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国画中“线”的情感表达

发布时间:2015-07-16 11:51

 摘 要:“线”作为中国画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表现手段,除了能够描摹物象、勾画轮廓、表现结构之外,线条本身也蕴含了巨大的生命力和精神。线是抽象的结果,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物象的概括与总结之后形成的主观的抽象创造。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绘画艺术中,线从最初的形态直至现在的各种描法和表现方式的纯熟,这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发展、创造与改进,这充分说明了线条作为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其自身不仅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而且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它既有非凡的表现力又充满了灵动变化的节奏感和韵律之美。作为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它不但包罗万象又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多变的表情,是画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达。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情感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027-01
  一、中国画中“线”的简要发展历程
  早期中国画刚刚形成时,多用线来表现客观物象。人们结绳记事,在石块、甲骨和兽皮上记录事件,此时线条就产生了。仰韶时期的彩陶绘画中把线作为基本表现手段在陶器上进行描绘。而早期的原始岩画也是用线来表现原始先民的生活状况。至春秋战国、五代、隋唐及至以后,陆续出现的帛画、漆画、壁画等,都把线条作为基本的造型基础。在此之上,抓住物象的基本形态富有稚拙夸张的特点,通过线条的描绘体现出一定的审美性。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此时文人士大夫也积极投入到绘画创作中,中国的绘画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空前发展。人物画更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同时在表现技法上总结出如“行云流水”、“高古游丝”等传统的线的表现方法。这一时期将中国画中线的运用发挥到极致,它寄予了作者本身鲜明的个性和所处的时代特征,显示了它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
  二、“线”的情感象征和审美要求
  中国画是以线为基础造型的。“线”作为中国画中重要的表现手段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要求,它既写形又传神,是画家主体意识对客观物象抽象理解后的提炼,也是画家情感的概括与传达。线条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和精神。简言之,线是中国画的生命,这些丰富且姿态各异的线可表现生活、可展示自我、可寄兴、可遣怀。同时,线条也是观赏者和画家沟通交流的桥梁。线条作为中国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艺术语言,它能让中国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线”贯穿于中国古代艺术史,它作为情感的象征,是画家借以抒发自身情感的重要途径,而不同的“线”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内涵。如:下垂的“线”经常用来表达悲伤、郁闷;向上的“线”多表现愉悦;平卧的“线”代表心灵的平和与宁静;流畅的“线”则多与欢乐有关;艰涩的“线”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沉郁的感觉。除此之外,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浓淡、繁简、虚实、交错、连断、顾盼、呼应等不同的变化,其中的情感色彩又各不相同。线又有直线与曲线之分,直线是刚强的代表,往往象征坚硬与明朗;曲线则代表柔和、优雅与飘逸。著名画家吕子凤阐述了线条的不同形态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他说:“凡是表现愉快感觉的线条,总是一往流利,不做顿挫,转折也是不露主角的,凡属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出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的就显示出焦灼和忧郁感。”如狂草大师张旭能够将胸中复杂的情感:“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等等“于草书发之。”他写就的谢灵运与庾信的古诗四首: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笔婉转自如,跌宕起伏,动静交错。他的字奔放豪迈,笔画连绵不断,有飞檐走壁之险。而八大山人朱耷能在以简拔奇峭的线条建构的艺术世界中抒发不满于现世,漠视人间的情感。徐渭的《墨葡萄图》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样的画已经脱出常画,完全是其人生感慨之意的奔腾。其点、线一片狼藉,顿挫充满涩意,所表达的情绪正如他在画中的题款:“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而张萱笔下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线条婉转流美,婀娜多姿,细劲圆融。这是盛唐气象的充分展示,那个时代人们的浓情愉悦和自信充满了画面。
  三、画家笔下不同性格的“线”
  不同的画家运用质感各异的线条来表现对象,抒发感情。顾恺之的用线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显得细密绵长而富有流动性。张彦远平说道:“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品,风驱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用游丝般柔美细劲、飘逸灵奇的线条描绘洛神和曹植的形象,将一段凄艳的浪漫爱情传说演绎的深婉缠绵。而诗人“抗罗袂以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分”的情怀,已经在这联翩起伏的线条中得以永存。“画圣”吴道子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一个是“挥毫落纸如云烟”的狂草大师,一个是“壁上笔纵龙虎腾”的诗人兼书法家,吴道子那“吴带当风”式的线条与张旭、贺知章的草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吴道子用草书般的线条来作画,使它成为那个时代用线最为出色的画家。从《送子天王图》中可以体会出线条的强烈运动感和节奏感,或飘逸、或劲挺、或遒丽、或雄壮、或磊落、变化多端,有如莼菜之状,有飘举之势。明代陈洪绶的作品《水浒叶子》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农民英雄人物。他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线条都比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其所画人物,注重神情刻画,并把他们的不幸遭遇、内心感伤、超然狂傲的生活态度表现于作品之中。不同时期的画家通过对不同线条的熟练掌握进而运用于所要表达的物象之中,以此来感动观者、传递感情、引起共鸣。
  中国画的线性表达不仅仅是画家本身情感的宣泄,也是对自然界物象充分理解之后的简练概括。在一幅工笔花鸟画中,线条可以说是整幅画的骨骼,而不同的部分由不同质感 的线条来阐释:柔和、婉转、流动的线多用来表现花朵的柔美多姿;挺拔有力,生命力勃发的线易抒写蕴含无限生机的叶子;遒劲的枝干常用苍劲、老辣、古朴、质拙的线来强调。不同质感与姿态的线富有各自不同的旺盛生命力,也囊括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中国古代画家也善于将心中意气糅合进千变万化的线条之中,以此来展示大千世界中一草一木的动人之处。
  四、“线”在时代发展中的新内涵
  我们可以认为线是中国画的命脉,它的确担负起了这样的重任,它不依赖彩墨的渲染,而只凭线条的起伏,来刻画出物体的质量感,以及人物花卉的形态与性格。它不仅仅是描绘客观对象的轮廓线或结构线,也是画家自身情感的印迹。中国画的线发展到现在,一路走来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师古而不泥古,不断的创新,它总能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如现代花鸟画家陈子奋在技法上深受陈洪绶和任伯年的影响,以金石入画,平时多对花写生,表现各种不同季节的花卉,秀丽自然,笔法挺劲,有独到功夫且别具一格。“温故而知新”是艺术创造应有的态度。中国画的“线”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它同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它也体现着时代赋予的审美理想,而每个风格各异与审美情趣不同的画家又赋予线条独特的个性与魅力,以及新的生命。“线”作为中国画的命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有更多的形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这其中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创新精神,我们期待着被这样的情感所打动也希望能感动他人。
  参考文献:
  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记》见俞建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陈龙海.中国线性艺术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当代工笔花鸟画的现状及自身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浅绛彩瓷对当代花鸟画的启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