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河南民间艺术研究发展与作用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0:07

 

 第1篇:河南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路径研究


  河南民间艺术博大厚重,资源繁多,是中原母体文化的精髓体现,是彰显和延续中原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河南重要的文化资源,它衡量着河南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推动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语境下,河南民间艺术因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同频共振。


  一、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当代价值和可行性


  (一)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当代价值


  民间艺术的产业发展对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它不仅是传承河南传统文化,实现民间艺术生产性保护的需要;也是延续和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中原的需要;还是促进河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河南文化软实力需要;更是在河南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不利条件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中原崛起,实现文化强省的需要。


  (二)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目前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优势。第一,河南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及衍生的文化内涵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国家积极宽松的文化产业政策和河南“文化强省”的战略决策,把民间艺术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河南民间艺术在短期内走向了产业化自觉,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第三,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民间艺术寄托美好愿望、美化生活的特性,共同促使河南民间艺术有着社会化、规模化的市场需求,这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第四,不断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提升的保障。第五,全国范围内“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开展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助推。


  二、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战略


  近年来,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前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中,必须要以科学、健康的发展观指导,在文化坚守、创意开发、持续发展等原则的基础上,确立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系统的模式和路径。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主导战略


  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下完成。以市场为导向是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首要条件,要针对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遵循市场经济中的供需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提高市场预见的敏感性,及时对需求量、供给能力和存在风险进行准确的分析预测,通过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引导河南民间艺术资源向优势领域和行业集中。


  民间艺术产业单纯依靠市场为导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河南各级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构,要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适时适度的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制定河南民间艺术的认定传承、市场引领、支持保障、知识产权等法规和制度,建立起宽松、完备的管理政策。编制系统的保护和发展规划,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明确阶段性工作的重点与步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责任。[1]其次,构建适应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机构和组织,调整相关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管理主体,加强统筹协调。再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建设并提供便捷的交通、动力供应、网络信息等系统,为民艺企业的投资和创业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最后,要发挥经济规范功能,制定相关品类的行业标准,通过价格调控、税收、补贴等经济杠杆,协调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保持市场的活力。


  (二)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方式战略


  艺术应随当代,创新是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和发展的源动力。在国家普遍重视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中,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要深抓机遇,在弘扬中原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强化创新开发意识,充分发挥各地民间艺术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寻求河南民间艺术与当下社会的契合,培育创新主体,提高艺术创新能力,注重与其它新兴产业结合,拓展其生存空间,突出特色和差异,塑造本土艺术形象,实现河南民间艺术在创新中的良性嬗变,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以创新为引领,实现持续发展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创意重整将河南民间艺术蕴含的艺术元素、承载的传统观念置入新的灵感和时代语境,通过整合、修改、提炼、重塑,实现民间艺术与当代审美的融合。二是通过数字、网络、电子等现代高新技术,实现民间艺术与当代消费文化的接轨,扩展民间艺术的产品空间和受众面,增强民间艺术的表现力与影响力。三是吸收河南民间艺术中能体现中原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将其介入、指导其它形式的产业开发,实现创意转移,在多种表现途径中实现民间艺术品牌互动效应。


  (三)以科学为标准的产业格局战略


  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布局必须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努力构建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首先,突出各地民间艺术的特色和优势,打造不同层次的产业品牌,形成不同规模的民间艺术产业集群。省域主导品牌既要聚焦历史厚重且能代表中原文化的传统民间艺术,也要打造一批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民间艺术成为产业的新亮点;各地也要结合当地民间艺术资源的影响力,合理选取开发,形成一地一品的散点开发态势,从而打造主导品牌和散点品牌结合、区域内开发联动、区域间促进互补的协调态势。其次,要加大推动民艺产业在各区域间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引导特色民间艺术产业有序聚集。进一步打造南阳玉雕、许昌钧瓷、平顶山汝瓷、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成泥塑、麦秆画、朱仙镇年画、豫西剪纸、黄河澄泥砚等产业基地,塑造一批以《风中少林》、《程婴救孤》、濮阳杂技、河洛大鼓、宝丰魔术、马街书会等异彩纷呈的民间演艺品牌,实现区域聚集与品牌特色相结合,多元品种与多层档次相结合,机器制造与手工技艺相结合,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支柱拉动与多样发展相结合的产业格局。再次,将民间艺术作为龙头产业,带动出版、交通、服务、培训等相关产业的跟进,使各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形成民间艺术支柱型产业拉动模式下的新型产业融合。


