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香收藏热看中国传统香道文化的发展方向
摘 要:自本世纪初悄然兴起的沉香收藏热有着愈演愈烈之势,该文从传统香道文化之历史与复兴的角度,探讨了推动这股收藏热潮后面的主要力量,其观点区别于一般认为与“投资”概念联系的“资本出发论”,并进而通过香道与儒释道文化、中医养生、宗教祭祀以及工艺美学的相互关系,引申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香道”得以振兴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沉香收藏;香道;传统文化复兴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15-02
一张乾隆沉香木满工龙纹架墩式写字台在北京中嘉2008年秋拍中曾拍出297万元,同样是中嘉,一尊清朝沉香木观音在2011年拍出了680万元高价;在2011年嘉德秋拍,一盒清代沉香木以713万元成交,而北京保利2012年6月以2070万拍出了一件乾隆沉香雕仙山楼阁西洋镜座屏……在这几年的资本追逐中,古老的沉香在中华大地上仿佛突然间苏醒过来,再一次演绎了“朽木价比黄金贵”的现代收藏传奇!自古以来,沉香就作为一种珍贵的收藏与清玩,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文人雅士所热衷的对象,但自清末鸦片战争以降,民间沉香收藏与用香的热情一路衰减,直至今天,人们才又一次看到了盛况的复兴,并且蓬勃发展,意犹未尽。在这里,我并不打算讨论诸如沉香的珍稀特性或市场价格趋势之类的话题,而是着重考量在推动沉香收藏热情步步升温的背后,除了“投资”的经济概念之外,沉香或香道作为一种曾经融化在传统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的文化介质,它有着怎样的历史根源?其中又蕴含着何种独特的文化精神?而在今天,传统香道能否藉此机遇得以重生,并将给新的时代文明注入怎样的新鲜血液?本文将从沉香与中国儒道文化、中医养生、宗教祭祀文化以及工艺美学等所谓香道的四个主要方面之关系,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的复兴蹊径。
回顾我国香道历史,首先我们会发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传统儒、道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国人用香,肇始于先秦,滋长于两汉,完备于隋唐,而鼎盛于宋元明清。汉以前,人们以汤沐香、礼香为主,自汉到南北朝,道家兴盛,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得以发展,隋唐则由于东西文明之交融,极大丰富了各种行香法式,及至宋元,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士大夫“四般闲事”,各种香书、香谱也在各种“雅集”中频频出现,香道从此与琴棋书画、品酒、茗茶等一起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生活方式,香道成为文人雅士日常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历代的传世诗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仁人君子们透过对香的描写,寄托并抒发了超然独立的人文精神品格。其中以黄庭坚的《香之十德》至为经典:“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其中充分体现出“外儒内道”的士人文化传统观。值得一提的是,黄庭坚总结的“香之十德”,至今仍被日本香道界奉为圭皋。作为香道文化的学习者,日本早已将香道与茶道和花道并称为“三雅道”,成为一种以“乐香”为道艺的高雅艺术。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品香文化。在南宋初期,日本皇室成员和贵族频频到中国来开展外交活动,带走了完整的茶道典仪,而与茶道一起东渡的就有香事。后来到了足利义政的东山文化时代,熏香演变成按照一定方式的“品香”风俗,逐渐形成了日本的“香道”,成为上流社会及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传承到今天, 日本的香道已发展成为以“御家流”与“志野流”为代表的有100多个流派。究其渊源,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都发轫于中国,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绚丽多彩的篇章。南宋杰出诗人陈去非也有《焚香》一首:“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呈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就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由是观之,香道之妙用,既可以在静室中闭观默照,又可在雅席间怡情悦性,完全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多少文人墨客,对香道独有钟情,歌之咏之,借物咏怀,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就这样在云烟氤氲中潜移默化,滋养着国人的精神世界。香道的意义也因此远远超越了香本身,它透过香这个载体,追求天人合一、人性完美的思想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而如今,改革开放三十载,国运昌盛,但人心不古,物欲横流,世风浮躁,传统文化根基消失殆尽!因此,我们正好借当前的沉香收藏热潮,复兴香道,整理文化,洗涤心灵,使得困顿粗疏的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得以振奋和升华。
另一方面,香作为药用的起源也很早。我国早在5000年前就已经用植物香料驱疫避秽,中医传统中一直运用植物熏蒸法治疗各种疾病。在防病养生实践上,汉代名医华佗也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现代流行的药枕之类的保健用品,都是这种传统香味疗法的现代版。
作为一味名贵的中药,沉香在我国最早始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公元502—566年),被列为“上品”。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各种香料在“芳香治疗”和“芒香养生”方面的应用, 《本草纲目》里记载:“沉香,气味辛,微温,无毒。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邪鬼疰气,清人神;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冷风麻痹,骨节不任,风湿皮肤瘙痒,气痢;补脾胃,益气和神。治气逆喘急,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功效: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后来民间更有沉香煮水泡茶养生等之说。
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霉菌、驱除秽气的一种方法。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焚香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由于所用原料药物四气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有品性各异的功能,或解毒杀虫,或润肺止咳、或防腐除霉、或健
