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
内容摘要:中国画的创新,必须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中国画家要对自身文化深入研究,在理性基础上达到创新意识,产生新的艺术思维,以全新的艺术形式代替古老陈旧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推进中国画向前发展。创新并不等于只是追求形式的变化,追求表现语言的新,也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新,关键在于作品要有时代感、新的意义和气度。
关 键 词:中国画 传承 发展 创新
中国画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古至今,它一直在向前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虽有时狂暴湍急,有时滞流平缓,但从没发生断流,它一直在发展中向前、向前,终于汇成今天这样一条浩浩荡荡的艺术大河。在中国画的发展中,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探索和奋斗。中国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汲取过多方的养分,如印度佛教壁画、民间绘画、木版画、西方油画等等,但它的思想根基仍是源于中国的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中国画讲求“意象”思维方式与“写意”的造型观,追求情趣和意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中国画的笔墨上则追求虚实、意境、神韵、气势,在绘画材料上则始终是以毛笔、墨和宣纸为三大要素,探求线条的绵延、水墨的渗化以及抽象的意境。而它对作品优劣的评判也基本上从品格、意境、笔墨三方面来判断,千余年来基本如此,正因为它的评判标准、追求方向、思想根基都比较恒定,故中国画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才能较为平稳地呈线型地向前发展。
21世纪,作为当代中国画家,回顾一下中国绘画的历史,对探讨当代中国画在传承中发展与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中国画在古代历史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我们首先回溯到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一定的品评标准。如南朝画家张僧繇提出:“笔才一二 ,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的观念,他画人物吸收了天竺的晕染法,形成了“张家样”的风格特征。北周曹仲达的“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他吸收了印度笈多造佛的特点,有曹衣出水的风格特征,形成了“曹家样”。这时人物画开始重气韵,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描写。以谢赫《画论》中的六法为主要的美学规范,超越形似追求传神的传统为后世绘画奠定了发展道路,这种追求神似和气韵的方法,就是中国画意象和写意的表现。
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他发展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的简练生动。画家张萱和周昉的人物画刻画人物内心情绪栩栩如生,这些都奠定了写意表现的基础。
五代两宋时期绘画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五代两宋是花鸟画的成熟期,花鸟画在写生的基础上,寄托人的志趣、情操、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这种自然中美的东西通过比兴等艺术手法与人发生关联,寄托人的感情,这就是意象的思维方式。荆浩的山水强调真与似的区别,注意气韵和意境的表达,这些都是中国画意象的反映。由于封建士大夫阶层对山水画的需求,所以这时的作品在写实的同时,注重整体气氛、情趣和意境的把握。马远、夏圭的作品在构图上留有大量的空白,虚实结合,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空灵、奇妙。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苏轼、米芾等人的作品自娱自乐,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他们的作品不求形似,追求意境、志趣、情感的表达,讲求诗、书、画的结合。南宋由于禅宗的盛行,以梁楷为代表的写意人物画出现。中国画的精髓“意象”和“写意”两者,在这个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宋代绘画对“意境”的开拓和发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的深远。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托复古以寻求新路,师古而不泥于古。元四大家,集古人之长,融进己意,自成一家。元文人画墨竹和墨梅,寄托文人高洁、孤傲的思想情操,以意写之,多有简逸秀淡之致。明末画家徐渭主张以书法入画,强调个性。清初画家朱耷将写意花鸟发展到一个高水平,完全出自他内心世界白眼向人的鱼鸟形象,是他抒发感情的有力的艺术语言。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期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来愈远。
二、中国画在近现代仍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
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对中国画适应社会审美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从西学出发,以西画作为参考对照得出的认识;二是从社会生活需要出发,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出的要求。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画面对传承与发展,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刘海粟则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林风眠则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他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中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
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们围绕着素描是否可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以及如何看待笔墨技巧、看待中国画创新的主题进行中国画的发展的探讨。这一时期的画家蒋兆和、李可染、傅抱石、张仃、方增先、黄胄等人大胆创新,展现了这个时期中国画艺术的巅峰。著名的长安画派,石鲁、赵望云等人,提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主张,用传统的中国画技法来表现现实生活,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80年代中期,又围绕着改革、开放和现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如何革新中国画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黄土画派开创者,著名画家刘文西先后200多次下到陕北农村,用传统的中国画笔墨和技法,表现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展现了艺术当随时代,艺术表现生活的创新之路。著名画家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出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
