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图像时代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5-07-09 09:30

  内容摘要:当今是图像的时代,图像无处不在。在视觉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常常会运用图像来完成自己的创作。在图像时代里,艺术作品是依靠观念的表达、对造型符号的锤炼、运用自由的创作手法来完成并给人新的视觉传达。

  关 键 词:图像 观念 符号 手法
  
  我们生活在充满图像的视觉世界中,图像无处不在。图像作为视觉所能感受到的形象特征,被广泛地运用于平面、立体或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之中。平面的图像包含在广告、绘画、摄影等作品中;立体的图像包含在标志、建筑、雕塑等作品中;多媒体的图像包含在电影、电视、动漫等作品中。在信息传媒快捷的当今时代,众多的图像发挥着与众不同的视觉意义及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并引导着视觉的快速解读,成为了文字表述的先行者。图像给人以夺目的视觉信息传达,使人们对视觉信息产生快速记忆并启发对其内容的联想,可以说当今是图像的时代。在图像时代中,观念的表达是图像视觉文化艺术的内在思想核心,简捷的视觉语汇及符号化是图像时代的艺术特点,自由的创作是实现原始图像被艺术化阐释的艺术创作手法。
  
  一、图像时代艺术中的观念
  
  20世纪以来,观念艺术在西方是以法国的杜尚(1887—1968)、德国的波伊斯(1921—1986)等艺术家为先行者,他们推崇将作品从视觉形象转向思维,研究艺术的本质问题。杜尚曾说过:“一件艺术品并不只是供人欣赏的,更重要的是让人去思考。”波伊斯提出:“艺术就是人,人就是艺术;艺术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艺术是政治,政治就是艺术;艺术是一切,一切是艺术。”杜尚在作品《大玻璃》中远离了传统意义上对绘画的定义,它是以一位着装时尚的女性为素材创作的摄影图像作品并装配着玻璃外框,玻璃在自然地震裂后使得内部图像更具有了新的视觉效果,此作品的照片在1945年7月成为了美国《时尚》杂志的封面,引导了艺术中的纯绘画走向由图像表达的视觉艺术时代观念;波伊斯在创作中把材料作为观念的载体,他运用自然中的物体创作并赋予其文化含义和生命内涵,并将它们转换成为作品图像。波伊斯提出艺术是“社会雕塑”的观念,将最平常的生活行动转换成为艺术。他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以一种深沉的后现代精神创作了大量的装置、环境艺术、表演、偶发行为和雕塑作品。《7000棵橡树》是在1982年德国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幕式后,波伊斯导演的一件群体艺术作品,于1987年第八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幕时完成。此作品由群体“艺术家”以雕塑的方式来完成,绿化环境并不是他唯一的目的,作品蕴含着对未来高级精神活动的展望,实物通过艺术化的转换成为了图像的表达。杜尚、波伊斯堪称思想者,他们的艺术观念和思想旨意延伸到了21世纪,为后来全球的艺术家们继续消化和运用。在当今的图像时代中,观念艺术家们延用并发展着杜尚、波伊斯的创作思想,他们通过作品对社会中诸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生态、人权等问题及艺术本身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表达。观念艺术家们认为,艺术不再是美丑的问题,而是生活的镜像。艺术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与时代共生,使自己的艺术进入社会,使社会融入自己的艺术之中,发掘新的可能性,以之作为介入当代的途径。现当代的中国艺术家徐冰、谷文达、蔡国强等也分别在他们的《天书》《联合国》《威尼斯收租院》等作品中运用图像表达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关注与研究。在图像艺术的时代里,艺术家们的创作强调社会性,他们将图像经过观念化的视觉置换并引导着观众作视觉的解读,思想的表达就是作者的观念,是艺术创作的前提,也是作品传达的内在核心。
  
