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CG时代的视觉素养教育

发布时间:2015-07-09 09:31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cg技术的快速兴起,对全球视觉艺术创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文化生活的图像景观,构成了当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环境,扩大了美术教育的范畴和内容,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应付图像文化发展的变迁,视觉素养教育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关 键 词:cg 美术教育 视觉素养
  
  看过《侏罗纪公园》的观众也许至今会对影片中恐龙的打斗场面记忆犹新;相信《泰坦尼克号》豪华巨轮的壮观也曾令无数观众叹为观止;制作精良的三维动画片不仅是儿童喜爱的节目,也逐渐开始吸引成年人的眼球;三维网络游戏更让无数的玩家体会了心跳的感受……如今每一部令我们震撼的电影或游戏几乎都贴上了cg华丽的外衣,也正是有了cg,我们才能够目睹超常的现实世界,才能体验宇宙无限的神奇与奥秘。
  一、什么是cg
  cg是英文computer graphics的缩写。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它既包括技术也包括艺术,几乎囊括了当今电脑时代中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如平面印刷品的设计、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影视特效、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的建筑设计及工业造型设计等。
  虚拟的数字世界给存在于真实世界的人类全新感知,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互联网强大的渗透力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小型化为快速增长的cg技术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在日本,cg通常指的是数码化的作品,内容从纯艺术创作到广告设计。现在cg的概念正在扩大,由cg和虚拟真实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都可以归于cg范畴,它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可观的经济产业,所以提到cg时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领域。
  艺术与设计:包括二维、三维的,静止画、动画,从自由创作、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电视广告到网页设计,可谓包罗万象。
  2.游戏软件:电子游戏开始于美国,日本的软件使之风靡世界。日本游戏公司凭借动画、漫画的文化积累,充分运用cg,一举形成了令世界瞩目的游戏产业。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发展到数十兆日元的规模。任天堂、索尼等国际知名的企业成了电子游戏的代名词。
  3.动画:从《铁臂阿童木》起,日本的动画就广为世界所熟悉,在电脑普及之前,靠手工绘制的动画已经成了日本的朝阳产业。随着cg技术的运用,更加速了日本动画业的快速发展。
  4.漫画:在导入cg前,漫画在日本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文化产业,是深受男女老少喜爱的大众文化。虽然漫画家们主要采用手绘,然后用扫描仪进行数码化,但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习惯于用数码输入板和illustratorpainter一类的软件直接创作,或者用数码相机的素材加工成漫画。
  从1991年的《终结者2》到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我们目睹了cg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影视特效、3d动画制作与3d游戏制作已成为cg领域发展的前沿。cg技术实现了许多原来电影表现不了的题材,将导演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搬上了银幕。而3d动画电影堪称电影业中当之无愧的“高科技板块”,它代表着电影业发展的趋势。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用计算机动画制作的电影《玩具总动员》是迪斯尼公司与著名的皮克斯工作室耗资过亿、花费4年时间才完成的。它突破了数字技术在电影业中的运用限制,给电影制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与此同时,游戏制作也已经全面进入3d时代,2004年推出的《魔兽争霸》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以恢宏的场面、美轮美奂的背景、高度仿真的环境,让无数游戏者体会到了cg的神奇魅力。
  短短十几年,cg以高端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无限的创意为内容,彻底颠覆了传统视觉时代,开辟了流光溢彩的图像新时代。
  二、cg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cg时代的到来,使得图像文化成为当下一个社会文化问题,也成为当代美术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当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通过影像来认知世界的时候,美术教育面临着如何在学校教育与图像文化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的问题。我们以往的美术教育主要以纯艺术为主,以经典艺术作品作为探索的主要对象。而当人们被淹没在图像时代的大潮中时,通俗视觉图像越来越多地占领了经典艺术作品的阵地,成为受到更多关注的对象。也正是因为通俗视觉图像的日常化,它的表现形式逐渐开始主导大众的审美趣味,并且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和认知方式。这种巨大的变化,使得当代的美术教育不得不产生相应的反应,比如,加大教育模式的弹性,增加对各类艺术新形式的包容力。图像文化扩大了美术教育的范畴和内容,当代美术教育应该以积极的姿态面对这一变化,吸取图像文化中有益的养分,使之成为当代美术教育的主题内容。
  同时,当代美术教育又要批判地看待各类艺术现象。图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读图式的文化消费,过多地依赖直观图像思维,可能会带来人的联想、思辨能力的下降,同时可能会带来读写能力的下降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个性化创作能力的退化以及媒介文化同质化带来的个性风格的缺乏。人们在公共领域中应当以什么面貌出现,图像文化消费过程中怎样有效阻止人的浅薄化倾向,是美术教育中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人格主体的塑造。
  三、什么是视觉素养
  媒体素养的研究首先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最早提出视觉素养的是,他把视觉素养定义为“一个人通过观察并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观察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
  我国对媒体素养和媒体素养教育的关注始于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了国内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体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体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追溯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在西方发展演变的历史。文中的“媒介教育”即今天的“媒体素养教育”。通过媒体素养教育,使人们具有相当程度的媒介素养,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个人的媒体识读能力和使用能力,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