  (四)以梯队建设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战略


  人才是发展民间艺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要着力培养一代民间艺术的认同群体,造就一批民间艺术的领军人物,塑造一批高素质、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抓好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


  在人才队伍培养上,将普及培养、重点培养和管理保障培养结合起来。民间艺术的普及培养要充分利用各级学校教育,以此来实施民间艺术的全民性继承和发扬。还要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对全省有志于从事民间艺术的人员开展培训,也可针对农民开展可普及、易掌握的民间艺术项目培训,以扩大传承面,提供就业机会。重点培养主要是利用民间艺术传承人、高校、科研院所,加大民间艺术的精英培养力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传徒授艺、考核资助、评定晋级的模式,确保培养的长效化和科学化,引领民间艺术的精品发展创作。管理保障教育主要是民间艺术管理机构及民间艺术企业工作人员的教育,要进一步完善培训规划,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现有工作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在人才管理上,必须尽快培养、抓紧引进,要坚持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待遇吸引入、用市场感召人,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文化队伍人才辈比、富有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2]吸引民间艺术领军人物的加入,培养民间艺术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五)以国际化为理念的交流合作战略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3]立足中原文化,在国际化的视野中加强对外交流,是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走向繁荣的出路,是推进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砝码。我们要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加强民间艺术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互访和交流,提高交流水平,搭建高层次的民间艺术展演、交流、推介和招商活动,增强交流效果,全面展示河南民间艺术的独特优势和当代形象,把此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借助外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全球知名文化公司的联系与合作,汇聚高层次民间艺术研究和运作上的精英,来共同探讨河南民间艺术的产业发展,培育河南民间艺术精品,激活河南民间艺术市场的潜在能量,进一步增强在国际上的市场化运作能力,加大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扩张力。


  (六)以品牌建设为前提的特色营销战略


  品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要务。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就要立足资源优势,根据市场前景,做大做强优势的民艺企业,开发和推广创新型民艺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附资本聚集,引导消费趋势,增强产业示范,提高利润空间,带动产业整体发展,提升产业关联的互动效应和规模优势。要建立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基础上的,延伸民间艺术品牌产业链,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经济循环链条。[4]在河南传统民间艺术中,存在一些诸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等知名度高,但产品增值较小,企业收益偏低的品类,在产业化开发中可尝试以此为核心,注重品牌延伸,通过设立民间艺术博物馆,开发民俗旅游,将其与新型行业、新型服务、新型产品结合,举办文化会展等措施,拓展民间艺术的销售领域,借助相关行业的拉动效应,提升品牌价值,实现民间艺术的长足发展。


  在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实施现代化的特色营销模式。首先,要通过系统调研对消费市场进行层级细化。其次,以创意宣传为切入点,有机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建立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民艺营销传播体系,变被动销售为主动营销。再次,确定差异的销售策略和营销计划,创造出多样的民艺产品,扩大销售成果。最后,要按现代产业的方式来运作,对营销环节进行程序化管理,在市场营销的战术上走实每一步,更要把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如信息通讯、高新技术、教育培训相结合,形成文化传播与贸易的综合营销体系。[5]


  在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中,只有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统领,立足河南民间艺术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在实践层面上探索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独特发展模式,建立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系统战略路径,才能提升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民间艺术产业的长效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河南文化的软实力,使之成为中原经济区跨越式发展的有生力量。


  作者:辛琳琳

  第2篇: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策略


  民间艺术包含多种艺术形式,广义上指的是审美主体为满足生活和审美需求而产生的艺术形式,这里面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民间戏曲等多种类别,狭义上主要指民间的立体艺术或者叫做造型艺术,这里面主要包括民间美术和