脾镇痛。现代沉香制品越来越丰富,包括线香、盘县、熏香片、香粉、沉香茶、沉香酒等等。日本医学界研发的心脏名药“救心"就是以沉香作为主要原材提炼而成,由于沉香对于心肌梗塞的发作急救有重要的意义,成为心肌梗塞患者必须常备的药物。广州白云山星群制药厂的“通窍救心油”也是以沉香为主要原料之一。可见,沉香的研究在复兴现代中药以及中医养生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此外,香道在祭祀及宗教修行的传统中也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古代熏香的习惯来源于神仙信仰: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感到神妙莫测,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于是找寻与神对话的工具。由于人们觉得神仙与灵魂都是飘忽不定的、虚无飘渺的(云雾缭绕之处也被人们以为是神仙居住之所),而香点燃后会发出烟雾,于是古人就似乎找到了与神、祖先联络的办法——把各种要求向神祈祷:“借香烟之功,请神明下界”,寄托一种精神希望。历代的王朝贵族,都有焚香祭祀拜天祭神的习惯,盼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自古道:人争一口气,佛受一柱香。燃香是为了传递祈愿信息,我国各大寺庙每天都迎来无数的香客,每人都会带上大量的香品,祈求神明保佑。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更是人山人海,人们盼望神佛会给他们带来好运。大旱之年,焚香祭天求雨;丰收之年,答谢神明;出门前焚香求平安、好运;开业时焚香求发财;出海前,焚香保平安;大夏奠基时,焚香求吉利。可见焚香已成为人们渴望实现某种愿望的精神寄托,也是表明心迹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
自古以来,人们生儿育女、延续香火的相法,已成为一种信念,老人死后,后人会燃上三柱香悼念,表达思念之情,代代相传。清明扫墓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但出远门的人们都要回家祭奠,有的侨胞、港澳台胞更是不远千里返乡祭祖,给祖先点上三柱香,以表明自己不忘祖德祖训的心声。在中国,有很多用香来祭祀及举行典礼用香的记载,例如祭天地、祖先、亲耕礼等。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河南开封地区发生早灾,仁宗就在西太乙宫焚香祝祷求雨,仪式中曾焚烧龙脑香十七斤。此外如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皇太后圣诞,从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级官员,及宫内人吏都要依序进香贺寿。
而在宗教仪式中,使用香品的意义则更大,沉香因为“能通三界”,是世界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回教、天主教)共同认同的稀世珍品,都十分重视用香及礼香仪式,而尤其以佛教为盛。在记载佛陀早期活动的《阿含经》里可以看到,从佛陀住世时期开始,僧团中就有使用香的传统。佛教《法华经》卷十九〈法师功德品〉中有详述,说明沉香是佛教中重要的供养之一,在其他各种经文、仪轨和实修中,许多香料的名称时常会被提起。佛教《悲华经》、 《耶婆论经》中,将香详述是净土中常见的殊胜庄严之一。佛经中记载有香的净土,如维摩诘经中的香积国土,华严经中也说华藏世界被重重无数的香水海所围绕…佛家云:沉香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种植时不需喷农药,有驱虫但不会杀生的特性,是最慈悲的树种,也是修行最好的环境。反映出佛法众生平等的圆融智慧。又如在佛教中的“行香”,就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国有关行香的仪轨,开始于公元4世纪释道安(公元312-385)制定的规范。此后,僧人在诵经前烧香、唱诵烧香偈、上香、供养、回向等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样式,僧人们用烧香作为施法的特征,而民间也借此用于祈愿活动。
香是净土中常见的庄严,是对美好生命的向往,是使人身心舒畅的世界。通过香与宗教文化的关系解析,我们不难发现沉香在庄严美好的内涵中,有其特殊的时代使命,对于现代人生活环境与生命境界的追求影响深远。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传统工艺美学在香道上的应用。
为了呈现“沉香之美”,就不能不提到各式香器的设计、制作与使用了。一般来说,焚香或装填香料用的器皿用具被称为香器或香具。我国在战国时期就有在室内使用青铜器皿焚香的记录,当时香器主要是鼎、爵、豆等青铜器,这些香器不仅根据不同的功用巧妙设计,匠心独运,而且它所使用的材料和色彩、造型的变化,与烟气袅袅飘散的意境和香味有机配合,使之兼具了艺术装饰和实用功能。除了常用的香炉,经常用到的还有香囊、香球、香筒、香盒等器具。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有一种以传说中海外仙山为造型的博山炉,最早是皇家使用,后来流行到了民间,其材料多用青铜,以后也用陶瓷、鎏金或银制作。在博山炉焚烧香品时,烟气从炉盖的仙人、流云间飘出,犹如云气缭绕的神山,突出体现了汉晋流行的神仙道家思想。传说汉代长安的工匠能制作九层博山炉,上面珍禽异兽自然能动,活灵活现。
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尊古之风盛行,香炉造型也偏好仿制先秦三足鼎、高足杯等礼器,同时,借助日臻完善的烧瓷技术,官、哥、定、汝等各地窑口开始制作大量瓷香炉,炉口宽圆,色彩圆润、造型朴实简洁,自成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中需要特别提到的,就是明代宣德皇帝时期制造的一批做工精巧、浑厚古朴的宣德铜炉,至今仍然堪称我国工艺美术设计中的极品。其实,由于明晚期盛行燃烧各种沉香木,民间也制作了大量适合陈香木燃烧的设计精良的铜香炉。在当代,工艺精美的沉香木雕件也收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如工艺美术大师郑尧锦的“沉香雕灵芝如意”在2011年8月上海大众拍卖中就以322万元成交。可见香道的流行,对于我国历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均起到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论语》有云:“虽小道,必有可观焉。”沉香的价值在今天重新被人们认识,虽看似未必能登大雅之堂,且还是借了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方才得以流行于世,然而,综上所议,香之所以能为“道”者,观其史,远溯上古,察其理,则贯通儒释道,在区区的物件中,更承载着中医养生学与传统工艺美学之精髓。这也许能帮助我们因势利导、独辟蹊径,为我们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事业、重塑人文精神品格的过程中,提供不可估量的经验借鉴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林跃然.香品与香器使用大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潘奕辰.香-生活.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张梵、姜跃进.沉香收藏入门百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的品牌生存艺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