三、中国画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从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在每个朝代和每个时期,中国画都在发展和创新,都在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不可否认,时代对中国画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当下的中国画发展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随着时代的步伐,挣脱以往较为统一的发展方向,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向着多元空间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现象。从长远来看,这种现象将会极大地丰富中国画的发展和创作内涵,使中国画艺术最终能成为东方文化的艺术代表,而与西方艺术共同辉煌于世界艺术之林。但就目前来说,这种现象也使得中国画以往的评判标准失去了作用,多元化的发展空前反而使我们变得迷茫起来,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发展。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艺术家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视点上,在这纷乱的艺术世界中守住自己的主张,否则就会在这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潮流冲击下失去思辨的能力。
中国画要走继承优秀传统,吸收优秀文化,融进时代精神的自主创新之路,当下我们就不能苟同“以洋代中”的“创新”,但也不能死抱着老祖先的传统不放。弘扬现实主义表现没错,但不等于固守写实技法,如果我们将中国画的发展局限在写实的框架里,就有可能失去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长期以来我们的学院教育,在教学和创作上,强调写实而忽视了中国画写意方面的特性,误认为用西法取代中国画或者把素描搬到宣纸上就是创新。我们在学习西画的过程中,一度忘却了自己优秀的民族传统,忘却了中国画强调艺术的意象性这个特征。我们不妨翻翻中国近几十年的画卷,不难看出传统的中国画离我们自己的民族愈来愈远,而离西画却愈来愈近了,甚至被西画完全取代。当今中国传统的写意绘画已失去半壁江山,尤其是在近几十年的全国级中国画大展中,中国画中的传统文化性愈来愈少,千篇一律的写实画占满了我们的市场,也挤满了我们的展厅,导致了个性艺术作品渐少。为此,我们必须让中国画回归到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美学、哲学、文学、意象等形态上来。
因此,中国画诗意、抒情、抽象、写意的丢失,必将使中国画偏离传统文化的轨道。所以我们说写实画是客观再现的艺术,而写意画则是陶养情操的主观情感艺术。二者在绘画形态上有所不同。它们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功能之别。作为创作方法,写实画重理性不是说不要意,文人画重意,也并不是说不要形,二者只是有所侧重罢了。精神总是要依附于形才能够表现出来,中国画亦然。形应为精神表现而服务,决不是为形而画形。形一旦失去了传神的目的,这个形就毫无存在的意义了。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创新的意义,处理好“技与艺”“形与神”的关系,在中国画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很可能既守不住传统,也没有发展和创新。作为传统的中国画本应是多样化的个性艺术,但几十年来我们却死抱写实不放,而忽略了对本民族艺术的探索。这样在传承中国写意画上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使中国画失去自己应有的写意和抒情形态。
所谓传统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因此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出现的具有存在价值的艺术,都将成为后代艺术发展的传统。关键在于这个创造出来的所谓新东西,是否有充足的理论基础,是否有收藏价值,是否值得传承发展,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后代引以为自豪的传统。可见,今天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有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创新才能够成为后人继续发展的基石而被后人所接受。因此可以说,只要有理论基础,不脱离中国文化本质而创造出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 至于那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中国画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只有经过理论家、评论家与收藏家的验证才能得以肯定,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中国画只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新的发展,才能够提高其艺术价值。
要提升21世纪中国画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先凭写实的“形”的表达形式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应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中去寻找答案,并积极主动地融入时代精神,来完成中国画的创新。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心态决定了画家作品中的艺术内涵,中国画的发展越是到了高级阶段,所体现出的艺术内涵就更加深刻。这就要求每个画家必须勤于学习,熟悉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吸纳与艺术有关系的学科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自古以来,绘画创新一直是画家通向成功的唯一出路,同时也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这就要求画家必须建立起良好的艺术心态,不断努力学习,大胆实践,才能够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向成功。
结语
综观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画是我们民族美学、哲学、文化、精神的综合,它代表了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和我们的世界观、人文观。它一直能够长久发展和不朽的艺术魅力在于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象”思维方式与“写意”的造型观,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在这个万事万物飞速发展变化的新时代,中国画家也必然会产生出新的思维、新的意识,其中包含着对文化的新认识、对艺术的新感悟、对生活的新体验,以及思维形式的新变化,这些都是促进中国画发展与创新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中国画家还要对自身文化深入研究,在理性基础上达到创新意识,产生新的艺术思维,以全新的艺术形式代替古老陈旧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推进中国画向前发展。中国画只有在这种新的变化之中,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才能够使中国画的发展出现新的生机。这是中国画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只有这样才能代表一个中国画艺术的新时代。对中国画的发展而言,传统不能丢,但也不能死抱住传统不放,只有以辩证的态度面对新世纪的变化,才能创造出代表新时代的中国画艺术。中国画的创新,并不等于只是追求形式的变化,追求表现语言的新,也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抛弃艺术中那些恒久性的元素,人性、爱、和谐、永恒。新,关键在于要求作品要有时代感、新的意义和气度。这才是当今中国画家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李永林,赵权利. 民族美术传统的当下意义[ j].美术,2007.7.
上一篇:试论音乐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