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看当代设计教育
发布时间:2015-07-09 09:30
内容摘要:文章在深刻认识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从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 键 词:设计 艺术设计教育 创新
设计的英文为“design”,该词源于拉丁语“designnge”。美术词典对设计的解释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运用符号形象地表现为可视的内容,作为造型活动的重要阶段的造型计划可称为设计”。王受之先生指出:“设计,是指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活动。”设计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将内在的观念转变为外在的形象或产品,依靠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技术,借助于现代生产条件,实现设计者心理——物质——产品——艺术商品——大众化的审美教育创造过程。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20至30年代,8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向艺术设计教育转变。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的专业设置,正式以“艺术设计”取代了沿袭多年的“工艺美术”学科,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体系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各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设计教育成为普及教育。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其一,急功近利之风助长了重艺术设计实践,轻设计教育理论研究;重外国的艺术设计流派,轻中国的传统艺术。其二,由于采用传统的纯艺术教育模式,导致学生所学部分知识和市场脱节,导致“毕业”就是“失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三,大部分高校艺术类教育模式往往重在造型及样式的教育,对工科知识传授较少;工科类教育模式重在某些工科课程,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科学的关注不多。这种功利性、重艺轻技、单向度设计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有必要研究当今时代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今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点。
“所谓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说就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物质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创作;从其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发展属性看,它既包含以手工艺为媒介的传统型设计,又包含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型设计。”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协调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目的的实现取决于设计师是否真正了解社会的需求,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传统的重要地位,继而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计。任何一件设计作品都是设计师智慧的结晶,是设计师价值观、美学观以及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体现。以上种种又和我们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看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应该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学生不只是接受纯艺术技能的培训,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与之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创新是设计艺术的灵魂,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下文从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讨。
一、良好的知识结构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础
对设计师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修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才能形成科学的设计理念,形成理性和感性、逻辑和意象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
自然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包括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融入设计,为设计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实现手段,改变了设计的方法和观念;社会科学包含政治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法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学、新闻学等,为设计师理解客户的需求、情感、价值体系等提供了知识资源。这有利于帮助设计师正确判断和预测消费的趋势,进而在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和创造新的消费潮流。设计师懂得法学、伦理学的基础知识,能保障设计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健康的发展,并且有助于设计者遵守道德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设计风气。
人文科学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因此,要加强通识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分量,完善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是使设计者形成良好的洞察力、创造力以及多方面的能力的基础。这些知识的价值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真正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业务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修养和技能。专业知识素养包含艺术史、设计史、建筑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它帮助我们了解中外艺术设计的传统、现状与发展趋势,从而开阔眼界,汲取精华并进一步发展和重构传统。专业知识素养的高低是设计师与操作工的一大区别,它决定了一个设计师是否最终形成自己的设计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关键。
专业技能就是对事物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对材料、结构、功能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设计的实际制作和动手能力是设计师的技能的最直观的体现。锻炼专业技能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整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加强社会实践锻炼,诸如参观实践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岗位实践、项目实战法、顶岗实习法等。由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企业所需的设计潮流动态。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这也是全面提高学习者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增强学习者创造能力,激发其创造欲望的有效途径,使我们的设计教育从艺术的自由性、个性、非标准化、反团队工作性转化为强调集体工作、强调标准化、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与艺术表现结合的方式方法。
三、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
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启发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创造性是设计过程最重要的部分,是决定设计事物生命力的强弱、优劣、成败的关键所在。艺术设计作品的成功在于设计人员对创造性思维的灵活运用。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将良好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进行不断实践和深化,对事物和生活才能有独特、创造性的见解,才能不断地向新领域挑战,产生好的创意和好的作品。黄永玉先生正是运用传统和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的创新设计理念,才设计出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而又不失强烈时代感的“酒鬼”酒的包装。2008年的奥运会的35个体育图标的创意,来源于书法中的大篆,把中国的传统书法和现代图形设计紧密结合,而篆书来源于甲骨文,可以称为中华文明的“远古足音”,将中国延续了三千年的象形文字辅以运动的现代感。这种造型意趣体现了中国迎接奥运的现实精神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认知领域的深入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消费内涵由物质层面走向精神层面,艺术设计成为精神和物质、技术与艺术、实用和审美相融合的交叉性学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主力军,我们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和艺术土壤,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站在设计领域的前沿,把握设计教育的脉搏,最终跟上时代迅速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5]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1999(3).
