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理的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03 10:06

  音乐是在时间中发展的特殊艺术形式,它作为一种艺术实践形式,不仅需要完美表演技术还需要科学的美学思想为指导,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这种“美”的标准该怎样建立?它的最终目标又是什么?人们在创造音乐的同时就开始对音乐中的“美”进行思考。今天看来,音乐的美学其实就是研究音乐与人类的感官和理智关系的学科,为了使音乐表演更加完美,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理进行分析探讨:
  一、音乐表演中的美学规律
  1、音乐结构美的规律:音乐的曲式结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与人的情感运动过程的逻辑概括。曲式结构指音乐在时间发展过程中各个部分的形态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音乐文化中,人们对结构形态的审美追求是有所不同的。欧洲专业音乐发展历史上形成的曲式结构,最常见的有: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等。它们与一定的表现意义相联系,体现着不同的审美特征。
  2、音乐结构美的具体体现:追求音乐的结构美,除了文化心理原因,还有人类普遍的审美心理需要。是音乐从纯生活事件到艺术事件的质变。艺术性质的音乐,是“结构”出来的,而不是“哼”出来的。作曲家科普兰曾将音乐欣赏分为3个层面:一是感官层面,即纯粹地让音乐刺激自己的各种感觉;二是表达层面,即揣测乐曲表达的是什么内容、情感或事件;三是音乐层面,即在感受音乐的声音和情感的同时,进一步关注音符组合的方式,有意识地聆听乐曲的发展脉络。我们应该对音乐的第三个层面有更加积极的认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西方古典音乐的结构传统太根深蒂固,我们如果不用大脑去认识乐曲的结构,就会在一团乱麻的音流中错过古典音乐中最精妙的部分。例如一部曲式是音乐存在的最小形式。它情绪单一,它与二部曲式的两个越短意义相同。问答、应和的语言逻辑,平衡、对称的形式原则是它们最为明显的特点。三部曲式与等奏鸣曲式等,与矛盾冲突的对峙以及变化发展的哲理思维逻辑相关,也与不同事物或现象的交替与重复原则相关。如两个主题的对比,矛盾冲突的展开,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与再现。如白昼-黑夜-白昼;沉思-激动-沉思;宁静-喧闹-宁静等。这些自然法则符合一种长久以来的审美标准。
  二、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功能
  了解音乐的功能对我们全面认识音乐,有选择地去感受音乐是有很大帮助的,对音乐功能的多向认知,是为了避免音乐的“艺术性”功能太过单一。
  1、信息传输功能:音乐的信息传输功能包含采风、情感、审美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自始至终为文化服务。音乐的传输功能烙印了我们的历史、记载了我们的今天、憧憬着我们的未来。没有音乐的这种信息传输功能,就没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各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也不复存在。
  2、教育功能:音乐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感性思维训练-情感的熏陶-对社会的认知”这样一个过程来实现它的教育功能的。音乐艺术对于聆听者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作用。 音乐能培养人的感知、直觉、想象,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情体验、传递的能力。由于人的社会群居性,用音乐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可以起到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
  3、价值导向功能:音乐能使人们行为美、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灵魂。当下的音乐有很大一部分有急功近利的成分,冲击着人们传统的价值观。例如网络上一些所谓的“原创音乐”:《马桶》、《赤裸裸》、《垃圾场》等导致人们精神萎靡、素质下降的低俗歌曲,其音乐文化及价值导向发生严重偏离。因此构建“人的素质大厦”形成音乐认知系统,具有正确鉴别音乐的能力,从心灵深处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是音乐价值导向功能的重大课题。
  4、音乐传播与发展功能:许多世界上知名的音乐作品,通过表演者的二度创造之后立即被听众所接受,并产生深刻、广泛的社会影响;还有一些音乐作品通过作曲家和表演家的反复磨合、携手合作,成为经久不衰的历史巨作。例如:门德尔松在l829年指挥上演巴赫《马太受难乐》,这次演出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巴赫的音乐的价值,确立了巴赫“近代西洋音乐之鼻祖”的崇高地位。而当时的巴赫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教会管风琴手。
  三、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
  要符合音乐表演美的规律,要达到音乐表演美的多向功能,必须要讲究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
  1、真实性与创造性统一原则:音乐表演的真实性是指演奏者(演唱者)要忠实于音乐原作。忠于音乐作品的历史时代,把握其风格范畴,认真研究音乐作品的体裁形式体会它的表现内涵。乐谱是作曲家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手段,所以必须认真对待乐曲上的每一个音乐符号,尊重作曲家创作理念。但是认真对待乐谱并不代表机械地照谱演奏。如果说作曲家的创作是一度创作,那么演奏或演唱就是二度创作。20世纪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非常反对机械理解、照搬乐谱上的音乐术语。他认为乐谱无法记录作曲家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一位优秀的演奏者的价值就在于用自己的个性化表现方式再现作曲家的精神。
