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摆手舞看土家族的民族思想的内涵解读

发布时间:2015-07-16 11:39

 摘要:摆手舞是土家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项具有土家族民族宗教意义的舞蹈文化活动,被称为最能代表土家族文化的艺术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土家族摆手舞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在动态中平衡地发展,深深地植根于土家族民族文化精髓。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不可置疑地能够展现土家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思想。笔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指导下,并恰当地结合土家族独特的民族特性,运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探出摆手舞中所体现的土家族民族主要有舞祭天地、孝先祖敬亡灵、异族同化存异等思想。
  关键词:摆手舞;舞蹈文化活动;民族思想;舞祭天地;孝先祖敬亡灵;异族同化存异
  一、从摆手舞的源起发展看土家族舞祭天地的民族思想
  摆手舞的起源,当今学术界较为普遍认可的主要有生产劳动说、祭祀说、战争说三种观点。生产劳动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现今中国省域地界湘、鄂、渝、黔四省交界的酉水流域一带,新石器时代已出现自称“毕兹卡”的土家族先民,他们以打猎采集为主要经济生活。在食物充足有剩余的前提下,土家族先民们很自然地表现出与野兽搏斗和日常生活的一系列肢体动作,并伴随有不连续的叫喊声,土家族学者称为土家族最古老的“毛古斯”舞,毛古斯是土家先民的意思,后来的摆手舞以毛古斯舞为基础进行发展演变。毛古斯舞是土家先民劳动生产后的一种庆祝活动,它的动机显然是很单纯单一的——向自然祁求食物。毛古斯舞的自觉形成不单单是对土家先民与野兽搏击和日常生活再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肢体的动作和声音表达对天地赐予充裕食物的祁求与感谢,后来的摆手舞继承了这一内涵,成为了一种舞蹈祭祀活动。对于祭祀说,其支持者是以土家族学者杨昌鑫为代表的学者,其著作《土家族风俗志》有详尽的论述,认为摆手舞是祭祖先的大型民族舞蹈。笔者认为是在祭祀祖先的同时间接的祭祀天地,即通过祖先的灵魂向天地表达敬意,因为土家祖先是祭祀天地的,而后代土家人祭祀祖先便是祭祀天地,土家族先祖认为天地人可以相通,当人成为灵魂时便可以通灵天地。对于战争说,文献记载的有很多,如晋代《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临,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此类记载也见于《龙山县志》一书等。巴人据著名学者潘光旦先生在1955年发表的《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认为就是土家族人,殷此,巴师应当是土家族的军队。巴师阵前兵戈大舞的目地是向天地吸取力量,战胜敌人,最终商军前徒倒戈,周武王取得胜利。
  不论是生产劳动说,祭祀说还是战争说,土家族人用肢体动作和声音即用摆手舞表达对天地的感谢,可以称之为“舞祭天地,以求食足,以表感谢”。
  二、从摆手舞的表演地点,主持表演的巫师梯玛看土家族孝先祖敬亡灵的民族思想
  摆手舞的表演地点是唯一选定的摆手堂。摆手堂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宗教场所,其文化意义发源于祖先崇拜文化时期,主要举行以祠堂为中心的祠祭,其目的在于祭祀祖先与亡灵。摆手堂因土家族分布的地区不同而命名有所差异,如保靖地区的“八部大王庙”,祭祀八部大王;酉阳,巴东的“土王庙”,主要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还有三王庙、爵主宫等称呼。摆手堂举行的祠祭必须展现在摆手舞中,所以摆手舞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舞祭的功能,是为祭祀活动而进行设计的一种舞蹈。
