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古希腊雕刻艺术发展与研究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03:04

 

 第1篇:浅析古希腊雕刻艺术发展的背景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们还处在奴隶社会阶段,为什么雕刻艺术却那么发达,而且能创作出那么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为什么古希腊的雕刻作品有不少又是采用裸体的表现手法?这就不仅仅因为希腊盛产大理石的缘故了。笔者认为,这是与古希腊人的社会结构、世界观和当时的社会风尚等因素分不开的。


  1与古希腊人的社会结构、制度有关


  古希腊采用一种奴隶制民主政治,城邦的统治者是自由民(属奴隶主阶级)选举产生的,这样使城邦自由民的创造力就受到一定的重视。因此,这为古希腊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从政治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城邦只不过是一座神庙林立的卫城,里面埋藏着创始英雄的遗骨,供奉着本民族的神像;几千个朴素、健美、勇敢的自由民从事哲学争论或公共事业;有侍候他们的奴隶,为他们耕种、生产手工艺品。这就是国家,就是一切。所以,希腊人把社会制度仅仅是作为求得自身的健美、和谐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他们可以同时是诗人、哲学家、批评家,是行政长官、祭司、法官,也是公民、运动员和战士。他们聪明、讲趣味,勇于探索自然,能集中一二十种才能于一身,而且不会使一种才能妨碍另一种才能的发展。他们认为,一个人有思想,有意志,又活泼,身体又敏捷,才算是真实的人。他们都是乐天派,把人生看作行乐,连最严肃的思想和政治制度也变成了愉快的东西。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想与神同乐,给神看健美的裸体,为了神而装点城邦,用艺术和诗歌创作辉煌的作品,使人暂时脱离生活来与神同乐。


  2希腊的艺术一直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诗歌、雕塑、建筑、绘画,乃至音乐,都不过是有助于培养和教育希腊人的宗教思想的体现。荷马的诗歌经常在希腊宗教的文牍中被引用,这一点也充分证明了荷马诗歌作为必不可少的资料的突出地位。荷马在他们的诗中塑造的众神形象,在随后的几个时代里,除了少数例外,一直占主导地位,运用传说中的英雄故事创作诗,诗里众神控制着希腊人的行为,或阻挠或帮助英雄回归故里。


  希腊人信奉“神人同形同性说”,就是神都具有人的外形和人的性格、欲望,他们像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爱情和欲望。这反映了形成奴隶社会初期的社会生活那样,部落首领是占有一切的,不但财富,连人在内都是他的私有财产,这是私有制的开始,阶级统治的开始。这样的社会生活反映到神话中去,在神的世界中也形成了神的家族,神的占有。人间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在神话中也有各式各样的神。神与人不同,只有神比人更美、更健全,更有智慧和力量,而且是长生、不会死的超人。希腊人把神从天上拉到人间,神和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线。所以,反映在雕刻中的神像,实际上是一种更理想、更具有和谐美的人像雕刻,富于人情味,没有宗教神秘感。因此,古希腊人在崇拜神的同时,也承认了人本身的伟大与崇高,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的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


  在希腊人的思想中,关于神的概念所经历的变化,还可以通过神在不同时代的艺术形象去追寻。那些一度被认为是神的化身的着名的木像和所谓的毛坯、石块,都被后来的大理石所代替,木像、毛坯、石块,成为艺术——宗教发展史上的路标。希腊雕刻变成了与城邦利益紧密相连的集体宗教的体现者,这一点比其它地方都表现得更为明显。雕塑的首要目标是为神和英雄们雕像,绘画的首要目标是表现神话的场面。由于神与人没有什么严格区别,所以要表现神,就得研究人,了解人体解剖结构。这样才能更逼真、更生动地塑造神的形象,使整个雕刻的语言,从一开始就跟人体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渐渐促成了人体雕像的繁荣。