[6]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
关 键 词:设计 艺术设计教育 创新
设计的英文为“design”,该词源于拉丁语“designnge”。美术词典对设计的解释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运用符号形象地表现为可视的内容,作为造型活动的重要阶段的造型计划可称为设计”。王受之先生指出:“设计,是指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活动。”设计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将内在的观念转变为外在的形象或产品,依靠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技术,借助于现代生产条件,实现设计者心理——物质——产品——艺术商品——大众化的审美教育创造过程。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20至30年代,8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向艺术设计教育转变。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的专业设置,正式以“艺术设计”取代了沿袭多年的“工艺美术”学科,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体系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各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设计教育成为普及教育。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其一,急功近利之风助长了重艺术设计实践,轻设计教育理论研究;重外国的艺术设计流派,轻中国的传统艺术。其二,由于采用传统的纯艺术教育模式,导致学生所学部分知识和市场脱节,导致“毕业”就是“失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三,大部分高校艺术类教育模式往往重在造型及样式的教育,对工科知识传授较少;工科类教育模式重在某些工科课程,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科学的关注不多。这种功利性、重艺轻技、单向度设计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有必要研究当今时代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今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点。
“所谓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说就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物质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创作;从其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发展属性看,它既包含以手工艺为媒介的传统型设计,又包含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型设计。”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协调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目的的实现取决于设计师是否真正了解社会的需求,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传统的重要地位,继而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计。任何一件设计作品都是设计师智慧的结晶,是设计师价值观、美学观以及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体现。以上种种又和我们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看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应该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学生不只是接受纯艺术技能的培训,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与之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创新是设计艺术的灵魂,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下文从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讨。
一、良好的知识结构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础
对设计师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修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才能形成科学的设计理念,形成理性和感性、逻辑和意象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
自然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包括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融入设计,为设计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实现手段,改变了设计的方法和观念;社会科学包含政治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法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学、新闻学等,为设计师理解客户的需求、情感、价值体系等提供了知识资源。这有利于帮助设计师正确判断和预测消费的趋势,进而在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和创造新的消费潮流。设计师懂得法学、伦理学的基础知识,能保障设计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健康的发展,并且有助于设计者遵守道德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设计风气。
人文科学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因此,要加强通识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分量,完善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是使设计者形成良好的洞察力、创造力以及多方面的能力的基础。这些知识的价值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真正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过硬的业务素质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
业务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修养和技能。专业知识素养包含艺术史、设计史、建筑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它帮助我们了解中外艺术设计的传统、现状与发展趋势,从而开阔眼界,汲取精华并进一步发展和重构传统。专业知识素养的高低是设计师与操作工的一大区别,它决定了一个设计师是否最终形成自己的设计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关键。
专业技能就是对事物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对材料、结构、功能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设计的实际制作和动手能力是设计师的技能的最直观的体现。锻炼专业技能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整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加强社会实践锻炼,诸如参观实践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岗位实践、项目实战法、顶岗实习法等。由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企业所需的设计潮流动态。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这也是全面提高学习者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增强学习者创造能力,激发其创造欲望的有效途径,使我们的设计教育从艺术的自由性、个性、非标准化、反团队工作性转化为强调集体工作、强调标准化、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与艺术表现结合的方式方法。
三、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
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启发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创造性是设计过程最重要的部分,是决定设计事物生命力的强弱、优劣、成败的关键所在。艺术设计作品的成功在于设计人员对创造性思维的灵活运用。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将良好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进行不断实践和深化,对事物和生活才能有独特、创造性的见解,才能不断地向新领域挑战,产生好的创意和好的作品。黄永玉先生正是运用传统和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的创新设计理念,才设计出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而又不失强烈时代感的“酒鬼”酒的包装。2008年的奥运会的35个体育图标的创意,来源于书法中的大篆,把中国的传统书法和现代图形设计紧密结合,而篆书来源于甲骨文,可以称为中华文明的“远古足音”,将中国延续了三千年的象形文字辅以运动的现代感。这种造型意趣体现了中国迎接奥运的现实精神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认知领域的深入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消费内涵由物质层面走向精神层面,艺术设计成为精神和物质、技术与艺术、实用和审美相融合的交叉性学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主力军,我们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和艺术土壤,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站在设计领域的前沿,把握设计教育的脉搏,最终跟上时代迅速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5]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1999(3).
[6]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
上一篇:优化职中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下一篇:初涉钢琴演奏者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