  在摆手舞的表演过程中,有一位特殊的领舞者,负责把握整个表演的进度,主持祠祭活动,土家族人称之为梯玛,汉语意思为“有能力的人”即能和先祖亡灵通话的人。在土家语中,梯玛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指土家族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所产生的文化的总称;另一种指土家族的巫师即梯玛,负责主持各种祭祀活动。据有关文献如《古丈县志》第五章《迷信活动·巫师》(1989年)载:“建国前,古丈巫师名目繁多,各族皆有其人,全县计有老司(土老司、苗老司、客老司)仙娘、仙公、马脚、算命卜课、阴阳八卦等巫师一百六十五名。”可以得出,梯玛的存在和职能。土老司是对梯玛的另一种称呼,当土老司用土家语吟唱巫辞时自称梯玛。吟唱巫辞是梯玛向先祖亡灵交流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梯玛的服饰和神器乃至占卜工具具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也因土家族的地区分异而有所不同,但其功能都是辅助梯玛与祖先亡灵进行交流。梯玛服饰主要有神帽子,法衣和八幅罗裙;神器主要有八宝铜铃、铜马、司刀、长刀、牛角;占卜工具主要有梳子卦、筷子卦、生死岩、小钱卦等。尤其是服饰中的神帽子和神器中的八宝铜铃具有独特的土家祭祀文化意义。梯玛的神帽子别称法冠、云冠和凤冠。红色汉字“日”和黄色“月”字绣于神帽左右耳,神帽正面呈扇形,并绣以五位祥光笼罩的天尊,笔者认为是天、地、君、亲、师的代表,因为在祠堂祭祀的事先祖和亡灵。八宝铜铃是梯玛通神的法器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安抚沉睡中的亡灵,以求得庇佑。可以清楚的看出,梯玛领摆手舞于摆手堂,目的就是孝祖先敬亡灵。
  三、从摆手舞的表演形式与动作看土家族异族同化存异的民族思想
  异族同化存异就是土家族在文化生活土化其它民族,但其他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摆手舞按其表演规模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小摆手每年都要举行。每次摆手舞活动一般开展三天三夜,在活动中人们以歌舞为主,展现原始的社会生产方式如赶肉(打猎)、捉鱼、采野果、撒种等;小摆手最后的表演为毛古斯全身装束为稻草或树叶之类的毛衣,作与猿猴相似的半蹲动作。摆手舞的走动顺拐、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全身颤动的舞姿即顺拐、屈膝、下沉、颤动。有学者认为是农事活动和战争场面的再现,但基于以上两种认识,笔者认为还有对异族的同化和求同存异的文化意义。摆手舞表演时主要是围成内女外男的两个圆圈作为一个整体。不同的整体相互紧扣,可大可小。而在外阳内阴的变化中,凝聚土家族特有的文化之道。值得注意的是整体表演时总会留出空白又占据空区域,使得土家族 的土气来来往往,循环往复而不绝。在土家族文化中,强调以地为地,地理的占据也是文化的土化。因此,空白代表的区域是其它的民族,其他民族的文化,摆手舞的整体表演代表了对其它民族土化的重要文化意义。而在梯玛的神器八宝铜铃中这种文化土化也有体现。八宝铜铃原有八个铜铃,在一次梯玛外出主持祭祀活动时,赠予了客老司和苗老司各一个,在数量上,土家族梯玛仍占主导地位,而将土家族的神器给予族外主持祭祀的老司,其意图在于推广土家文化。
  摆手舞中所体现的土家族民族思想博大精深,仍需要进行深入的探求。笔者在对湘、鄂、渝、黔交界的酉水流域土家族文化深入探求的过程中,发现了其民族思想主要有舞祭天地,孝祖先敬亡灵,异族求同存异等,但仅仅是土家族民族思想的冰山一角。(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东校区)
  参考文献:
  《中国南方民族史》(1999年09月第一版,民族出版社)王文光
  《中国少数民族农村30年变迁下》(2009.01民族出版社)张跃
  《嬗变·互动·重构——土家族文化现象研究》(1993年02月第一版民族出版社)孟立军
  《土家风速集锦》(1991年05月第1版,中国文史出版社)罗土松等主编
  《浅谈土家族摆手舞》(2014-07-08《黄河之声》)夏梦婷
  《保护土家族摆手舞,传承民族文化》(2012-05-08《黄河之声》)刘声超
  《土家族摆手舞源考》(2004-05-28《社会科学家》袁革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述评》(2013-06-25《清江论坛》)向丽
  《论土家族摆手舞形态特征》(2009-12-31《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谭建斌
  《操化:土家族摆手舞的现代变异》(2007-09-08《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刘彦;全露
  作者简介:田金雷(1994.-)籍贯:湖北利川,长江大学历史(师范类)2013级本科11301班。

上一篇:弗兰克·布里奇钢琴小品创作的音乐内涵解读

下一篇:基于3D虚拟技术的国产动画电影发展战略发展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