  3与崇尚体育运动的社会风尚有关


  古希腊人的教育理想,是要通过锻炼健美的体格来培养所谓“美”的灵魂,即美育,把增进人的智慧与体育锻炼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古希腊人人都是运动员,是战士,这是作为社会公民的最基本条件。希腊人认为神是最喜欢检阅健美的人体的,所以不论是在练身场,还是在体育比赛或是敬神的节日中,庆典中的舞蹈往往都是赤身裸体的。这样一来,这些活动就等于是健美比赛。为雕刻家们研究人体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表现了人体美的客观标准。


  4与古希腊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有关


  古希腊人很早就注意到美的探索。雅典首席将军、政治家伯利克里就自豪地说过:“我们是爱美的人。”希腊人认为:美的东西是整体的各部分取得调和关系后产生的。而求得这种调和的美是直接来源于人体。他们相信人体是美的,认为人体是表现了宇宙间所能发现的智慧和秩序。他们把这种观念推广到建筑、雕刻艺术等方面,要探索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能产生美的效果。所以,雕刻家们一再探索人体的标准比例,其目的也是在寻求一种什么样的人体标准才能表现出美的体格,给人以和谐的美感。这样,也使艺术家避免描写那些肉体残废和精神病态的事物,要表现心灵健康与身体的完美,这就成了希腊艺术所固有的主题。


  作者:旷远礼

  第2篇:土家族雕刻艺术研究


  土家族世代生活于清江和酉水流域(如图1),两河不仅为土家人提供了饮水、灌溉、舟楫、渔猎等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土家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还孕育了土家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土家族雕刻艺术。土家族历史几经变迁,经历了巴国、唐朝羁縻州府、土司制和“改土归流”等几个重要阶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巫术、道教和佛教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土家族没有单一的宗教模式,他们长期信仰多神,宗教信仰构成了土家族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雕刻艺术。


  一


  土家族雕刻起源于生产劳动和巫术文化,主要以石头、木料、砖和竹子作为雕刻材料。土家族雕刻题材比较广泛,从现存资料看,飞禽走兽、人物故事和山水图纹皆为雕刻题材,其中,吉祥物崇拜对土家族雕刻艺术发展影响巨大,许多艺术创作题材、主题都与之密切相关。尤以祥物吉图、神仙巫祝和图腾崇拜最为普遍。


  避凶功能、趋吉功能和装饰功能是土家族雕刻艺术最重要的功能。避凶功能(如图2)是以善战胜恶为基本特点,它是宗教通神法物的泛化,其实质是通过既神圣而又神秘可畏、既崇高而又潜伏危险的艺术符号去祛除生活和人生的凶险。


  趋吉功能包括祈福寿、祈喜和祈求财等三大类。土家族装饰性雕刻分为主题性和无主题性两类。主题性雕刻具有明确的主题,它通过运用高超的雕刻技巧创造出形式美,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无主题性雕刻具有“依附性”特征,它根据外在环境的需要安排雕刻布局,使雕刻形象能够与外在环境融为一体。它们都是美化生活的艺术,通过从材质到工艺技巧、艺术形式独具匠心的创意,赋予作品观赏美和实用美,从而提升了装饰雕刻的趣味和价值。


  土家族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善于吸收外族文明(如图3)。在雕刻艺术演化过程中,它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象征模式,发展出了雕刻文化。象征符号的组合和谐音寓意是土家族雕刻最常见的民间象征模式。雕刻能超越时间、空间、民族、地区和语言的障碍,传承思想。因此,土家族巫教运用雕刻的形式来传播教义、教规;装饰雕刻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段,美化土家族生活;土家族雕刻利用色彩表现生活理想,强调作品对人们心灵的震撼,并使人们对生活进行思考。


