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萨皮恩扎:纪实摄影需要继续革新
2011年,大学的最后一年,21岁的意大利青年西蒙·萨皮恩扎(Simone Sapienza)辍学了。带着90后年轻人对梦想的果敢坚定,以及有代际特色的潇洒与任性,他放弃了学习三年的信息工程专业,转而专职从事摄影。
虽然大学之前他就已经爱上了摄影,但最多只能算作爱好。决定把爱好转变为职业是萨皮恩扎深思熟虑的结果——在思考人生长远规划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更偏爱艺术,而不是数学或信息技术”。
这个任性的决定并非没有阻力。家人们有所顾虑,但最终还是给予他支持,这一点萨皮恩扎一直心怀感激,最大的阻力其实是经济问题。摄影师的收入很不稳定,远不如IT行业。辍学从事摄影就意味着要面临极大的经济压力,但他相信“钱不能成为决定人生道路的唯一因素”。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尽管萨皮恩扎知道单靠拍照很难养活自己,但摄影是他的心之所向。成为摄影师的这几年里,萨皮恩扎确实常常面临着没有收入的窘境。他曾经在一家餐馆做了8年服务生,每天端盘子和收拾桌子。尽管“这是一份很糟糕的工作”,他却并不在意,也不介意今后再通过这种方式解燃眉之急。他明白,虽然自己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摄影谋生,但这需要很长时间的历练和沉淀。萨皮恩扎能清楚地认清现实,有着让人略感意外的成熟与坚韧。
于是,20 13年,他又进入南威尔士大学纽波特分校学习纪实摄影。2016年,他凭借《查理在莲花上冲浪》(Ch-arlie Surfs on Lotus Flowers)这一反映越南社会现实的作品获得《英国摄影杂志》突破摄影大奖(Breakthrough Awards),又在2017年成为PDN edu学生摄影大赛旅行景观类主题的获奖者。
弗兰克的革新不应该是最后一次
关于摄影,萨皮恩扎说自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导师,但每当他思考摄影的未来时,脑海里总会浮现罗伯特·弗兰克和威廉·埃格尔斯顿。前者影响了纪实摄影的表达方式,使摄影师的主观表达成为一种潮流;后者则在彩色摄影被认为是粗鄙低俗的时代,敢于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直觉大胆运用颜色,“后人评价他们以颠覆性的方式改变了摄影。”萨皮恩扎从前辈的身上学到:摄影决不能保守,不能重复过去。
弗兰克的《美国人》是萨皮恩扎最喜欢的作品。但他的感觉是复杂的,这些照片如今看起来仍不过时,但恰恰又是问题所在,“这意味着我们没有进步。弗兰克完成了对摄影的一次革新,但他绝不应该成为最后一个,也不该是唯一一个。”而至于如何创新,他目前只是觉得不该刻意追求,“这县自然而然的结果,因为你没法儿说‘我决定要革新了’,我只想跟随自己内心对纪实摄影的直觉,用作品展现关于社会的各种议题。”
萨皮恩扎认为社会在变,摄影也应该改变,不能简单地模仿前几代摄影师的想法。比如摄影不应该被束缚在某些既定的分类,简单地贴标签归类只是“不愿思考现实的偷懒”而已。此外他也认为单张照片如今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命力,摄影师应该以项目为单位,通过组照来表达主题。他调侃道:“以后我的小孩儿都能拍出一张够得上杂志水准的照片。”
在莲花上冲浪的越南
在纽波特学习期间,萨皮恩扎的摄影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属于纪实摄影的范畴,但不是描述性的新闻摄影。选定拍摄主题之后,萨皮恩扎会先进行调研,然后在创作时运用各种隐喻符号。
《查理在莲花上冲浪》(Charlie Surfs on Lotus Flowers)是萨皮恩扎在越南拍摄的第一组作品。“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越南的印象多半来自好莱坞电影或者精美的旅行画册。”但萨皮恩扎想要了解一个更真实的越南,不仅仅是电影中的战争场面或是自然风光照片所塑造的片面形象。
于是萨皮恩扎启程来到越南,一探究竟。观察和访谈之后,他发现了越南社会有趣的一面。一种强烈的反差深深地吸引了他——如今的越南人口结构极为年轻化,70%的人口在40岁以下,市场经济正蓬勃发展,但“行政之手”又对经济干预过多。于是他在项目的标题中用“莲花”作为一种隐喻,一方面暗示越南有潜力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它像“越南的国花——莲花一样,正从历史的淤泥中走出来,即将绽放美丽。”而“莲花上的冲浪”则意味着“越南的经济发展依然受到行政手段的干预”。
