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庄子自由美学谈国画创作中的“自在”欲求

发布时间:2015-07-16 11:46

 摘要:中国画的创作者常常呈现出个体的“自在”欲求,在这种自在欲求的驱动下,画作摆脱了流于形态的禁锢,在作品风格上呈现自然恬淡的艺术特色。这种“自在”的欲求表现为一种打破界限、突破束缚的心灵趋向,这与庄子的自由美学有着共通之处。本文将通过庄子自由美学的分析,寻求画家“自在”欲求的精神力量,阐释“自在”欲求下国画创作风格特征,并探寻这种欲求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庄子;自由美学;国画创作;“自在”欲求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1-2
  国画创作中,自在主题是一个常用的主题,人们常常将之作为一个重要的精神范本,以绘画的形式加以展现,而不是从自我“自在”的欲求出发,寻求一种自我精神力量的自然抒发,这种“自在”是被禁锢了的“自在”,并非画家本真的情感体现,如果只是把自在作为一种绘画的主题,难免会使画作落入流于形态的俗套,作品的精神内核也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画作中的自在精神应该是发自画家本真的情感,它应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而存在。纵观中国的美学思想,庄子无为的自由主义与国画创作中这种发自本真的自在“欲求”有着共通之处,他的无为的自由主义幻化为一种“自在”的精神力量,人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进行活动和创造,而国画创作便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这种“自在精神力量”的指引,能够拓宽国画创作的美学视野,当绘画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时候,其绘画作品必然是饱含生命力和冲破束缚的张力的。画家要“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当主观的自在欲求发挥到了极致,客观的山川人物,都变得形神自由,气韵生动,其画作也能够打动人心。
  一、栩栩化蝶梦,自喻适志与——庄子美学视野下的“自在”精神力量
  《庄子.齐物论》中写道:“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该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周梦蝶”。从中我们看到庄子认为人若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他在这里高调地宣称自由轻灵飘渺,栩栩然如蝴蝶也。这便是庄子自由主义的体现,亦是庄子对于自由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意即当我们还在现实生活中苦苦追寻所谓的“自由”的时候,庄子一觉醒来,自由已经很主动地敲开他的门扉。从这一点上看,庄老“无为”的自由似乎有点“惊世骇俗”。因而,从化蝶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齐物”的思想,还有庄子对于自由的一种自我参透,就是那种打破生死,无往而不快乐的无拘无束的生命自由。
  那么,这种无拘无束的生命自由,是怎样实现的呢?庄子认为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种本能的要求的生活方式。庄子在《马蹄》一文中揭露了政府利用其自身权利对自由的干涉。首揭“马之真性”在过自由适性的生活,马如此,人亦如此,然后然后提出“人之常性”。人的自由本性是得之于天的人们共有的“常性”。庄子认为民本其常性以生活,而不受外来的干涉,即是过很自由的生活。庄子十分强调“任性命之情”,即率性任情,听任个性自由的发展,具有“自在无为”的思想。在“自在无为”的背景下面,人变得“自由”,这种自由使人们可以从某个圈子中跳出来,寻找到自己发挥的一处洞天。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自在状态,遵循自然,不受羁绊。这样的自由的观念使我们可以“为所欲为”,因为庄子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大环境,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人们没有追求,没有竞争,更没有欲望,因此,这种自在,是一种无欲的自在。说到这里,庄子的生命自由主义就很明显了:人们在内心绝对自在的思想下变得无欲,既然无欲,也不受什么束缚,当然也就实现了自身的生命自由。庄子提出“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这是一种“天地以无为为德”的思想。庄子主张人性至上,对人性的任何约束,都是对天道的损害。他以是否有损于天性作为衡量一切是非的标准,对儒家树立的道德形象进行嘲讽。另外,庄子重道德,轻物质,务虚不务实,个人致富只能造成普遍不足,所以恬淡避世,皈依宇宙和人类智慧,求得自我完善。他主张清净无为,无和有乃,柔弱谦卑,以虚心容忍的态度,取得不干涉的时效,让万物按规律自生自灭。庄子的自由美学,是一种“自在无为”的精神美学,人物内心的自在欲求,在这时成为支配人物行动的精神力量。
  庄子的美学带给人的是一种自在逍遥的生活状态,他将自我作为剖析的对象,探求生命自由的真正含义,在自我感知自由的过程中,庄子寻找到了一种打破天地、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在欲求,这种欲求常常能够支配着艺术家们从事艺术活动,并使作品呈现出个人自由天性的精神境界。