  工艺等各种表现形式。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就受众群体而论,民间艺术与宫廷、贵族艺术相互区分,它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化,内容丰富而朴素,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民间艺术深深地植根于肥沃的乡村沃土,从方方面面展示了社会民众的生活风俗。


  一、河南民间艺术的发展困境


  (一)创新能力不高


  河南民间艺术虽然种类丰富,形象生动,但从商业角度而言,一个产品若想吸引人的眼球,就要注重从内容到形式方面的创新,如何通过创新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民间艺术产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尤其是一些以来乡土环境依存的民间艺术如濮阳市的麦秆画,浚县的泥古古和淮阳的泥泥狗,尤其是一些仪式文化,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对于农村土壤环境依赖力很强,一旦脱离了这样的生存土壤,这些产品可能就失去了应有的特色和味道。在新时期下,要想实现民间艺术产品产业化,满足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城市消费者的现代需求是要进行相应的创新的。


  (二)产业规模小


  规模化、标准化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特征。由于河南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从河南产业发展规模来看,很多艺术产品产业都不够大,不够强,绝大部分艺术生产者都是以文化传承为目的,许多产业仍旧停留在作坊阶段。一方面说明市场还很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


  市场后劲儿很大,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做。因此说,要首先发掘并培育民间艺术市场是市场化发展第一步,要利用现有的物流和其他科技手段积极将民间工艺及民间艺术产品通过现代化的传播途径送进千家万户,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扩大和搞活市场,为民间艺术提供更多的增值空间。


  与工业产品不同,民间艺术的资源相对分散,加上开发深度不够,一些作坊式的产品艺术价值就比较欠缺,这种自给自足作坊式的亚产业文化极其不利于民间艺术的开发和利用。为此,要想实现民间艺术产品的真正商业化,必须要不断开拓民间艺术的产业链,通过深度资源配置和整合,让民间艺术资源实现优质转化,同时要注意各类产业的聚集效应,从而有效促进民间艺术的良性循环。


  (三)产业结构细化、优化不够


  受地域影响,河南的许多民间民俗艺术处于交通不便之地,这些地区虽然艺术资源极其丰富,但因其缺乏必要的技术开发设施和资金注入,许多资源还处于“云深不知处”的不良处境,这些艺术资源距离艺术产品还有一定的差距,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想使民间艺术长远发展,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注入高新技术,提升品牌价值来使民间艺术更加有效的推广。


  二、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从河南的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根据国家的发展方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还是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若干实施意见(《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文化系统“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这一切都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于推动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的坚定决心。针对当前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缺乏政府的引导和规划,民间艺术产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是比较困难的。美国哈弗大学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曾说:“政府是促进产业发展、产业规模化的发动机”。对于民间艺术而言,由于产业化程度较低,根据民间艺术的技艺制作特点与生存状况,更需要政府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推动。


  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都应该群策群力,在当前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和特色民间艺术产业建设的同时,要加快项目调研、政策制定,通过行政立法等形式使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得到特色认定,根据民间艺术的生存特点因地制宜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配套支持,要给艺术产业企业出台优惠的政策支持,加大产业聚集群的产业扶持力度,合理布局市场分工,要积极扶持特色种子企业,扩大示范效应,由点带面,从而为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集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要构建合理合法的民和间艺术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要科学规划和统筹,理清民进艺术产业化各生产要素,使资源有效合理配置。要本着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的视角,促进民俗产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二)注重品牌的特色效应


  从民间艺术产业角度而言,各相关企业必须立足特色产业文化,注重文化的独特性,发扬并创新民间艺术创作的相关技艺,坚守文化精髓,以特色项目和特色技艺去占领市场,比如淮阳的泥泥狗工艺,虽然各地都可以学习这个工艺,但是就文化氛围来讲,淮阳有其他地方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域优势,但若不注重保护、发扬这种特色,挖掘深厚的地域内涵,这些艺术产品很有可能被其他地方所替代。