越南的复杂给予了萨皮恩扎另一个灵感——拍摄第二个项目《越南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Vietnam)。他在越南选取了六个主题分别进行拍摄:快餐、越南的出口商品、3D城市模型、学生、商人、路上的女骑手,并把这六组照片拼接成一面“美国国旗”的样子。
快餐、商品、3D城市模型和商人代表了当下越南的经济发展趋势;学生代表的是越南年轻的人口;那些为了防晒而用帽子、口罩把自己遮得严丝合缝的女骑手则象征着越南民众对更更高社会地位的钦羡和渴望,因为在越南,皮肤黝黑的往往是种地的农民。
思路有了,可实践它的过程却不简单。萨皮恩扎不仅要在越南的大街上搭起一个简易的临时摄影棚,还得到处找人,说服他们进行拍摄,“当地人都不太明白我在做什么……拍摄现场还时不时有被风刮得到处乱飞的伞。整个过程让我压力很大。”每一张照片都是在不同的情境和情绪下拍摄出来的,但它们最后却能互通,这让萨皮恩扎惊喜不已。
《越南合众国》里的六个主题是越南社会的六个切面,借此来表现市场经济对越南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当提及对越南现状的思考,萨皮恩扎说:“资本的力量已渗透进越南,无处不在,谁又能说越南战争中美国全盘皆输呢?”
多元的拍摄主题
摄影师们的灵感来源往往很多元,有的来自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有的来自个人经历,不一而足。萨皮恩扎说:“日常生活的一切都可以是我灵感的来源——书、电影、和别人的谈话、社交媒体,等等。”因此,除了越南主题,他的创作还涉及其他社会议题。
萨皮恩扎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这个位于地中海中部的岛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代起就是各民族混杂融合的大熔炉。在西西里,移民是每天的热点话题。“本地人会迁去意大利北部和欧洲其他国家,而大量来自非洲和中东的移民为了更好的生活来到西西里。”这种迁移激发萨皮恩扎拍摄一个以移民为主题的作品《在索马里的某个地方,有个叫卡迪夫的小女孩儿》(Somewherere in Somalia there is a little girl called Cardiff),记录了从索马里移民到卡迪夫(英国威尔士首府)的群体,呈现了他们在穿过地理边境之后,是如何越过心理隔阂融入当地社会的。
除了成长环境,哲学是另一個激发萨皮恩扎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哲学思考在很多摄影师作品中都有体现,萨皮恩扎也受哲学问题的启发而重新思考现实。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关于“海湾战争不曾发生”的论断引起了萨皮恩扎的强烈共鸣。他非常认同鲍德里亚关于超现实的思考——在媒体的作用下,现实和虚拟现实的界限逐渐被模糊,我们所看到的战争只是大众媒体所“上演”的内容。于是他还创作了《超真实战争》(The Hyperreal War)来表达这个观点,让观者对影像产生疑问,激发反思。
对于未来,萨皮恩扎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唯一确定的是要继续摄影。他曾经和别人一起在家乡西西里创办了一个摄影书展(Gazebook Festival),邀请优秀摄影师来到当地进行交流和分享,会有不少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专程跑来参加,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尽管萨皮恩扎非常喜欢这个活动组织者的角色,却很难将它与摄影平衡起来。于是成功举办两届摄影书展之后,他不再参与活动策划,而是专心摄影。如今,萨皮恩扎完成了在越南的拍摄工作,打算回到西西里,做一名独立摄影师。
“我没有什么确切的规划,我只能努力工作,用作品说话。”这种勤恳和专一或许就是萨皮恩扎能在新一代年轻摄影师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动漫云计算渲染平台的应用
下一篇:当代中国设计艺术学研究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