  cg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媒介的视觉设计和创作,是媒体信息中的核心部分,cg视觉素养教育也是当前媒体素养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视觉素养包括视觉理解、视觉创作、视觉交流三个方面。在当前这个cg图像时代,视觉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更为凸现,可以说,解释、创作和交流视觉形象的能力与基于语言文字符号的读、写、算同样重要。
  视觉素养作为一种文化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素养之一。视觉素养的获得,需要同普通文化素养一道进行,它不仅是当代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视觉文化的最后指向是人而不是物,视觉素养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易行的过程,应着眼长远,进行系统的教育。只有在视觉素养教育方面夯实基础,才能迎接全球化带来的图像文化冲击;只有在视觉素养教育中取得突破,才有可能使公众的审美素养储备经受住文化多元化的考验。
  四、视觉素养教育
  cg时代的来临,使我们遭遇了纷繁迷乱、前所未有的视觉景观和文化现象。在信息时代,如何把握媒介对人的塑造作用,如何更好地感受世界、认识自我和社会,如何实现自主批判、信息理性的当代教育?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视觉素养教育更多的使命,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1.关注艺术的本质
  虽然图像文化的范围十分宽泛,但作为一种融艺术与技术为一体的作品,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的文化要素,除了从美感、创造力的层面去启发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更应该把对作品的理解上升到文化学习的高度,关注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在当前情境中的文化意义。
  2.培养视觉解读能力
  视觉解读能力是一种建立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人文性质和“超语义信息”解读的能力,是更加深刻的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我们以往的美术教育,教给学生的大多是对作品表面肌理、形式、气氛等方面的分析。因此当青少年在面对视觉影像的时候,大多只能认识影像的表面形式,并不能解释隐藏在表层之后的深层含义,也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引导学生接触和欣赏各种民族、文化背景下,各种类型风格的视觉艺术作品,能使学生熟悉视觉艺术的各种表达方式,提高感受的敏锐性、理解的深刻性,促进学生视觉艺术解读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形成批判的意识,透过影像找寻它的社会关联,探讨深藏在影像背后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
  3.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
  在当今的图像文化大潮中,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对国内年轻人的影响有些淡化。一方面,“盲目模仿”成为我国当前图像文化发展中的痼疾。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似乎越来越成为抽象的概念。要想使中华艺术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我们既要积极吸收当代以数字媒体艺术为代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要进一步挖掘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一方面要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引导青少年摒弃图像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要引导青少年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中获得价值观的滋养。
  由此看出,视觉素养教育的核心是文化自觉和文化尊重。“文化自觉”是让青少年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培植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文化尊重”是让青少年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其他文化。视觉素养教育应以广阔的视角,放眼世界,既接纳多元文化与艺术财富,又要吸收本民族的文化营养,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只有这样,视觉素养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保证我国当代的美术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于昆.图像文化与当代美术教育.第六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论文集,2006.12.
  [2]南开大学软件学院.中国多媒体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006.6.
  [3]朱静秋,张舒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视觉素养的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5.
  [4]廖敦如.从全球化的视觉文化观点——探讨“流行文化”为议题之艺术教学.艺术教育研究,2004.7.

上一篇:浅谈“原生态民歌”保护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视觉信息传达中的图像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