  土家族雕刻具有成熟的风格。它的形成,(一)源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源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三)源于民间艺人的个性。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民间艺术形态,土家族雕刻不以细腻华美见长,通体透露出民间艺术的神秘、粗犷、质朴、夸张和诙谐,以原始的艺术形态带给人们艺术享受。土家族雕刻是实用艺术,它主要应用于:(一)民居。包括附着于小木构架装饰的木雕,如格扇、窗板和窗格扇上的绦环板薄浮雕,以及附着于大木构架的木雕,如挑檐托饰等。其特点是雕刻题材广泛,主要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因材施雕,不拘一格。(二)寺庙。土家族寺庙雕刻的巫术色彩浓厚,建筑构件和纹饰大多具有巫术神性意义。多数寺庙是傩文化的传承,也是土家人群体意识的象征(如图3)参见辛艺华、罗彬著《土家族民间美术》,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三)家具。土家族认为,万物有灵,附着于各种家具之上的雕刻图案,同样是神灵的显现,是有生命力的物象。土家族家具雕刻题材主要有两大类:历史神话、传说典故和戏曲故事题材和以自然景物或民俗生活作为雕刻题材。(四)墓碑。土家族墓碑雕刻图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真实地表达了土家人的生活愿望和理想,其高超的雕刻技法更增添了墓碑的艺术感染力:善于根据人物的性格进行雕刻;动物多取象征寓意,现实生活景物则师法现实;丰富的文字雕刻是墓碑雕刻独特的艺术景观。


  面具“眼中伸手,手上长眼”


  土家族雕刻是一个生产劳动过程,也是一个精神创造过程。主导创作的因素除了雕材、雕刻艺人的技法、地域文化氛围等,文化影响是最主要的因素。文化影响主要包括:来自土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来自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影响。土家族雕刻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行业,从业者要向师父学习技艺和行业道德标准,土家族雕刻道德准则主要包括:崇尚简朴,鄙弃淫逸和淳谦朴实,守信自约等内容。土家族雕刻艺人通过言传、物传和心传等三种形式学习雕刻技艺:言传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技艺学习方式,物传是土家族雕刻艺人的入门教科书,心传是对土家族雕刻技艺的升华。


  土家族雕刻艺术的价值是与其他民族雕刻艺术相比较而存在。(一)与汉族宫廷雕刻艺术的比较。土家族雕刻与汉族宫廷雕刻之间存在诸多异同:土家族雕刻艺术是民间艺术,汉族宫廷雕刻艺术是贵族艺术,二者在气韵、形态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土家族雕刻艺术是生活艺术,汉族宫廷雕刻艺术是消费艺术,功能差异直接影响两种艺术形态的差别。(二)与汉族民间雕刻艺术的比较。巫术题材和图腾题材在土家族雕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土家族雕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自然演化,没有出现风格突变、题材突转和刀法突换等艺术现象,而汉族民间雕刻在题材、刀法和风格等方面,经常发生巨大变化。(三)与侗族雕刻的比较。它们都体现了“万物有灵”、“神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雕刻内容多为祈福;侗族雕刻真实地记录了侗族人民公共社会契约,而土家则几乎没有这样的雕刻。(四)与苗族雕刻的比较。土家图腾和苗族图腾完全不同,雕刻内容不同;土家族雕刻材料和苗族雕刻材料有很大不同;土家族雕刻多以龙、虎为题材,而苗族多以蝴蝶为题材。


  二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民族共同组成的,各个民族和睦相处,相互交流,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所以,古老的中华文明不仅包含了汉族文化,也包含了包括土家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包含了宫廷文化、文人文化,也包含了民间文化,因此,认真发掘和研究土家族雕刻艺术,对于全面认识和评价中华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土家族雕刻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本质就是关怀人和尊重人,核心是人。人文精神内涵虽然随人类社会进步和人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不断发展变化,但大致体现出两个层面上的价值指归:一是对人的终极关怀—追求人生意义、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二是对人的现实关怀—关心现实生活中人类的生存处境。笔者认为,土家雕刻的独特性在于,通过汲取本民族巫术、神话题材和吸收汉民族历史故事和戏剧人物,使两个层面的人文精神都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只要走进土家人居住地区,我们不难发现,土家人十分重视对现实生活及其幸福的追求(如图4):密密的屋宇,密密的庭院,寻常巷陌,呈现出温润祥和的气氛,诉说着土家生活的温馨与辉煌;福寿纹窗棂精致细腻,巧夺天工,反映了土家人盼望福与寿永远相伴人生的美好期盼;还有雕刻繁复、宽大结实的木雕家具,显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甚至连墓碑雕刻也是按照现实世界的理想安排死者的生活……所有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土家人对人的生活与生存的重视与追求。


