于老子的“道”。
三、老庄思想在后现代主义中的体现
作为传统文化的老庄思想,代表了中国的一方哲学观。老庄思想的观点对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思想,可以比照出他们都是一种哲学观。从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中解读后现代艺术理论的功用性的两种观点,与老庄思想的部分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首先,“老子的智慧博大精深,身后却只留五千言,五千言又浓缩为一个字——道”。老子的“道”,“它先于天地万物而生,是看不见,听不到、触摸不着的东西。”道是有又是无,是万物之本源’也是万物灭之后之归宿,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万物之宗’。”其次,在道的理论基础上,老子进一步提出“无为”“自然”等主张,于是即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解、构二字按照中文的释义,一解一构也类似于一拆一建,是矛盾运动中两个字词的和合之意,符合老庄思想中“有无相生”的思想,即消解的过程又存在构建的涵义。
综上,前者观点体现老子认识到天地万物不可能持续不变,暗含了事物的变化和消解,以及构成新的万物的寓意;后者观点说明了在变化之中又存在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无形中对照了后现代艺术理论的功用性中解构主义的摧毁论和建构论两种观点。摧毁论对后现代艺术的发展要求就是创新性。要在批判中重建’是创新性的一种方式;正如‘道’生万物的过程,本身就是分解的过程。建构论内在的要求是多元性,即思维的多元性、艺术活动的多元性。思维的多元性,使得后现代艺术不仅能够收纳传统的元素,也能在建构中产生自己新的建树。好比老子哲学中的“自然”,万物变化之中都存在相转化、相依存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本身就是建构的过程。
四、关于理论的实践比照
后现代艺术的建构性,决定了其艺术实践是在摧毁破坏中建构,在碎片瓦砾中形成新的艺术形式,显示了一种别样的艺术价值产生过程。其中,分中西两方举例。
首先,西方作为后现代艺术发起的一方,艺术实践比比皆是。70年代是一个基于现代艺术向后现代艺术转化的时间段。比如毕加索、马蒂斯、勃拉克等人,但挑战传统极限的杜尚就不能不单独列出来了。具有代表性的《泉》,就是最好的摧毁一切传统的象征。杜尚将现成品小便池送进展览,不仅摧毁传统意义上的美,也创造了一个新观念,即以现成艺术品代替创作成品,由此打开了装置艺术的先河。这样一来,他的“现成品艺术”便具有极大震撼的“解构”功能。此外,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的出现也改变了人们对雕塑的认识和观念。传统的“雕塑是体积在空间中的展开和结构”。而他所追求的是简化对空间的占有方式。其在雕塑中放弃对一定空间的占有,可以和老庄思想中的“无”相对照,从哲学角度讲无,其实也是为了占有,一种有无的转化。
其次,中国艺术家中黄永脉的作品,其艺术魅力在于他的作品透露出来强大的哲学、文化,包括政治思考,而不只是艺术技巧和手法本身。八五新潮时期,代表作《文化》中,他将《现代绘画简史》与《中国绘画史》一起丢尽洗衣机。黄永砵将这种现成品进行物理摧毁,直白地搅合下,产生新的物象和形体产物,再以行为感官触目观众。这样的艺术形式,其理念也不脱离老庄思想中“道”对万物消解、再生的意义。本来书的知识应该是装进大脑进行消化整理,以洗衣机代替大脑的功能,对书籍进行搅合、混杂。这里黄永#想表达的是一类消化、融合的问题,指代现实中移民问题。
五、结语
今天看来,一切事物似乎发展到今天都没有超出老庄“道”和“有”“无”的范围。一番对照后,古老的中国哲学也同样适用于后现代的理念,不能称其为一致,但毕竟是相通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理论对于当今格局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当代中国关于时局命运的主体性困惑,在结合西方现当代理论发展的同时,也应有追根溯源的情结,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意图。
郑小菲(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上一篇:大学生课堂行为的心理学
下一篇:余上沅的戏剧导演艺朮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