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孙过庭《书谱》中的“书体论”的艺术性

发布时间:2015-08-03 10:07

  《书谱》,唐孙过庭著,是我国书法艺术非常宝贵的遗产,有着“书之双壁”的美誉。一方面是,它是孙过庭学习二王书法而创作的草书精品,行笔流畅,草法精熟而韵致深远,深得二王草法的精髓,是唐代学习二王草书的第一个高峰,古人评价其“丹崖绝壑,笔试坚挺”,被成为“草法至宝。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国古代书论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汉魏以来耳朵书论加以评论和反思,广泛吸取前人论书的经验和成果,改变了前人局部、单角度研究书法的状况,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研究书法艺术,涉及的面很广,但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后人的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对于几种书体的认识
  小篆,由于秦朝的一统天下而被推广使用,但是作为官书,更多被用于隆重的场合,如纪功刻石、发兵虎符之类,形式是要求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古人将之形容为“如蚕吐丝”,孙过庭用“婉而通”来形容是十分恰当的。
  隶书,孙氏所谓的“隶”也就是所谓我们现在的说的“楷书”,又称为“正书”或“真书”,从它的别名就可以看出,这种书体方正端齐,有别于长纵形的小篆和横扁形的隶书,是为正体,可做楷式,杨守敬说过其“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与严密”,且多用于题勒,是极为正式的,但刻石、碑铭诸类,又都是给人看的,所以楷书更注重供人欣赏,“精而密”给人雍和的享受。
  章书,孙氏提到的“章”是“章草”,是草书的一种。狭义的草书一般以为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而形成的。草书也正是为了适应快速书写的文学要求而产生的。崔瑗在《草书势》中就提到过草书的功用特点“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具有“省力”、“纯俭”的特点,因为“检而便”可谓是切中肯絮的评价。
  草书,孙氏所言的“草”是今草,也是草书的一种,不同于章草的地方就在于章草字独立,今草能勾连数字,《书断》中说到张芝创立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血通其隔行”,可以看出“流而畅”的特点。明代杨慎在《墨池琐录》中就评价它们为“此四诀者,可谓鲸吞海水尽,落出珊瑚枝”,这是很高的评价。这四句话,至简至切,仔细体会,却是不可增减。孙过庭处在审美的高度道出这四个评价,但却不是空中楼阁,它们从四种字体的起源、功用等方面出发,由最基础的东西进行阐发,对于它们的形质——最外在的表现做了最恰当的描述。虽然只是对字体形质做了大致的要求,但也是对于前人研究具体笔法的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后人述具体创作之法时所追求的也不外此四意。
  上述五种书体在当时极为流行的,各有各的用处。孙过庭的书法注重形体,研究以形为本。是非常务实的。但他又不只是单纯论述书体的形体,不是单纯的就字论字,他秉承儒家习六艺以“修身养性”的传统,能够将字与人、社会联系起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所谓“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即通过写字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性情,写字不单纯是写,还要像写文章,画画一样表达一些东西,强调心手合一,通过字来展现创作的心态和情感,提出“字以载道”,是对孔子“六艺”说的恰当继承,提高了书法的地位。
  二、书体之间的关系
  孙过庭虽然对五种书体分别进行论述,但也注重彼此之间的关系。以真、草为比,他以“使转”、“点画”来分析真书与草书的异同,所谓“真以点画为形质”、“草以点画为情性”。但这两者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所谓真书的性质“转为情性”,草书的情性可“转为性质”。即彼此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又言“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即真书以点画作为外在的表现,以运笔的使转作为内在的精神,而草书则相反。然而“点画”与“使转”在字中是相互关连的,“形质”与“情性”也是统一的。草书的点画寓于使转之中,这就意味着其情性发自形质。草不能兼有真,则易失去严密的法度;真不能融合草,则不能为精美的书法,真草二体从根本上说是相得益彰的。真草之间的关系从两者的起源上也可以看出一二。
  以楷、隶为比。钩画,特别是竖钩笔画,是楷书区别于隶书最好的标志,隶书没有钩画。而首先出现带钩画的是草书,这在流传至今的前人的书法墨迹中可以得到印证。篆书草化,是书写快速文化心态的反应。而书写求简易的心态,又产生了篆书隶化的现象,两者相结合就出现了草隶。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书法的审美意识也在逐渐的觉醒,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互为矛盾和推进,构成了书体演变和艺术化发展的原推力。草隶就成为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共同的母体。虽然各自真正演变确定下来的时间不一致,但它们之间有着相互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孙过庭从形质和情性上论述两者的关系,在书体特点的相关论述中也可以找到痕迹,前面所提到过的“婉而通”、“流而畅”等都是书体给人直观的感受,即是对于形质的看法。而其后论述的通过形质来“达情性,形哀乐”就已经表明了两者的关系:可以由形质来表现情性。孙过庭以形质代楷书,情性表草书,其间的关系,在此前就有了伏笔。可以看做单独的对于书体关系的论述,也可以看做对于第一方面最后一小点的补充和说明,当真是缜密。这一思想,在卫夫人《笔阵图》中已有论述,所谓“六种用笔”,要求篆、章草、八分、飞白、鹤头书、古隶的融会贯通,但没有深入的讲解。而孙过庭以真草两种书体做比较,引出笔法字形上的相通相异之处,不失为独特的见解。随后孙过庭又举了钟繇和张芝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理论。“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 草,而使转纵横。自兹以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即是说张芝虽然不擅长真书,而草书之中处处可见点画之工;钟繇固然不长于草书,但其真书中不乏使转之巧,可见其也能运驾草书的笔势。虽是孙过庭的个人推断,但是依然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主张贯通诸体,“镕铸虫篆,陶均草隶”。对于后人的创作也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总的来说,孙过庭的《书谱》论述书法艺术的发展、创作、批评等诸多方面内容,是对前人书法研究的很好的继承,但又不拘泥于前人,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加以发展。如对于汉代崔瑗、赵壹的关乎书体的功用角度研究的继承,从两人单讲的草书扩到到行、真、隶、篆等书体。在书法审美上又继承了魏晋的尚韵风致,对于钟繇的“天人合一”思想,王羲之的“奇正”的审美观等都有涉及。对于后来的书法理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上极具亮彩的一笔。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和研究,帮助我们更好的重拾辉煌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王强,林雨霞:《中国书法讲读》.四川:四川出版集团,2008
  刘佳:《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管窥》.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朱天曙:《中国书法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徐建融,李维琨:《中国书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宋继孔(1988.10~)男,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上一篇:纪实影像失真现象的问题和策略

下一篇:陕西民间美术造型在招贴设计的艺术分析