  如前所述,土家雕刻的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土家文化和汉族文化的诸多方面,既有传统典故、历史神话,又有戏曲故事、现实生活、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雕刻题材与雕刻本身并无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主要起装饰、美化生活的作用。比如,太师椅是汉族发明的家具,明代太师椅结构精巧,各种曲线变化丰富,达到了力学、美学和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当太师椅传入土家地区以后,土家雕刻艺人根据本民族的审美特点和生活习惯对之进行重新命名和改造:根据造型称“老爷椅”和“状元椅”。其椅的腿被雕刻成老虎腿、狮子腿、罗锅腿、圆线并行腿等,束腰多为富贵不断头的回纹、工字纹、如意纹、万字纹等,网板上则有花结、回纹托角花牙板、骨嵌和玉嵌等点缀的浮雕等图案,扶手上有透雕寿字纹、透雕拐子纹等,总之,土家“老爷椅”和“状元椅”比汉族明代太师椅要复杂繁琐。通过两者比较,笔者认为,土家“老爷椅”和“状元椅”反映了土家族为人用的观念,因为土家人历来重装饰不重朴素,越是能装饰生活环境的雕刻,越被认为有价值。因此,太师椅从明代的简洁大方到土家的复杂繁琐,反映了家具要为美化家庭生活环境服务的认为理想。


  既然雕刻要为人的生存和生活服务,那么,雕刻图案就应该通过一些生活场景或为土家人所喜闻乐见的故事、人物,给人以愉悦、身心放松的感受,调节生活的紧张、沉重与烦恼。湖南龙山的土家木雕主要以戏曲人物和生活场景为题材,有所谓“唐三千,宋八百,雕不尽的列国传”的说法,这些文臣武将都是土家人耳濡目染的戏曲人物,通过日常生活的传播与交流,已经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戏曲人物故事,就仿佛在说左邻右居的传奇经历,自然亲切。那些生活场景雕刻,如打柴、跳水、读书场面,更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浓浓的乡土情,生动的人物造型,无不勾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土家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比较朴素,一方面受到汉族文化影响,大量表现诸如渔樵耕读、多子多福和读书进爵的内容,另一方面则大量表现福禄寿喜财主题。这些追求,概括起来就是祈求当下的人生幸福,与中国官方文化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相差甚远。中国官方文化追求高古、静远、飘逸以及做人的出尘不染品格,他们讲究“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参见《礼记·大学》。的人生理想,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参见《孟子·尽心上》。的处世哲学,这种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把每个人当作了国家机器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进退荣辱皆以国家为本,有时,甚至以牺牲个人的自由、尊严为代价,换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土家是一个农业社会,民以耕为生,所以,土家雕刻基本不涉及宏大叙事主题,我们很难找到高蹈隽劲、激扬高昂的雕刻作品,很难寻找到经世治国与指点江山式的“宏阔”与“壮美”,雕刻艺人借雕刻作品抒情、释怀,他们往往只追求情趣,追求直抒胸襟和痛快淋漓之下的情态世态。


  福禄寿喜财是土家最常见的雕刻题材,如手持如意的赐福天官衣着华贵,头戴牡丹花的禄星笑容满面,而拄着一根很长的龙头拐杖、捧着一颗大桃的寿星,在缭绕左右的祥云瑞气中来到人间。这些雕刻的主人公虽然是神仙,但他们却具有人的灵魂,人的品行和人的情感,甚至连穿戴打扮也是按照人物应有的地位和身份安排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雕刻所宣扬的不是求仙问道,引导人们追求来世幸福,恰恰相反,它把衣食温饱、多子长寿当作人生最高理想。无可否认,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在他们的理想图谱中,也许根本不会有安邦治国平天下的位置,因为那些内容远不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所能触及的,只有像衣食温饱、多子长寿这样的内容,才是每个普通百姓都必须努力去做,而且能够实现的目标。


