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巧用课堂艺术 展现语文魅力

发布时间:2015-07-10 09:34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喜欢探究新异事物的特点,课堂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节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可让语文魅力无限,切实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巧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叶圣陶先生对文章的开头有这样的说法:“文章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气氛,使大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致志看那下文的发展。”我觉得这段话用来比喻语文课堂教学的导人环节也同样经典。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场,是师生凭借教材进行的最初信息交流。开篇导入,也有的称开讲,常常用于一节课的起始或一个问题的开头。导入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称之为导入技能。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因此潜心研究导入的方法和效率,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的开场,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的“序幕”,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符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演唱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效果好的导入能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兴奋状态,为学习主要内容夯实基础,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为这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导入技能作为一堂课的伊始,它的效率高低也就不言而誉。清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忍弃去。”语文课的导入也理应如此。导入设计得巧妙,就能起到先声夺人和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之功效,它要求教师据教学和学生之实际,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短的时间使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其情,引其思。
  比如,上《两小儿辩日》时,我采取表演小品的形式,在课前组织学生用古文表演,同学们表现得很好。接下来在给他们讲解之后,又让他们试着用现代汉语表演一遍,再加以对照,好坏与否留给学生自己去评议,收到意外的效果。上《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同样让学生用小品表演导入,这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学习得很投入。
  二、设置悬念
  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追求、探索知识的心理需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从而造成了知识上的悬念,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在接下来的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很轻松,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也非常深刻。
  如,我在教《变色龙》这篇课文时,文中的“变色龙”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以它为题?在当时有什么意义?是否也有现实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的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极大的启示。通过这种方法组织的课堂教学也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教师巧设悬念组织的自学训练,学会了在学习中多提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妙设提问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活跃学生思维,陶冶情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
  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创设和谐氛围
  和谐课堂教学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相处和谐自然,气氛浓烈,师生能共同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通过“和谐之美”陶冶学生情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和谐的核心是民主。教师要把微笑带进教学,要有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形象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氛围,促进学生主体参与能力得到提高。“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心灵封闭,无创造性可言。
  如教学《〈论语〉十则》时,可以放配有优美典雅的古乐的朗诵录音,投颇具儒雅风度的孔子画像,就营造了一个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和渴求了解的愿望。教学简直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气氛,学生的学习效果显然就不同凡响了。
  五、锤炼教师口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
  语文教学是把课文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每一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使语文学习由知识学习向情感体验并轨,从而使师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情感的交流传递,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思想净化、心理融洽等。
  如教学《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又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之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使之以后更加害怕上此类课文,形成恶性循环;假使能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这样就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雨地鼓励和引导,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六、创新课堂组织
  某老师上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大多不愿开口,而同样的教学内容,换一个老师来却气氛热烈,学生发言争先恐后,师生合作融洽;有的课堂,尽管有听课老师在,但还有同学做小动作、传纸条、扮小丑或顶撞老师,而依然是这个班级,由“名师”来上,所有的同学却如沐春风,陶醉其间,不知不觉间就听到下课铃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这些反差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只有一个,我们一些一线的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致使本来应该生机勃勃的课堂气氛,或如白开水般平淡,或如茶馆般喧闹。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它依然普遍存在于我们许多年轻的农村教师的课堂中,并制约了课堂改革目标的达成,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重视。基于这种状况,我校的一些青年教师成立了“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艺术探微”课题组,力图通过对这个并不太新潮、并不前卫的课题展开研究,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组织与管理课堂的能力,提升教与学的效率,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唯真唯美知识世界的大门。


  传统课堂教学关注的只是正式上课时的教与学,而且大多又主要从教师的角度着眼去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按自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多是被动参与。由于可有效利用的时间短,学生主体性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语文信息素养的提高缓慢而实效性差。因此,必须创新课堂教学组织。
  教学效果的优劣除与教师自身的素质优劣有关外,还与教师课堂组织的艺术有密切关系,课堂教学组织松散、学生无心学习,教学效果难得良好。教学组织严密能把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有条不紊地听课、思考、讨论、发问、实践,教学效果自然良好。
  语文教学艺术并不深奥莫测,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此岸”,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去攀摘语文教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

上一篇:浅析烹饪造型的视觉艺术

下一篇:雕塑创作中的语言及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