  二、妙笔丹青志,无我任逍遥——艺术家国画创作中的自在欲求
  庄子的自由美学为艺术家从事国画创作中的自在欲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精神典范,伴随着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从绘画前的艺术构思,到绘画创作中的笔法运用;从画作风格的独特境界,到绘画作品中的情感体现,都反映着创作者内心超越时空、任游逍遥的自在欲求。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这种人性至上的自在的精神力量对画家内心“无我之境”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置身于这样一个人间的自在境界,艺术家可以通过心的飞翔,遨游于空旷的天地之中,使心灵得到彻底解放。这种境界无需我们去创造,生来就有,只是我们在运用的过程中因人而异。作家的一笔一画、一点一墨都应当是自己心中的思想产物,有真实的自我情感,才可能以景象为载体来表达心中之意,因此,当画家的“自在”欲求上升为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源动力的时候,其画作就能够表达出一种无羁、自由的精神境界。在绘画创作中,艺术家要排除一切杂念干扰,世俗牵绊,给予心灵最大的自由,到一种“入神”的酣 然状态和虚静空灵的境界,才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品来。
  中国国画的分类很多,具体到写意画,乃是中国画的精髓。写意画也称文人画、文人精神,文人的感受是写意画的重要标志,从画家的精神状态到呈现出来的画作,写意画能够代表和反映创作者的思想和精神追求。写意画的创作主张师造化,画家在对所表现的对象经过精神加工,去粗取精,将复杂的物象简练。简练到足以充分地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这些简练的线条常常成为作家表达自在欲求的绘画语言,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国画作品寥寥数笔所表现出来的万千境界。这与庄子逍遥自在的内心精神不谋而合,庄子常常用最简单的生活状态来体悟无穷感知的悠远心境。
 富含自在精神的国画作品有很多表现主题,有时候是一组神情自若、无欲无求的罗汉,有时候是几株自然生长的古木,有时候是一堆重叠互生的怪石,这些都体现着文人画创作中的“文人气”,从画作传递的信息来看,我们能够察觉到人物的眉宇之间、古木的姿态之中画家隐透出的自在欲求。同时,在国画技法的使用中,创作者也经常以心灵的自在神游来操控手中的画笔,自在欲求不是随心所欲,也不是恣意妄为,而是打破时空的束缚,挣脱开画作“形”的枷锁,使线条变得自由而富有张力,一气呵成。清代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见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辑影之妙。”画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性格张力,率意挥洒,创造出国画作品的“虚境”,摆脱效法自然的“实境”,使个体创作中的“自在”欲求和画作呈现出来的意境相谐相通,以体现自我精神的最大化抒发。这种自在欲求下的艺术创作在多个领域都是共通的,无论是潇洒大气的诗词,还是严谨细腻的雕塑,行云流水似的创作总是能够给人带来整体性强、流畅天成的艺术享受。
  庄子自由美学的导向为国画的创作者提供了自在精神力量的范本,也为国画创作的心境培养另辟蹊径。自在欲求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要能够自然地运用到国画创作中,需要不断地解读和体悟。首先,个体的思考是合理抒情达意的前提,庄子在梦蝶的思索中找寻到了生命自由的意义,而通过个体的思考来追问自由和解读自然。对于自由的追问和对于自然奥秘的探寻是艺术家自在欲求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方式,超越一切束缚,使个体实现理想化的飞跃,画家抒发自在的状态,是画作焕发自在的生机的重要途径。其次,中国画家需要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纳入宇宙和自然的洪流中去,以求得与自然精神相冥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本真的自在欲求。画家要实现对客观物象美的把握及表现,就必须依靠自我的修养与自然精神求得冥合,以人道法自然之道,使自己的心境和人格精神与大自然合为一体。这样,画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产生的自在欲求,才是本真的心灵凝练的产物。通过心灵凝练而产生的艺术构思具有物我合一的境界,它超越了事物“形”的表象,也打破了“自在精神”流于主题表现的浮躁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美的、富有思想情感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北京:中华书局,2005.
  庄周著,胡仲平注.庄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冉达,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讲师。

上一篇:从舞蹈考级看少儿舞蹈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下一篇:数字媒体艺术在影视动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