  二、图像时代艺术中的符号
  
  事物显现出的主要信息特征、标记就是它的符号。人们对事物特征化的主要信息产生的记忆可称为符号记忆。符号的显现是任意的,可为某种图像、声音、色彩等。在图像时代里,艺术家们通过作品将某一图像不断地运用、锤炼并符号化,这是现代艺术的特征之一。北京天安门的造型通过影视、绘画等艺术手法的转换,成为了代表中国的主体视觉图像符号,艾菲尔铁塔的图像代表着法国的巴黎;央视《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是大家熟悉的视听符号;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在作品中善用夸张的红色,红色是他的作品色彩符号;由美国娱乐业巨头沃尔特·迪斯尼(1901—1966)创作的米老鼠,阿根廷画家丹尼尔·布兰卡(1952—2005)创作的唐老鸭形象是艺术家对原始形象作了锤炼与强化的卡通造型符号,老鼠与鸭子被拟人艺术符号化,简约直接地突显了其外部的主要特征,便于记忆。后来的艺术家们还运用这些形象符号再次创造出了动画片、卡通造型广告、玩具等视觉图像;中国当代艺术家岳敏君的代表作品中人物用手捂着嘴憨笑、方力钧成名作品里的光头泼皮人物分别是他们作品的形象符号;奔驰汽车的徽标、万宝路香烟盒是商标符号;好莱坞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的短卷发是当年她作为性感女明星的造型符号;漫画家张乐平(1910—1992)创作的《三毛流浪记》中的人物“三毛”,就是人物特征的符号,在后来延伸发展的影视等作品中,人物特征是定型化了的“三根毛”。符号的运用强化了作品自身的面貌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这就是符号的力量。

  在现当代各个门类的视觉艺术形式中,艺术家在对符号的运用作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在图像时代,艺术家们将某一形象的特征进行锤炼,作视觉意义的升华,这种将原始的形象转换成为具有观念意义的视觉艺术图像成为了图像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表现特征。 (转第135页)(接第129页)
  
  三、图像时代艺术中的手法
  
  20世纪以来的视觉艺术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图像信息,对图像的运用成为了艺术家用来表达创作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图像常常作为思想表述的载体被艺术家们运用到电影、电视、摄影、绘画、商业广告、多媒体等艺术形式中,并发挥着各自独特的视觉表现力。在电影、电视作品中,图像被作以剪接、组合连接后便产生了新的视觉艺术效果,这种手法被称为“蒙太奇”;在广告图片中有图像拼合的手法;绘画中有写实、写意的手法等;新闻摄影中有纪实的手法等,这些手法的实现都离不开对图像的运用及处理。中国摄影家解海龙的作品《大眼睛的小姑娘》如实地记录了一个睁大眼睛、手握铅笔、渴望知识的乡村女孩形象。美国波谱艺术家安迪·沃霍尔(1928—1987),依据美国当代明星的肖像采用色彩错位的印刷技术和广告化的平涂手法创作了《玛丽莲·梦露》等人物形象,作品是对原始图像的视觉转换手法。现当代的德国艺术家克里斯托充分利用建筑、景物等形象并将其作艺术化的视觉面貌改变。他的《包装国会》这件作品就是用银白色的化纤布和粗绳将国会大厦包裹。作品将往日古老的、具体的、凝重的广场转换成为现代的、抽象的、亮丽的、壮观神奇的大地雕塑,为原有的物体添加了新的生命力,注入新的图像意义并给人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这种艺术手法被称为“地景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引导着艺术家们再次颠覆旧有的创作经验和手法去不断创新。在后现代文化时期产生的多媒体艺术、集成艺术、装置艺术、视像艺术、照相艺术、观念艺术、地景艺术、习俗艺术等艺术形式中,原始的图像通过各种艺术化的创作手法实现了艺术家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各种手法对艺术家来说,是观念与现实(物质世界)中间的工具,作为思想、观念的实现手段,成为艺术的新媒体被广泛地运用。突破旧的视觉经验,寻求新的视觉语言去自由地创造是实现图像被再认识的艺术手法。
  
  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传媒等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对图像的大量运用是视觉文化革命的要求。艺术不再是艺术风格的问题,而是提高到文化层面上对现实的阐释。图像的运用由图与文字交融的、静态的发展到动态的、三维立体的、多媒体的等艺术传媒形式中。图像依靠着观念的表达、符号化的锤炼、新手法的运用等实现了艺术化的视觉再造,使得作品充满艺术感染力并吸引观众或教化观众,给人以启迪。图像是当代人们获取文化信息的主要快速通道,是图像引导着人们对具体的文化内容产生兴趣并去获取其内在的视觉解读。
  
  参考文献:
  [1]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

上一篇:声乐教学中的感觉与知觉刍议

下一篇:宋代陶模艺术的启蒙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