  (三)注重品牌塑造


  在发展艺术作品的同时,要注意提炼艺术产品之精品,精品往往是市场的亮点,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应调动民间艺师或文化传承人的创新能力,把特色文化项目打造成行业的精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独,人独我专”的理念不断创新产品,制作精品,引导高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带动高端市场,形成精品效应和品牌效应,进而推进民间艺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核心品牌,从而更好地服务市场,进而实现品牌的价值。


  举办民间艺术节是进行品牌塑造的一个很好的活动方式,每一种民进艺术都与当地的自然生态化境有根深蒂固的关系,应该想办法让民间艺术形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并尽可能地扩大民间艺术的范围,实现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良好发展局面。推动民间艺术和旅游业联动发展,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周就是类似于民间文化艺术节的形式,许昌市按照“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勤俭务实”的原则,坚持经济与文化联姻、文化与招商并重,旨在继续深入挖掘许昌三国文化,充分开发许昌厚重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品牌形象,从而使许昌成为三国文化艺术产业研究的重要阵地和旅游目的地,不断提高许昌文化软实力和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客商来许昌观光旅游、投资创业。


  (四)注重理论研究,成立专门研究机构,以理论指导实践


  这里所指的民间艺术研究部门不仅仅是指政府的相关行政部门,也指各类文化艺术团体,演出团体和各类高校的科研院所。这些地方集聚了行业的精英,他们有些是一线演出行业,有些是科研研究场所,这些地方都可以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演出团体可以直接将艺术产品和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和推广,对于那些市场反响好,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应该大力发扬,同时要注重特色产品的推广。把一些只有个别地区专属的艺术形式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以便有效开拓市场。而对于相关的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在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些部门可以承担相应的研究、调研任务,针对市场的反响和艺术产品的特点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注重产、学、研合作,引导高校和文化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从而为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就河南而言,近几年,许多高校都开始接地气,不断注重和地方的合作。许昌学院立足许昌,以许昌当地文化为依托,成立了魏晋文化研究中心、钧瓷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这些中心的成立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此外,学校提出了“坚持以钧瓷文化为载体,坚持传承和创新并重,重塑钧瓷品牌”的目标,近年来,与禹州钧瓷研究所合作,率先在河南省开设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学院和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在钧瓷造型、烧纸工艺和釉料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五)建立健全法律机制。


  要保护民间文化艺术就要就要有完善的民间艺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政府必须通过相关法律部门制定保护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才能保障产业政策得以完整的贯彻实施。当然,客观地将,由于许多民间艺术形式是群众性、历史性的产物,在产却界定和保护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我们国家,至今还有没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这样就难以抵制人们对于非遗遗产的滥用或自然流失。由此,关于传承地、传承人、商标注册等方面的纷争可谓争相频出。因此说,政府及相关法律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建立与当地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从而规范引导民间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传承弘扬中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因此说,民间艺术的区域比较优势必须要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特色等指标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成为加快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背景下,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战略目标是着力打造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民间艺术品牌,发挥产业关联和区域联动作用,形成多层次、多产业、多规模、多区域的发展态势,延伸民间艺术文化产业链,拓展经营网络,从而实现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规模效应。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设计符合民间艺术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河南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综合评估,提出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战略目标、发展模式,这对于民间艺术的深入研究乃至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可供参考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作者:连凯凯

  第3篇:庙会在河南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的作用


  “庙会”一词载于《后汉书.张纯传》:“元始五年,诸王公列侯庙会,始为褅祭。”《辞海》解释为:“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场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


  一、庙会的形成与发展


  庙会就是因为庙而形成的有特定信仰仪式的一种聚会,庙会是伴随着佛教而产生,集拜神、娱乐为一体,庙会的实质是民间信仰,它的核心是对神灵的供养,庙会可以分成每月定期和年节定期两种形式。庙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渠道,也成为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条纽带。1庙会有一个及其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历史的各个阶段,由于各时代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的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二、庙会中的民间文化艺术