  土家雕刻受汉族文化影响,也大量表现诸如渔樵耕读、多子多福和读书进爵等主题,但在汉文化中,这些主题往往是与人们高远的政治理想紧密相连的,渔樵耕读是为了积蓄力量当朝问政,读书进爵更是每个汉族知识分子必由的人生道路。我们看到,渔樵耕读也好,读书进爵也罢,人始终是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主题而活着,所以,在封建社会出现了大量类似祢衡、孔乙己那样的悲剧性人物。土家雕刻表现渔樵耕读、多子多福和读书进爵等主题时,已经根据本民族文化传统做了新的阐释,它没有指向高远的政治目标,更不要求人们为了所谓的人生目标舍生取义,而是把这些主题理解为一种生活状态。在一些大型床雕上面,我们看到,渔樵耕读、读书进爵场景与世俗生活场景被放入同一连续性画面里,人物悠闲自得地享受生活的乐趣。其实,这也可以看作土家雕刻对人生观的形象阐释。


  其次,土家族雕刻表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小国寡民,是老子为我们描述的理想社会,农业社会里,普通百姓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为最高人生理想,此后,无论是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为我们描述的理想社会,还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叙述的“无论魏晋,不知有汉”的清净社会,人们无不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所以,老子哲学的无为而治,其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遵照自然法则而为。否则,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土家雕刻艺术师法自然,遵崇自然,从建筑、墓穴的选址到各种雕刻图案,都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雕刻艺术不同于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一旦雕刻完毕就很难挪动,因此,像建筑、墓穴的选址也是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建筑依山傍水,随山势而建,其独特的建筑吊脚楼凿岩为基,垒石为础,凡是险要之处,长长的柱脚或撑乱石,或支悬崖,或绕古树,纵列横置,高低错落,秩序井然。有人这样评论重庆龚滩老街的土家建筑:“古镇建筑的整体品格,和谐自然,而不是孤傲独立,各自为政。像祖居古镇的乡亲一样,亲靠亲,邻靠邻,你为我好,我为你邻。……在形体结构上亦严格把握,适可而止。审美标准倾向人性尺度,追求温馨朴素。”因此,整个古镇顺山势而建,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和气候,让建筑为人服务,“弯弯曲曲的街道小巷,顺应自然地形面貌的变化,沿乌江上下流向和夏季主导风向一致,使来自于峡谷的新鲜气流导入古镇。建筑屋面的坡面,前坡短后坡长,前阳后阴,且满街门面都是开间到顶的活动门板,时常敞开,这对通风十分有利。建筑布局不受朝向的限制,或东或西,或南或北,随机应变,灵活自由,打破了外部空间的封闭感。”参见辛艺华、罗彬著《土家族民间美术》,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这种土家建筑最大的特点,不是改造自然—往往意味着破坏自然,而是充分利用自然的特性,让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地相处于同一空间中。


  土家墓葬文化与汉族墓葬文化不同,后者重死与生同,墓中完全仿照阳世布置,而土家墓葬更多的是为了显耀,如其说是为了死去的亲人,不如说是一座尘世纪念馆。既然土家墓葬主要定位于显耀,那么,就必然会按照土家人间观念去选址、布置。在湖北利川鱼木寨等土家墓葬比较集中的地区,一座座墓葬如同一座座土家民居,依山而建,享受阳光雨露。选择自然环境,顺服自然,皈依自然,是土家墓葬选址的基本理念,所以,即使在土家墓葬比较集中的村寨,墓葬也没有破坏自然的和谐,而是与村寨、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土家雕刻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对克服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对人性所造成的戕害,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现代科技力量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此前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现代科技把人类带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与影响日深,人的地位又降到了卑微的位置,从中世纪神的奴仆变成了机器的奴仆。具体地说,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里,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严密和无情的机器体系,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成为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被商业化了,并且为商业广告、大众传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体性、选择性,成为了“单向度人”,人彻底从理性的主体和人道主义服务的中心对象的位置沦落为工具理性和机器奴隶,当初向中世纪神权宣战的人道、人权和人的价值变得一钱不值了。土家雕刻所体现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以及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于克服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带来的漠视人的弊端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它让我们从中重新找到了人的地位和价值。


