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将艺术教育根植于本土文化与乡土材料之中

发布时间:2015-07-09 09:38

  内容摘要 :乡土艺术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它的学科跨度大、容量大、可操作性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乡土艺术教育以补充乡土材料为主、立足于本土,是体现地方特色的乡土材料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 键 词 :艺术教育 本土文化 乡土材料
  
  我国幅员辽阔,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乡土材料有着极其丰富广阔的资源,可以随手采集而来,片片的落叶、树根、树皮、石头、泥土、绳带、纸张、布、麻等。这些不同质地的材料,有的柔软,有的坚硬,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肌理,不同的色彩,在用手的抚弄中产生不同的联想。经过想象、加工、制作,学生可以创造出一些极具魅力的床头、案头及小装饰品,将无生命的物赋予灵魂使之成为有生命的物,这不单纯是外型的美化,而是由此产生的一种创造性行为。学生创造的这些小饰品,带着大自然的气息与灵性走进教材。随着教材的深入,笔者体会到,这一课程类型不单纯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即为本土文化的传承。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运用材料进行创作之外,还应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这些都作为文化要素影响着他们,使其从儿童、少年阶段便开始认知本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鉴别力。其中,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核心。
  乡土艺术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它的学科跨度大、容量大,可操作性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中等美术教材的编写有相当一部分延续了以本土文化为土壤的创作思路,并贯穿了大量的以乡土材料和民间艺术为主体的欣赏课与实践课。所以,这就确定了这门学科的人文性质,并将它与智力开发、探寻和发现、创造结合为一体,这一课程设置包含了对文化多样化的思考,打开了通往文化、审美、历史的视线。这一课程设置涉及学生两个关键的方面,心理发展和文化发展。
  新的美术生态的形式势必会导致美术学院的教学理念做出相应的回应。高校的材料课当中,利用材料与现代构成元素相结合,点、线、面的重复、渐变、近似、交替、重叠、分割、重组、残型、绽开、分裂等构成因素的应用,这些材料由初级美术教育中的自然状态升华为秩序状态,在高等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由于材料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这一课程类型。如:以线材为特征的构成,利用了棉、麻、化纤、铜、铁、钢、铝型材等材料,利用线材的通透感良好的特点,转化其为空间形态。这些较高层次的艺术追求,不单纯是艺术元素的运用,还包含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对材料的感受。例如,在学生的作品中,用水龙头与枯树干重叠环绕的组合使人联想到水资源的枯竭。设计中体现人文关怀,是当代设计中备受关注的一面。用烟头与火柴构成的作品,让人联想到绿色环保与国际戒烟日。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利用天然的根雕追溯远古的图腾崇拜,这独特的宇宙观与对生命的认识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体现着现代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珍惜。
  在高等艺术教育中,追求的不单是构成艺术元素的运用,这一“重组新秩序”的结果应形成具有民族精神和传统内涵的个性化的当代语言。在强化当代与个性的同时,不要忘记它们极具艺术表现和审美价值的语言和人文精神,以扩展我们寻求文化渊源的深度与广度。
  将材料艺术纳入造型艺术的体系之中,并迅速发展为艺术教育的新学科,已贯穿于我们的艺术教育的体系之中。
  材料艺术的人文价值与历史价值:
  实用价值:追溯历史,人们在这块土地上,蒙受着大自然的恩赐,随手采集稻麻竹苇,盖起遮风避雨的茅舍;又用藤蔓柳条,编织着大大小小精美的筐篓;又捧起片片泥土,烧制成陶器储存粮食;又将兽皮铺在地上御风寒等,这些天然的材料对于人们的最初价值是具有实用功能的。
  精神价值:传统的乡土材料不仅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是人类文明形式的最早载体,它传达着无限久远的内容和历史记忆。远古人在这些编织和烧制的器物上将自己的希望、乞求、思想绘制在这上面,这是人类先于文字和绘画出现的一种极具魅力的艺术行为。原始器物上出现的大量水纹,是原始人乞求天神降雨的象征。人们还将红与黑两种颜色画在器物上,原始人认为红色象征着血液与生命,黑色象征着死亡,人类的生生死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先祖们还认为,植物有再生的能力,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信心和勇气。于是,他们把这些认识都绘制在器物上,这些实用的器物后来升华到了精神的层面。
  审美价值: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对乡土材料的创作与感受又升华为审美的层面。这里记载着浓厚的来自远古的、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历史意识。古朴稚拙的外型,具象中抽象出来的符号,以及动植物的形象、日月星辰的的律动与天地间大气的流动相协调的纹饰,把绘画艺术带入耐人寻味的境界。现代人头脑中的各种逻辑、推理、判断的理性思维,已经不可能有原始人那种古朴、稚拙的思想情感了。因此,人们更加珍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人类历史征程留下的足迹。

  由此可见,文化的民族性和本土性传达着本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格与气质,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在美国,社区与博物馆教育列入到教育体制当中,社区与博物馆的教育无非是地区、地域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延伸。在美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有400多个,遍布全国,美国的艺术教育经常在博物馆中进行。他们极其重视文化的传承与本土教育。我国各地区虽不具备众多的博物馆,但中国的母体文化是民间艺术,具有原发性和广泛性。她作为中国文化民族性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已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更多的是浓缩的历史记忆,纯朴的民族信仰和情感以及中国民族的内在精神和实质。
  以材料为切入点进行艺术教育,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中架起了一座桥梁。它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当代之间建立起了一条时空隧道,我们对材料表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同时也是对人文精神表现方法的研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整体。我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希望他们能够站在最高峰来研究这门学科,对此学科的研究具有深化的潜力,对知识的传达不再是静止的。教师要启发学生以独特的眼光,寻找生活中合适的废旧材料并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对它们进行开发和创造,使学生通过与“材料”的对话,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发现新观念为前提,将学生拉进一种艺术情境之中。
  
  结语
  
  材料艺术的语言中展现着历史和依附在深厚文化基础上的价值观,它不是单独孤立的,它提供了文化与人文的意义系统。在艺术教学与材料的对话中,会生成接触世界的新的不同方式。这些方式的尝试和分层处理与创造交织在一起,使材料艺术的不同方式被多维构建,构建中综合了知识与想像,美术教学提供了多渠道来探索新的知识与文化领域。
  如何将观念带入材料,如何处理材料,塑造出观念和意义,这些是人类大脑感观和思维的产物。当我们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他们在各自材料的处理中会呈现出特别的审美趋向,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随着主题的不断改变,对材料本质的可塑性的把握也在不断地改变。学生将自己的切身体验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正是教育者所关心的。艺术教育的成功是使学生超越表面的、呆板的艺术形式,能够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构思与想像围绕材料进行,运用这些材料将构思和想像向现实作品转化,这种构建通常称为现代的或本土的风格。通过这些材料、形态、符号、肌理、色彩与构建的处理及各种手法的表现、转换,我们的设计与表达在方法和手段上,就有很多设计语言,我们也得以积累更多有关设计材料的经验。
  我们置身于本土文化之中,对乡土材料的运用,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它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无限的生机,并将贯穿于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
  
  [1]胡佩.根深蒂固,美术,2004年第6期.
  [2]张元.重构绘画语言秩序.中央美院学报专刊,2004年.

上一篇:文化多样性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

下一篇:“漆园”:漆画回归传统的实践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