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直觉在中国写意画中的作用
绘画是视觉艺术,它通过色彩、线条构成艺术形象,直接诉诸欣赏者的视觉感官。按照哲学观点,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相对于绘画的形象,其形式是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要素;而对于整个画面的格调、气息、意味来说,形象又成为了形式。中国传统写意画不同于西方重视如实再现客观事物的方法,它是用瞬间的一气呵成来造就其艺术品质的。如何在塑造形象过程中传递画中蕴含的“气”呢?这与作画时艺术直觉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中国写意画与中国工笔画亦有不同,工笔画创作虽然也有艺术直觉思维的参与,但往往要精心描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表现及渲染线条节奏时,对火候的把握也都需要画者透过以往的经验,在感觉上、直觉上予以控制,在色彩、线条的变化和对构图的调整上也是靠感觉,而不是用笔如飞。写意(花鸟)画更是彻头彻尾地靠直觉来完成。从“置陈布势”“经营位置”,到绘画过程中协调画面的“争”与“让”“疏”与“密”的平衡关系,每填一笔,皆为当下经验感觉。中国写意画工具比较特殊,它只有依靠人的感觉和直觉来掌握其笔性,从而发挥出它的性能;比如对笔吃水上墨的控制,对用笔的轻重缓急,都是人的直觉意念客观化的表现,也是人的情感的表达。
一、艺术直觉感知、追求的对象——气韵生动、取象不惑
艺术直觉、艺术感知决定了写意画的审美取向,那就是谢赫六法中的首条——气韵生动。画者是如何驾驭笔墨这个载体,透过画面来表达其内心情感,并表达宇宙万象的活泼泼的生机的?荆浩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写意画完全追逐画中之“气”也。
二、笔墨当下感觉
清人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因有所触,乘兴而动,则兔起鹘落,欲罢不能。急起而随之,盖恐其一往而不复再观也。”他讲的是长期积累一朝得之的绘画经验。在临纸挥毫之际,不假思索,凭借的完全是艺术直觉。何处该轻描淡写,何处精工细雕,都不靠分析,而是一看就觉得该当如此如彼,如果没有这种艺术直觉能力是根本画不出神采飞扬的作品的。
三、审美意象的生成
审美意象是中国画传统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那么,在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中,艺术直觉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在写意画中,古人认为“熟视”的活动便是直觉活动。
“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近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墨竹赋》)“胸中之竹”就是“熟视”所得。“熟视”是主观情感与外部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换言之,“胸中之竹”是画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创作意图与他所获得的表象相融而形成的审美意象,而不是一般的视觉表象。绘画能否“传神”写照、“以形写形”,关键一环就在于此。张作画时说:“当其有事,已知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心,孤姿绝伏,融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这是绘画中主、客观因素相交汇的过程的具体描绘。“物在灵府”就是指客观事物与“心”相合而成的“审美意象”。张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是这个意思。庸人作画或许酷似外形物,但无神气、无韵致,原因就在于其心中的表象未上升到审美意象。而表象要升华为审美意象,则必须靠艺术直觉作用。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柯罗特别重视“即兴印象”的作用。他教导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弥补自己的不足,要画、要磨炼形式技巧,这对你们的绘画是有好处的,但是,你们首要信守自己的敏感和直觉印象。”①这个敏感和直觉印象就是审美意象,依靠直觉来实现。
画者在将其胸中意象倾泻于纸面的过程中,为了表达心中的逸气,常常是抛却或脱离了笔、墨、水、色等元素,进入了一种传统认识论中的高级状态。海德格尔曾讲过用锤子的事,认为锤子越使用越得心应手,越使人感觉不到有锤子这个工具的存在,人与对象能达到一体。工具表现的是一种“技术”、一种外在形式,这种“技术”能使人自然地达到天人一体。“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庄子),这个道理在写意画创作中是相通的,“形与手相湊而相忘,神之所托也”(沈周)。当画者在表达书写心中美的意象的时候,往往忘记了笔墨水色这些外在技术技法,而是酣畅淋漓地一路挥洒,手心相应,与神共舞。所见精妙之处,不知何以得。这个技就是指功力,年久功力深。技一旦到了火候,便不是画者依赖的对象,而是以即兴的速度,渗透激情,精神控制,严谨而洒脱地一气呵成。所有的意象皆天然生发,自然表达,瞬乎之间,神形皆得,可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严羽)
四、艺术直觉的无功利性特征
我们知道,一个真正的写意画家,他们的艺术直觉能够通过心、眼、手配合,创造出大量的形神俱备的作品。中国画中也有很多的程式,在程式归纳之后,对所表达的物象不需再作知性分析和了解,只是整体感悟自应;而在写意过程当中,只有具备不受污染无功利之心的审美心胸方可直觉到艺术的妙处,画面形象的创造才能心手无碍地互应互合,这样方可“书写胸中逸气”。由于墨湿易散,纸质吸墨又极其迅速,笔触必须不可迟疑地快速完成,因此,体内由手到纸的气的流动,一定要无阻无碍。如同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让体内的气自由无阻地流动,才可以使我们复归自然。道家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态产生自然生机。张彦远曾概括:“运思挥毫,意不在画,故得手于画……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
所以,艺术直觉只在无功利思想的状态下才最能体验到审美对象的本质内涵,直觉在认知当中,都要进入一个绝对集中而忘我的情境之中去,一旦有了功利之杂念,就会极大地影响心与物的交流与对应,从而很难生成审美意象。
注释 :
①(前苏联)阿尔巴托夫,罗斯托夫采夫编.佟景韩译.美术史文选.人民出版社. 1982-11-01
参考文献 :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4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第2版.
[2]冯家程.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 上海百花出版社,2004.第1版.
[3]李青春.艺术直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第1版.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1版.
[5]陈新汉.审美认识机制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
[6]陈鸿祥.人间词话.三联出版社,2001.第1版
[7]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第2版.
[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第3版.
上一篇:刍议书法作品的欣赏与品评
下一篇:基础为设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