  三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经历了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发展阶段,与之对应的生产方式分别为原始狩猎和采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以及对天然物质进行再加工三个时期;其造型艺术分别对应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以及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的青铜器、铁器和漆器等。从世界范围看,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西方雕刻艺术,以及以印度、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雕刻艺术,其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因素作用下,形成各具特色的雕刻艺术。例如,希腊和我国秦兵马俑都善于人物造型,但两者差距明显。古希腊雕刻人物,侧重对肌肉的表现,在形体的转折中常常强调体面转折的丰富性与节奏感,注重轮廓的虚实、造型的动感和人物的气质。秦兵马俑的体面塑造多由单纯的弧面组成,强调的是内含筋骨。秦兵马俑的整个形体像一个充气的球体一样,简洁清晰,显示出一种从内向外的巨大张力,因而,突显人物内在气质,准确地揭示出秦军强壮尚武的时代风尚。


  我国古代雕刻艺术成就卓著,像秦汉时期雕刻作为主导艺术形式,以深沉雄大、气魄宏伟的艺术特征揭示了秦汉帝国人民富庶、国力强盛的时代风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佛教文化影响下,宗教雕刻艺术迅速发展,形成了陵墓雕刻与宗教雕刻并重的艺术格局,其中,像秦兵马俑、霍去病墓雕和昭陵六骏等,都以夸张的造型生动地表现了雕刻主题,是世界雕刻史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但是从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西学东渐,中国雕刻艺术从官方走向民间,从主体性雕刻转入附属性雕刻,如建筑装饰性雕刻和工艺性雕刻等,同时,接受西方写实雕刻观念,走向了割裂雕刻传统、全盘西化的雕刻艺术道路。难能可贵的是,土家雕刻作为中国官方雕刻艺术衰落之后走向民间的产物,它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雕刻艺术的精髓,并有所创新和发展,延续和丰富了我国雕刻艺术,从这个角度看土家雕刻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学和历史学价值,是一座活着的雕刻艺术化石。土家雕刻在实践中总结和概括的艺术经验不仅丰富了世界雕刻艺术宝库,而且对今天的雕刻艺术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首先,土家雕刻善于以意造型,以神聚形,给了雕刻艺术无比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欣赏空间。


  纵观土家雕刻,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草,大多采用具象的表现手法,个别细节甚至雕刻得毫发毕现,虽然这些雕刻的细节真实还不能和西方写实雕刻相媲美,但相对于秦兵马俑、霍去病墓雕和昭陵六骏等传统雕刻来说,其细节真实性已经有了明显发展。但是,雕刻艺术要整体上给人以美感,不仅要细节真实,更要追求整体真实与完整,因此,在造型上讲究大胆夸张。


  西方雕刻严格遵循比例结构,讲究空间真实,一个雕刻作品就是现实生活景象的放大图或微缩图。土家雕刻则不然,往往是人大房屋小,人头大身体小,即使雕刻花鸟鱼虫、树木山川,也不合乎现实的“真实”,但我们仍然能感觉到整体的真实。土家雕刻人物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雕刻艺人不着意雕刻人物的五官表情,往往一个凿痕就代表嘴巴或眼睛,也不注意人物各部位比例安排,但是这种稚拙、朴质的造型却能够传达出一种神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艺术效果往往是写实作品没有的。


  现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艺术的创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由作者和观赏者共同完成的过程,没有观赏者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创作。具体地说,雕刻艺人创作的雕刻作品,如果没有人去欣赏和传播,那么,它与深山的天然石头、神奇迷人的树桩没有区别,还不能说已经把人的本质力量投射进了作品,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的艺术品。只有观赏者凝视雕刻作品,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对其进行再创造,这时才能说完成了雕刻作品的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留给观赏者的再创作空间越大,作品就越能吸引人。所谓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种艺术现象的诠释。


  土家雕刻以意造型给观赏者留下了无比广阔的再创造空间,一幅三国人物雕刻,虽然大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早已经耳熟能详,但是,简约的雕刻却让观赏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看见了张飞的勇敢,有人看见了他卤莽,有人看见了他的忠诚,还有人看见了他粗中有细……这种艺术魅力,恰恰是写实性雕刻所缺少的。