  民间文化艺术是一种流传于乡镇之间的民间娱乐活动,把庙会作为民间艺术展示的舞台,能够让来自各地的人民及生活在该地区的群众观赏到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回到各自生活的地方后会口头相传,扩大河南民间艺术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民间艺术作品,对民间艺术产生兴趣。2这种行为可以激发民间艺人对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从而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


  1、庙会是民间艺术展示的舞台


  河南在中国古代长时间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这也是河南成为庙会的发源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河南各地,每月几乎都有庙会,但是正月三月逢会的为多数,例如:商丘阏伯台庙会、宝丰马街书会、濮阳瑕丘庙会、郑州城隍庙会等。


  民间文化艺术借助庙会作为展示的平台,对自己进行宣传,让人们群众欣赏到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民间艺术在庙会中进行展示,可以吸引参与庙会的群众前来观赏,充分的发挥了民间艺术的自娱性和表演性,尤其是民间艺术中的民间歌舞,内容与民间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歌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节奏轻快,舞蹈的配乐欢快,舞步简单,易模仿。其中诸如舞狮、舞龙、踩高跷等艺术的展示,场面热闹非凡,已成为庙会必备上演的节目。


  2、庙会影响了河南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


  庙会中出现的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受到庙会形式的影响,而庙会中的音乐活动却是以游走为主,用伴随着象鼓、锣这些乐器打击出的节奏,民间舞蹈开始以边走边演的形式出现。例如“跑旱船”、“担花蓝”这些都是游走表演的典型民间舞种,这种表演形式显然受到了“庙会”的影响。


  3、庙会的兴起为河南民间艺术提供了传播、传承的物质载体


  河南民间文化艺术在庙会期间,借助庙会这一展示平台,让逛庙会的人民群众欣赏、领略到河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庙会中民间艺术的表演,能够促使民间艺人对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进行研究,许多艺人在继承原有艺术作品的同时,对其进行分析、加工,加入自己的想法,使作品更加完善。同时也促使民间艺人对作品进行更加精致的演绎,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其得到更广阔的传播,庙会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促使民间艺术得到发展,从而成为民间艺术传播、传承的物质载体。


  三、庙会在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承中的作用


  民间文化艺术在庙会中的出现,为庙会集市贸易的形态添加了新元素,使庙会不再是单一的民间商品交易活动的聚集地,形成了一种贸易与艺术共存的文化现象。民间文化艺术的加入,不仅带动了庙会的气氛,也为庙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大量的人民群众,让更多人喜爱逛庙会。


  1、河南民间艺术使庙会更具有吸引力


  河南民间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娱性,民间艺术与民间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融入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才能,自然就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尤其是在庙会中表演的民间歌舞,它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一种视听和审美的享受。民间艺术形式自由活泼,舞蹈多为流动式,这种新颖活泼的活动方式,使人民群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人民群众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民间艺术在庙会中的出现,让庙会有了新的突破。民间艺术能够表现本民族文化传统、心里素质和审美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广泛的群众性。民间艺术表演没有舞台的束缚,不需要华丽的服装,精美的装束,可以随着音乐节奏随心跳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舞姿,也可以随时换人,以放松心情愉悦观众为乐。在演出进行时,观众也可以随意调整观看的位置,可以吃着手里的零食随到随看,也可以自由退场。这种表演艺术和观众都没有束缚的形式,由于表演的都是与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歌舞,就成为了民间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之一。


  2、通过民间艺术保留了庙会自身传统的文化模式


  庙会是文化的反映,这种民间文化可以体现出整个地区的审美水平、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文化的积累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有些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重击而渐渐被取缔,也有许多传统艺术,借助时代发展的动力,大胆革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民间艺术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它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与表现方式的一种结合。民间艺术在民间一代代的传承,传承人会在作品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发展。虽然民间艺术也在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改变,但是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却没有随着文化的发展完全消失,至今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特征。例如河南民间舞蹈霸王鞭,民间艺人将原有的高跷上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进一步发展,并与其他民间舞蹈的动作相结合,舞者手持“鞭”“盘”“扇”等道具扮装成不同的角色,舞蹈时,用鞭击打或碰身体的各个部位或地面,随着舞者跳动的步伐,道具发出悦耳的响声,也可以在表演中演唱各地民歌,形式活泼多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河南民间舞蹈在不断发展同时,仍然保留了喜庆欢乐的舞蹈形式,它在庙会中的出现,使庙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不忘“本”。


