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几个方法

发布时间:2015-07-30 10:27

 关键词: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策略
  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应用”这方面。在这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重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强调人才与实际产业的紧密衔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只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而忽视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那么往往就容易陷入实用主义的误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称之为技术高超的工人而不能称之为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强调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又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学习,如果把握“度”的问题,值得思考。
  1 推行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
  在当前一些高校中,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且具有了很强的科研能力,但是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方面却并没有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式仍然采用很封闭式的教育,尤其是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高校师资力量和办学理念的影响,在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很难成长为应用型的艺术人才。这类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这样封闭式的教育模式之下,也很难在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要解决目前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要采用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的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和企业对于人才方面的期待和需求。教师根据所了解的行业情况,针对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编写合适的教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所了解到的企业生产情况按照项目教学的方法进行讲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企业一线的设计师请到学校来讲课,将企业一线的生产实际与学校的课堂联系起来。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学生按照学习计划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提前了解企业的工作模式。校企合作的模式,将极大地促进艺术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应用型艺术人才虽然是面向企业一线工作,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但是在实际的社会竞争中,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才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在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良好的文化素质也会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人才如果只懂得最基本的设计技术,那么最多也只是流水线上的工人,缺乏自身独特的文化品位和设计灵感,其设计的作品也很难具有竞争力。而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设计师却往往能够依托自身的文化素养,设计出的作品也更加耐人寻味。因此,学校在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大量的精力都在要求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学习,也不能忽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针对艺术专业学生对于文化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现象,学校可以将学习的教室和设计室合二为一展开教学。在同一间教室里,既可以进行实践学习,也可以进行文化学习,将文化教学融入实践教学之中,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素质。在这其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兴趣不浓厚的现象,进行教学计划的合理设计,将文化课与设计课进行有效融合,在同一间教室,同一个课堂中进行教学。同时,在分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要讲授其中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也要对于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吸引学生进行自我文化素质的提升。
  3 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和评价
  模块化课程教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主要涵盖师资建设与管理、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制定教学的标准和计划、设定教学目标、模块化的教学项目等方面。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第一,按照每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和模块教学的需求公开招聘合适的教师,依托教师建立项目小组来展开教学活动。此外,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经常组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和行业内的各种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培训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了解行业最新的信息。第二,成立工作室,依托工作室承接项目展开教学。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大量的实践性的机会才能掌握基本的设计能力。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成立工作室,与企业合作承接一部分的业务,通过这些业务提供的实践机会,学生能够从中很快地成长起来。第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方式都应该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的范围要涵盖实践能力和文化水平以及道德素质几个部门,针对学生这几个部分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要体现整体性,不以具体的数量作为评价的单一标准,要结合教学的质量、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和比赛的情况来进行评价。
  在当前的社会,应用型艺术人才是非常受到企业欢迎的,企业需要大量的一线艺术人才参与生产。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欢迎,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施行不同层次的培养模式的体现。应用型艺术人才的目的主要为了企业的一线服务,需要人才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这一部分,目前我国的高校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能忽视学生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培养。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品质,职业的道路才能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李晶.高等艺术教育培养模式研究.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01).
   朱红.论新形势下艺术人才的培养.民族艺术研究,2007(05).
   卞莉莉.浅谈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及改进对策.教育探索,2007(05).
   关洁.数字化:艺术教育创新的助推器.河南社会科学,2007(05).
   赵璐璐.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华章,2010(29).
  作者简介:曲兴卫(1978—),男,山东莱州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企业形象设计。

上一篇:论现代消费心理与包装设计的双向互动策略

下一篇:论《小城之恋》中女性独立意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