  其次,土家雕刻吸收和借鉴了传统绘画艺术的透视观,将平面透视和鸟瞰透视相结合,通过更加自由的构图去表现事物。


  西方传统雕刻始终把真实当作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去追求,从古希腊到米开朗基罗、罗丹,艺术家都要到实地写生,甚至亲自实施解剖,在雕刻中讲究远近、大小和比例,通过物象产生的形态变化,求得空间中的真实美感。土家雕刻艺人主要通过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培养,也无从进行严格的系统的解剖训练,这就注定了他们将通过有别于追求空间中的真实的方式构图。


  土家雕刻历史悠久,但作为风格成熟的艺术形式,则在明清以后,我们所看到的雕刻艺术品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作品。从土家雕刻历时性角度考察,它受到汉族雕刻艺术影响,而汉族雕刻艺术在中唐以后则受到以文人画为主体的多元艺术的影响。如此以来,土家雕刻艺术中也注入了传统绘画构图的美学因素。


  绘画往往要在有限的画面里囊括人物、山水、鱼虫鸟兽等各种表现对象,表现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其美学意义上的完整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般来说,画面经常被看作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小天地,使画面自然而然地构成一个没有边框的边框,增强画面的稳定性,保证画面的完整性。土家雕刻也是这样,在人物和景物组合的构图中,对人物采取平视构图,而对景物则采用鸟瞰构图,这样既保证背景与主体的协调和呼应,又保证画面的完整性。


  土家雕刻艺人比较专注于内心意绪情感的率真表达,他们塑造形象时,往往不是视觉印象的直接复制式模拟,而是根据自己的意绪和艺术目的,对印象进行改造、修饰和规范;他们还因时、因地、因材制宜,不事虚饰,以概括的手法展现物象自然、淳朴的风貌。按照透视原理,雕刻画面中的物象应该近大远小,但对于一些复杂的雕刻作品来说,就很难处理其中的空间关系了。土家雕刻艺人打破这种规则,按照印象和想象构图。一般来说,土家雕刻以平面构图为主,可以任意组合时空,房屋前后,房屋内外,都可以同时出现于一个雕刻画面里;有的雕刻近处人物小,远处人物大,空间没有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分别。总之,这种对空间自由的处理,发挥了视角的最大效能,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表现出对事物的整体观。


  再次,完整的抽象性造型方法不仅丰富了雕刻艺术手段,而且提升了雕刻作品的艺术性。


  远溯原始社会,人类就具备抽象造型能力,我国原始陶器上就有大量的抽象几何纹样,如圆点纹、三角纹、漩涡纹、月牙纹等。一般认为,原始人从编织物的“印痕”中获得“几何纹”的经验形式,进而抛开现实世界各种细节和不规则因素,发展为用线条看世界的眼光,即用极其简单的线条概括现实形象的能力。如今,我国许多民俗美术都采用抽象性造型方法,把各种动物、植物改变为抽象的几何图形,表现对象的精神特征。


  线条是土家雕刻的基本语言,也是高度概括的艺术表现手段。土家雕刻如同中国传统雕刻,不注重对光线明暗的处理与运用,主要采用突出的线条处理渲染环境,刻画人物、动物和植物。线条构成的几何图案不是对现实景象的真实摹写,而是艺术地对现实的观照,即现实景象进入土家雕刻艺人头脑后,形成相应的映像,这个映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接近本体,时而明显区别于本体,这时,雕刻艺人便在石头、木版等材料上用线条表现出头脑里的映像,完成雕刻创作。这个艺术创作过程,是艺术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它包含了两重艺术选择:一是雕刻过程是舍弃细枝末节、保留最能反映本质的要素和特征的过程,从物象变成意象;二是雕刻过程始终伴随着雕刻艺人的主体性参与,作者选择物象的什么特征,舍弃什么特征,如何夸张等等,都渗透了他们的美学观和人生观。所以,土家雕刻是一个艺术抽象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一般来说,艺术创造离不开抽象,而且,抽象的程度越高,越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像写实性雕刻在不超越物象的范围内进行艺术抽象化,即闻一多先生所谓的“带着镣铐跳舞”,这种艺术的魅力来自于对意象的实践性审美中。而土家雕刻主要摹写头脑里的印象,任意挥写,不拘一格,其艺术魅力来自于对意象的想象性审美中。人类的雕刻艺术是丰富多彩的,这两种审美形式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与人类共生,与历史发展俱存。在雕刻艺术日益西化的背景下,重视和发扬土家雕刻的抽象性造型方法,体验相应的审美经验,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在信息化社会,一方面是艺术的高度个性化,满足人们日益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对各种优秀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使艺术的发展更加全面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家族雕刻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四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古老是因为它是巴人的后代,年轻则是因为它在1956年才被正式认定为“土家族”。正是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为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雕刻艺术。


