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文化 放眼多彩世界
内容摘要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一方面存在着“他者中心”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育与本民族传统、教育与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联系。当代音乐教育必须确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放眼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体系。
关 键 词 :高师 音乐教育 本土文化 世界音乐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了一场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其动机是为了构建能够适应21世纪全球竞争力和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的教育体系。综观当今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成果及动向,多元主义音乐观与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已经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本土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因此,如何接受世界音乐的存在事实,如何使教育立足本土文化根本,适应新世纪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是中国高师音乐教育面临着的挑战。①
一、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音乐教育
西方传统哲学是以近代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哲学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其弊端是排斥人文关怀,格外重视技巧。正如刘承华认为的“西方音乐的发展就首先是在技巧的革新中完成的,从古典到浪漫,再到现代主义种种流派,也是愈到后来愈重技巧变化。”②而这种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究其原因,除了历史演进的客观性,另一个关键的因素是高师音乐教育界文化自觉意识还不够强,在艺术观念上普遍存在着的“他者中心”价值观。持这样艺术观的人们,没有认识到音乐作为一种特定文化的产物与作为一种技巧标准化的科学产品不是一回事。固然,在音乐活动中技术观念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将其当成唯一的评价标准,则有可能导致对音乐本质以及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扭曲。音乐的本质是特定生命形态与生命方式的产物,技术作为音乐学习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并非相互沟通、传承文化的工具和艺术评价的唯一标准。然而,当代高师音乐教育并没有对此作深刻反思,大多数院校音乐系科依然简单地把对技术的学习作为教育水平的重要评判标准。对此,我们只要从高师钢琴课、声乐课的教学现状便可以发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2.缺乏以中华为母语的、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观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世界各文化的音乐策略》中指出:“世界各文化的音乐,不论从个体或是从整体来看,都应该在广义的音乐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应该接受由多元音乐文化形成的世界存在的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但我国的音乐教育观念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仍然保留一些西欧艺术音乐的传统,对于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建国以来虽然有过多次关于民族音乐的讨论③,但由于缺乏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认识音乐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国一些音乐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与传统音乐文化的联系,一味地重视对技术的学习,导致多元主义音乐教育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领域发展缓慢。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对策
1.高师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
如上文所述,当代学校音乐教育内容不仅要面向世界,更要确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本土回归意识。只有引进文化视角,才能真正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作为音乐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资源观念的转变,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全球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更需要各民族和地区不同水平上的多样性,多样性是在全球水平上整合的一个持久的先决条件。”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突出西方强势音乐文化的包围圈,构建以中华母语文化为主体的音乐教育体系,是摆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首先建议高师音乐系科设立民族音乐专业。根据区域文化不同情况和特点开设地方民歌、地方戏曲、地方乐器等课程,保证区域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地方音乐,达到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目标。其次,高师要设立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机构,收集、整理和研究本区域的地方音乐、曲艺,并按照高师音乐教育的要求系统地编写教材,将其作为地域性的音乐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不断完善。通过这个研究平台,不仅对于挖掘民族音乐的人文价值极为有利,而且能够促进农村音乐教学乡土教材的开发。而对于一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其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更是毋庸置疑。再次,要注意培养一支能够熟悉、了解和热爱民族音乐的师资队伍——民族音乐的“活性文本”,他们应该具有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观念、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能够娴熟地运用和丰富充实教材的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使高校有一批了解和教授本土音乐的师资力量,同时也使得所培养的学生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活性文本”。另外,教师也要注意沟通课堂内外的联系,开辟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音乐教育资源,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到民间采风,向民间学习。利用乡村礼仪、庙会、时令节日、迎神赛会组织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体验和文化认同感。如此,通过高师音乐教育这座链接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桥梁,我们不仅能培养出更多的民间音乐听众群,而且能给我们的中小学储备足量的民族音乐师资。
2.确立多元文化教育观念,培养多重音乐能力
多元主义文化观已经成为世界现代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由于历史和文化观念的原因,音乐教育领域在这方面依然有些步履缓慢。(转第59页)(接第60页)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还只停留在一个狭隘和落后的阶段中,我们的音乐教育既没有捕捉到中华文化的灵魂,也没有渗入全球文化的信息。我们只是因循着国内一些音乐学院的教育模式,一味地让学生学习欧洲的艺术音乐。”⑤对此,音乐人类学家苏潘指出:音乐教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克服和纠正“欧洲中心论”的思想观点,强调音乐教育学应当是活动于全宇宙的思维与特殊文化的思维之间的这样一种充满了张力的学科范畴。他认为,通过一种立体的、多角度的音乐学习,使学生获得一种较为全面的、深层的对音乐文化的理解。笔者认为,作为21世纪的一名音乐工作者,必须具备长远的眼光和文化意识,否则难以适应这个信息多变的时代,也不符合国家崛起的全球环境。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建立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体系。如“世界音乐”“后现代课程观”“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渗透了工业化以来对教育受工具理性支配的错误理念的批判精神,同时给学生展示了欧洲艺术音乐以外的其他民族艺术,比如非洲音乐、亚洲音乐、南亚音乐等,既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也加强了学生对世界音乐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国家间的文化理解和民族间的沟通意识。②建立起面向国际性的音乐曲库。反映某个民族文化的音响资料必须搜集到处于原生态的音响或画面,这能最真实地显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真实风格和个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工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不同音乐流派的典型曲目,从本土的、民间的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阶层的音乐。③着力培养学生的多重音乐能力。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教授学生接触多种音乐风格。要摆脱过去那种一味地对某一作品、某一作曲家进行的纯技术性的分析和训练的教学方法,尽一切努力把作品的阐释引入到文化的语境当中去。如将作曲家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民俗、政治、经济等因素联系起来认识和理解。比如印度尼西亚加美兰音乐,我们除了要了解印尼的历史和民族特性以外,还要找到它的音乐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关系。又如加美兰音乐中使用的铜锣、中国弦乐、笛子与中国音乐文化、音乐文化传播的关系等。教学要达到这样的水平的确不易,但至少我们的教师要努力去尝试,如果我们承认音乐是各种文化的载体,如果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人类现象去理解,我们就必须在传统认识与挑战之间做出选择,使我们在不同音乐文化的思维中,在各民族具体的文化特征及其独具的属性之中获得对文化的一种理解。只要我们做到这样的层面,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 :
①郭声健.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特征.人民音乐,2003年第1期.
②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10期.
③谢嘉幸.任重道远的跨世纪的音乐教育工程.人民音乐,1996年第5期.
④李世鹏.困境中的商洛戏剧——对商洛戏剧文化生存现状的思考.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⑤李世鹏.普遍的、特殊的、多元的音乐教育——由贝内特·雷默“茅盾同体观”引发的思考.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上一篇:泥泥狗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