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能力的培养探究
发布时间:2015-07-09 09:27
内容摘要:文章结合民族民间“原生态”唱法及多年声乐教学实践,阐述了民族民间歌唱人才能力的自我培养,着重探讨如何在科学训练中科学发声,培养演唱能力。
关 键 词:原生态 歌唱 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江明惊.中国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 键 词:原生态 歌唱 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江明惊.中国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白沙细乐”曲牌考
下一篇:解读敦煌壁画拾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