  3、民间艺术的盛行为庙会贸易交换提供了保证


  庙会作为民间艺术展示的舞台,使得民间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庙会中出现的寥寥无几的民间艺术开始,随着民间艺人的增多,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对优秀作品的研究,逐渐演化出更多的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面貌。民间艺术种类的增加,表演形式的变化多样,都为庙会吸引了大量的群众。


  民间艺术的增加,参与群众的不断增多,促进了庙会的壮大,也使庙会中贸易发展有了可观的前景。庙会中交易的商品是根据劳动人民自己的需求提供的,交易市场全方位的开放,买卖双方可自由商定商品的价格,这种交易方式可以带动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的相互交流。这种符合劳动人民要求的交易市场,客流量是成交量的关键,民间艺术的兴起为庙会带来了大量的客流,也就为庙会贸易交换提供了保证。


  四、庙会和民间艺术的相互影响


  民间艺术借助庙会这一平台,展示了多种多样富有创造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庙会借助民间艺术的演出形式来吸引游客,提高庙会的影响,扩大庙会市场,为劳动人民增加收益搭建了桥梁。庙会的扩大,民间艺术参与群众的增加,也为民间艺人的创作提供了动力,促进民间艺术的丰富发展。这就形成了庙会与民间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1、庙会的发展给民间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动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庙会不断的发展,民间艺术在庙会的出现,让庙会人气大增,随着游客的增多,让民间艺术有了属于自己的观众群体。每当佛教节庆或者祭祀活动时,庙会就会聚集着大量的人们群众,民间艺术作为人们群众的一种自娱活动,已经成为庙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间艺人准备不同的艺术作品供群众欣赏,由于庙会的举办几乎是定期性的,但同样的民间艺术作品不适合频繁上演,会让庙会中民间艺术的忠实观众觉没有新意,为留住原有观众的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会自觉的进行艺术创作,完善现有表演。


  2、庙会规模的壮大促进了民间艺术的更新、增长


  随着庙会关注度的增加,庙会人流量越来越多,商品交换量也越来越大,促使了庙会规模的不断壮大。近年来庙会的发展,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制定出一些方案措施来促进庙会的发展并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民间艺术,尤其是出现在庙会中的民间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庙会组建起了许多文化学者的关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庙会规模的壮大,促使民间艺人在创造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学会了不断的创新,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内涵的同时,开始打破传统民间艺术的创作方式,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3、民间艺术发展对庙会的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


  庙会形成时是以拜神、酬神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庙会形成了以贸易、娱乐为主的一种形式,民间艺术则是现代庙会中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民间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庙会的发展。3庙会贸易的兴起要归功于民间艺术,它带着强烈民族特色的表演引起了人们对庙会的兴趣。如今的庙会,贸易市场飞速发展,从传统庙会上的祀神用品和生活用品,发展到现在的商品应有尽有,除了从各发达城市运来的生活用品,流行服装,高级儿童玩具,服装款式新颖,玩具风格独特,还加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供游客们品尝,还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书摊,这些都体现了民间艺术对于庙会贸易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庙会内容发展更加丰富多彩。


  河南作为中原地区的文化大省,民间艺术种类较多,为了保障这种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民间艺术能够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应该加大关注度。民间艺术的保护不能孤立的看待,河南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与传统的庙会是密不可分的,民间艺术不仅仅只是通过庙会进行传承发展,也受到了庙会的影响。总的来说,庙会对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间艺术也为庙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作者:梁翰

上一篇:古罗马建筑艺术浅析论文范例分享(共3篇)

下一篇:后现代主义艺术思考与反思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