  土家族雕刻艺术的产生是土家族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创造自然的过程。可以说,土家族雕刻艺术是土家族雕刻艺人观乎社会、观乎世情、观乎生活百态的心灵杰作。它在揭示土家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过程中,蕴涵了对生命的极大热情。无论是偏于写实的“再现形式”,还是偏于写意的“表现的形式”,都是“有生命的形式”和“有意味的形式”。这些雕刻作品表现了无数土家族雕刻艺人的精神与情感的创造,既属于他们的个性,又属于整个土家族,乃至于全人类。透过一座座精美的雕刻作品,我们仿佛走进了艺术博物馆:这是完整保存了民俗美术神韵的艺术,这是联系着巫术文化和世俗生活的艺术,这是为中国雕刻艺术的流变提供了特殊符号的艺术,这是凝聚着土汉苗等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成果的艺术。


  今天,我们与土家族雕刻作品对话,阅尽土家族雕刻艺术的风采,既是学术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中国民俗艺术博大精深,以其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成为人类文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梳理和研究土家族雕刻艺术,发扬光大优秀的雕刻传统,对于建设新世纪雕刻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前人创作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土家族雕刻的文化思想、思维模式和选材及其处理方式都可给当代雕刻艺术带来崭新的视角和信息。以土家族雕刻工匠的师承关系来说,虽然现代教育以规范性、规模化教育代替了传统的师徒关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但是,这种类似生产流水线的培养模式,很难因材施教,根据学徒的秉性、兴趣和爱好挖掘他们的艺术潜力,把他们打造成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大师,相反,统一的培养标准、统一的培养模式和统一的考核标准,把他们培养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匠。所以,在过分推崇工具理性的今天,重视和发掘土家族雕刻艺术中的人文精神及其艺术创作规律,无疑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当代艺术。


  随着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迅速地向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迈进,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期的中国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矛盾与希望,为了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需要提倡人文精神。所谓的人文精神无非就是关怀人的精神,其核心应该是人,它是对人的关切,有对普通人、平民、小人物的命运和心灵的关切,也有对人的发展和完善、人性的优美和丰富、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关切。人类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是随历史发展的,因此,人文精神必然也是不断发展的。同样,由于人的需求的多层次,人文精神也应分层次:有对人的终极关怀,即追求人的意义、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有对人的现实关怀,它是针对具体的现实的人的生存处境。对当下的中国而言,一方面,全国还有二千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致富,帮助他们解决衣食温饱问题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这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即建立对人的现实关怀;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产生了类似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病,环境污染、人情冷漠和惟利是图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果任其发展和蔓延,将阻碍现代化建设,破坏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因此,我们更需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保障人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即建立对人的终极关怀。包括土家族雕刻在内的传统美术,包含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想和追求,既有关乎人的现实关怀的内容,也有关乎人的终极关怀的内容,它为我们建设现代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土家族雕刻作为中国民俗艺术辉煌艺术时代的艺术结晶,向我们展示着土家族人民的才情和智慧,土家族雕刻,作为面向未来的艺术,它以丰厚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形式诉说着人类永恒的情感和人性。


  作者:李嬉


上一篇:古希腊艺术的比较与影响论文(共3篇)

下一篇:古典艺术文化精神特征探讨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