  2、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音乐作品的历史性是指该作品具有的特定历史风格,而时代性是指表演者所处时代的精神。音乐是特定历史时代下的产物,有自己的音乐风格。表演者不可能脱离自己所处的时代去演绎作品,总会不自觉地受所处时代和客观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演奏者从历史的角度去发现新的因素,注重艺术个性,融合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实现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碰撞,达到震撼人心的表演效果。
  3、技术性与表现力相统一的原则
  表演中的技术性和表现力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没有表演技巧就谈不上艺术表现力,脱离了艺术表现力,表演技巧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表演技术是突出艺术表现的手段,音乐表演与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的统一是实现表演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表演者在演绎一部作品时,只有把高超的技术与深刻的艺术表现相结合,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达到启人心智的目的。
 四、音乐表演的美学内涵
  1、音乐作品的内涵因素:
  音乐内涵即音乐的精神内涵是音乐所 要表达的内容,以人的感情表现为核心。音乐的内涵往往无法用语言描绘。正如作曲家圣桑所说的,音乐始于词尽之处,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他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也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心灵状态。
  2、音乐作品内涵的具体研究与体验
  “音乐作品”的概念不是绝对的、静止的、最终的,它存活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人们心中,因此它有历史属性;它存活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中,因此它又有接受美学的属性;它有赖于演奏和演唱,因此它又有技术的属性。此外还有社会属性、心理和生理属性……归根结底,音乐作品内涵的具体研究与体验离不开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环境、作曲家所处历史时期、创作的动机、生活背景、生活境遇。作品的体裁与风格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事件、文学艺术的联系;还与世人对作品的评价,作品的受欢迎的程度及其演出情况等等相关。
  3、怎样寻找音乐的内涵
  从音乐的表现形式来说,这些丰富的精神内涵以音乐的形式,通过比拟、象征或表现的方式加以体现。而不是以它自身的或类似的形态显现出来。我们体验音乐内涵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对音乐本身进行分析的过程,只是从更广阔的视野上进一步揭示了音乐作品内涵的道路。音乐表现的内涵,不是一般的、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的原样再现,而是经过美化过的艺术的情感内涵。
  4、音乐表演艺术家是怎样体验音乐的内涵的
  当表演者与作曲家真正达到我们通常所说心意相通时,才有可能在他的表演中将作曲家倾注在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与情感体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音乐是主情的艺术,是心情的艺术。我国古代的《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由人心生也。”指挥家赛拉芬教导我们,在音乐上所做的一切都需要有表情,要做到使每个音符都为音乐服务。黑格尔的《美学》提到,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乐谱无法记录作曲家创作的激情,更无法反应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者如果机械地照搬乐谱上的术语那说明他根本就不懂得音乐表演的意义与价值。20世纪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也曾说过,演奏者应该使写下的东西复活,把生命注入其中。
  五、小结
  音乐是抒情达意、言志传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是音乐实践主体的意向性活动,需要通过表演、演奏(中间传媒)才能被人们所接受。音乐表演有了美学的介入,可以使音乐表演者通过自己的意向性活动丰富、填充其内涵、重新建构音乐作品。所以才会出现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奏,这种演奏表现在音色、力度、速度等以乐谱形式存在的符号体系上面,通常我们可以把它称作音乐原作,即音乐人自己创作、演唱(演奏)或连同其他音乐合同完成音乐的制作。音乐原作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音乐作品。因为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观点,没有通过声音过程展现的乐谱(符号体系)是一种单纯的物理存在。因此,一部完整的音乐原作需要通过音乐表演这一手段来将这些符号体系变为实际音响效果。对于音乐表演来说实现音乐表演美学水准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把握。曾经有人试想过什么是“最符合“原作本来面目的演奏,也许贝多芬的原作只有他本人才能演奏得“最完美”。其实不然,即是贝多芬自己创作的乐曲,也不能保证每一次都能完全体现作品的一切特征。所以表演者只需要用“情”、用“心”地对待每一次表演、每一首作品那就是最“完美”的表演!
  针对音乐表演的美学问题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音乐表演中美学问题的领域非常之广阔,以上只是对其美学原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对音乐表演的美学研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宋瑾.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欧阳友权.艺术美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苏克列姆辽夫.音乐美学问题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上一篇:宋代民间绘画赞助体系的构建分析

下一篇:戏曲题材水墨人物画的艺术价值及其创作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